才春海
隨著“雙減”政策實施,佳木斯市第六小學立足教育前沿,積極全面地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第一時間出臺《學校作業管理制度》,明確教研方向,做出深度的思考:聚焦“雙減”,如何在學情的基礎上,設計個性化作業,為作業布置提質減負?
在作業布置上,我校科學統籌,追求少而精,提出“五統一、三共享”:統一進度、目標、內容、拓能與評價,達成理念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確保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在課后服務時間內完成,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30~60分鐘。學生回家后無書面作業,從而提質減負、改善作業品質。
一、梯度創設
從學生心理特征、年齡特點出發,學校創設符合教育規律的梯度作業,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有效地讓學生掌握知識。
(一)分層設計作業
作業難度分層。既要有基礎性的解題作業,又要有關注過程的探究性作業、回顧目的的復習類作業、創造性的繪本、調查報告類作業,甚至允許自定義作業。作業的知識點要全面,創新設計“即時練習”和“糾錯欄”,只有層次豐富、內容齊全,學生才有選擇空間。
“多感官”作業。重視開放性作業,多感官參與不同類型作業。將校外體育活動納入家庭作業任務,督促指導學生每天進行校外體育運動鍛煉,培養體育運動愛好和技能。布置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如:“走進廚房”“垃圾分類”“幸福園中園”等,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家務技能,種植自己喜歡的小植物,觀察培育。這樣既鼓勵學生參加適宜的社會勞動,又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鍛煉勞動技能。
(二)辨析設計作業
選“好”“精”“高”的作業。設計作業時,應該兼顧各個知識點,適切學生的能力點,提升學生的興趣點。比如設計“知識重構欄”,學生經過練習、糾錯、再練習的過程,從而扎實掌握知識,并借助思維導圖等方式重新梳理一個單元的重難點。
在學習完某個知識點后,教材一般都會安排大量同結構的練習。當學生的基本訓練目標達成后,就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自主選擇”活動,自主選擇典型題練習,從而達到減負不減質。
“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類作業難度略高于教材,具有探究性、過程性和個體性等特點,注重讓學生探究和思考。如“鐘表我來畫”“我做小導游”“數學折紙”“數學剪紙”“英語趣配音”“科學實驗室”等,將全學科的知識橫向融合,打破“唯智”的學習觀。
(三)項目式拓展作業
項目式拓展作業以真實的情境設置和富有意義的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實現多元發展。
學校的少先隊活動課程、節日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研學課程的作業,都以多學科整合的項目化形式推進。比如,節日課程以國慶節為契機,為不同年齡段學生量身定做國慶假期綜合實踐項目化作業清單:一、二年級是“我和國旗合影”和傳承紅色基因,三、四年級是愛我家鄉佳木斯,五、六年級是文化中國行和自然中國景。學生通過這樣的體驗式學習,涵養家國情懷,塑造良好品德,培養責任意識。
(四)隨堂開展作業練習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障學生的課后休息時間,在新知教學之后,安排作業練習效果比較好。此時學生的思維最活躍,作業練習的氛圍最適合,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或鞏固提升。比如在單元起始課中運用“觀察記錄單”,促進學生記錄、整理單元觀察所得,利用“可視性”學習記錄過程,提升了學生的觀察思維品質,為學生完成單元鞏固奠定基礎。
在備課時關注作業。備課時,教師在解讀教材和教參之后,再把教材及課后習題試做一下,明確作業習題的總量、用意和難度等。設計預學案和導學單,在此基礎上,教師考慮好作業習題的合理設置和教學策略,預留隨堂作業時間,將教材上的習題高質量完成。
課堂中分解作業。在課堂上,教師可結合著教學推進的過程,把作業合理地分解到相應的環節中。設計情境,與課堂相融合,比如數學課堂的“快樂二選一”,英語課堂的“猜猜我是誰”,語文課堂的“大聲說出來”,激發了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作業無痕。
二、開放拓能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從做中學”,即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我校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開放性活動空間,讓作業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由“樂學”到“會學”再到“擅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走向體育場。在“雙減”政策指導下,我校結合學情、季節等因素建議學生堅持校外體育鍛煉,為學生推薦豐富多彩的課后運動項目。如:跳繩、打口袋、跳皮筋、晃呼啦圈、親子運動小游戲……讓更多的學生走出教室,走上運動場。家長和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生活習慣逐漸加強,“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得到進一步深化和落實。
