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摘要:巴約掛毯是歐洲中世紀極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題材刺繡壁毯,在工藝和藝術形式等方面體現出與當時其他壁毯不同的審美特征,在中世紀長河眾多藝術作品中獨樹一幟。巴約掛毯以其獨特的長卷式構圖、精湛的刺繡工藝和協調的色彩搭配表現出近似古埃及壁畫的藝術特征,具有強烈的裝飾性。通過對巴約掛毯藝術特征的深入研究給現代裝飾藝術和纖維藝術創作以一定啟迪。
關鍵詞:歐洲 中世紀 巴約掛毯 藝術特征
壁毯在中世紀的工藝美術中是極受重視的,因為壁毯有防潮、御寒的功能,用于裝飾冰冷的石頭房間。同時,壁毯還具有審美價值以及宣揚宗教精神的作用,當時教堂、邸宅大都用其作為裝飾,受到教會、貴族和商人的格外推崇。此外,壁毯還是一項世代相傳的投資,象征權力和榮耀,甚至是鞏固外交關系的一種媒介。正是由于壁毯非常適合當時社會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中世紀迅速發展起來。
一、史詩般的巴約掛毯
在壁毯眾多的中世紀,巴約掛毯(Bayeux Tapestry,也譯為貝葉掛毯)的意義非常特殊,它是一部史詩般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是描述“諾曼征服”的巨型連環畫。由征服者威廉的妻子瑪蒂爾達帶領織工用針線再現了“諾曼征服”,因此也有人稱巴約掛毯為“王后瑪蒂爾達掛毯”。
巴約掛毯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掛毯,長224.34英尺,寬19.68英寸(約長70米、寬0.5米),掛毯實際由九塊寬度為19.86英寸、長度從45.60到7.9英寸不等的背布拼接而成。掛毯選用彩色羊毛線在亞麻布上繡制而成,記錄著黑斯廷斯戰役,描繪了諾曼底威廉公爵征服英國的情景。背布因年代久遠現已變成淺黃色,上面刺繡的拉丁文補充性的描述了事件的過程。
巴約掛毯不僅是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掛毯,也是記錄了當時戰事、服飾、建筑等情況的珍貴歷史畫卷(圖2)。這條掛毯大約制于1092年,15世紀末開始在巴約教堂的中殿展出,其原作現收藏于法國巴約小鎮博物館里。1巴約掛毯表現出與當時中世紀其他壁毯不同的藝術特征,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在中世紀眾多藝術作品中獨樹一幟。
二、巴約掛毯的工藝特征
工藝美術作品能夠有精美細膩的呈現,其實歸功于材料和工藝恰到好處的結合。用于掛毯的材料在不同時期和地域差異很大,不同的毛線在韌性和色彩方面產生不同的效果。毛織物是高級手工藝制品,需要經過多道工序——從剪羊毛開始,經過打毛、紡絲、縮絨、染色等等,有的多至三十多個步驟。羊毛被悉心梳理后手工紡成疏松的擰紋毛線,這種毛線在織作時會略微反光,使色彩達到最好效果。棕色羊毛很敏感易于受損,而白色的羊毛通常隨時間推移變成象牙色。棉線有著持久亮麗的白色,但遠比不上羊毛的自然光澤。天然染料可以被羊毛里的色素調和,使顏色變得自然柔和。
整幅巴約掛毯由八種顏色繡成,最主要的五種顏色為:藍綠、赤紅、淡綠、黃褐、藍灰,其他顏色為深藍(接近于黑)、黃色和深綠。色彩一直是掛毯最重要的屬性之一,染色是壁毯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在化學染料發明之前,顏色僅限于本地可得的染料。這大部分來自植物,昆蟲或者海洋貝類,它們可以用不同方式處理得到不同的顏色種類。歐州中世紀壁毯大多使用水平或豎式織機,采用奧比松或高比林技法織做。然而巴約掛毯工藝不同于常見的其他中世紀壁毯,它是在背布上使用刺繡工藝繡制而成??椆な褂昧瞬煌樂ǎ喊ㄆ结樌C、回針繡、鏈式繡、劈針繡/裂線繡等。線狀針腳也稱“莖繡”,用來繡拉丁銘文和線性圖案,整齊利落;貼線刺繡用來填充表面。通過對比掛毯正反面的刺繡工藝(圖1)可以看出當時刺繡技巧之嫻熟與精湛。整幅作品雖由多人繡制,但整體繡工針角細密、齊整有序且一絲不茍,顯示出了當時極高的工藝水平。
三、巴約掛毯的藝術表現形式
中世紀壁毯藝術多是在繪畫的基礎上運用材料及工藝再創作,所以畫面多表現細膩。中世紀壁毯最初的設計靈感普遍來源于手稿彩飾和當時流行的印刷品等,織工也有很大空間去自由創造形象。準備織做大型壁毯時,設計者常需要在一個故事中同時建立起幾個場景和情節相關聯,并且在適當的位置突出
主題,這就要求創作者有較強的畫面組織能力。
(一)巴約掛毯獨特的構圖
巴約掛毯的構圖形式在中世紀壁毯中是很少見的,這種條帶化設計可追溯至10世紀的拜占庭式織物和英國手卷插圖。巴約掛毯創作者獨具匠心地將長卷橫向分為三部分,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中間較寬帶為故事主要情節,整幅掛毯上下兩條是狹長的邊緣裝飾部分,為補充主題畫面的情節而安排了相應的景物人物或鳥獸。還有一些情境借鑒了伊索和菲德拉斯寓言中的耕種務農、追獵等場景,例如狐貍和烏鴉、狼和羊的故事等。
巴約掛毯繡繪了1066年諾曼底戰爭前前后后的七十多個場景,各種造型雖然有些稚拙,但是規劃有序、排列整齊,體現出設計者的嚴謹和整體布局能力。巴約掛毯共出現626個人物,190匹馬,35只狗,506只鳥和其他動物,33棟建筑,37艘船,37棵樹(或樹叢),還有57條拉丁銘文。仔細觀察巴約掛毯,從備戰到戰爭,再到最后威廉公爵勝利,除了再現了征戰過程,掛毯中還有農耕、烹飪、宴會、造船、狩獵等場面和犁地、播種、耙地和驅鳥等日常生活情節,每個片段都很生動、細節豐富。馬匹肥碩而健壯且都備有馬鐙,這樣使戰士不容易從馬上掉下來;騎士都是頭戴頭盔,身穿鎖子甲并使用新式的武器長矛,掛毯繡制的正是他們所崇拜的武器。這些場景十分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各種情境。比較基本處于同時期的中國北宋清明上河圖(1085-1145年),也呈現出一些相似的表現形式。清明上河圖畫幅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有八百多個人物,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兩幅作品都是人物眾多,隨著長卷的展開,畫面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向前延展推進。不同的是,清明上河圖構