學校堅持正向激勵的教育,格外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校長率先垂范“愛的傳遞”,清晨與學生擊掌問好——傳遞信心和溫暖;校長點將臺——用身邊的榜樣去教育學生。校長杯足球賽、挑戰杯籃球賽、踢毽子比賽、胯下傳球比賽等活動,把學生的目標吸引到奮斗、自強、團結上來。
走進圖書館。學校利用微信群、校廣播電視臺等平臺,宣傳鼓勵家長們利用課余時間,帶學生走進圖書館,閱讀經典,充盈內心。建議學生利用課間、課外時間,隨時、隨手、隨地讀書。每天放學后,堅持閱讀半小時,通過學生讀書,小手牽大手,帶動家庭閱讀,從而推動全民閱讀。
每年4月份,學校舉辦曬書會,開展雙語閱讀。班級每月定期舉辦讀書交流,學生多元的閱讀積累,朗讀會、故事會、讀后感等“一班一品”的讀書成果展,讓每一個班級讀書成果細化可見。
親近大自然。學校開展了“6+1”特色勞動課程。分別用6種不同的顏色代表6種勞動,圍繞一個教育理念——養習、明志、煉能、厚基。其中“幸福小田園”綠色實踐基地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資源,把作業搬進田間地頭,種植各類時令蔬菜,打造行走的特色作業,讓學生體驗了勞動的快樂,收獲的幸福。
全學科拓展。在課后,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體育、益智、科學、美術、音樂、勞技等6大項100多個項目的社團活動。如:少年軍校、足球、網球、體適能訓練、花式跳繩、3D立體畫、素描、創意巧手、水墨中國、漢諾塔、魔方……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質,自由選擇和申報自己喜歡的社團。課后的時光,學生樂在其中,動手動腦,身心愉悅。“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運動、玩耍、勞動,這些看似無用的休閑方式正是滋養學生成長的精神養分。這真正實現減作業、增睡眠,減測評、增運動,減負擔、增實踐的目標。
三、多維評價
落實“雙減”政策,對教師的教材觀、教學觀、學生觀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學習目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入地去研究教材和課堂。
課堂追蹤,打通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的壁壘。結合學生的學情,我校創新課堂評價方式,契合單元教學目標,以生為本,面向全體。如:采用“想一想”“說一說”“讀一讀”“擺一擺”“畫一畫”“唱一唱”等過程性評價,“口算爭霸賽”“小小朗讀者”“書寫小達人”等結果性評價,以及“預學單”“量化表”“思維導圖”等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適時對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既提高課堂教學效度、廣度與深度,又將課后作業巧妙融合其中,培養了學生預習力、閱讀力、思考力、合作力、表達力、總結力等。
課后延伸,構建有實效的作業評價與反饋。針對作業的批改和反饋,我校提出要豐富作業“批改符號”,引導學生自我糾錯。引入“數學批語”,關注思維過程。妙用總評,讓冰冷的作業批改富有“溫度”,給予學生“高質量”完成作業的動力。
科學測評,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與思維。我校提出“考試做減法”: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采取FBS測評制度即“非筆試”測評。激發學生的興趣,融合全學科教學特色,比如:分享成語小故事、專心實驗室、游玩國際村、創作大運河、優美音樂廳……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里完成了不同學科的知識積累、能力掌握。其他年級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測評,采取ABC等級+評語的形式,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導向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進行綜合評價,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像學科課程專家一樣系統地思考作業的各個相關要素,需要系統地從作業目標、作業科學性、作業難度、作業時間、作業差異等全方位思考作業設計,而不能僅僅考慮其中的某一方面,從而實現作業設計整體質量的提高,給學生一個快樂豐富的童年。
在“雙減”政策指導下,六小人凝心聚力,面向未來,回歸本來,本著“為孩子編織幸福的童年”的質樸理念,繼續探索之路,在完善中優化。我們會繼續落實“雙減”工作,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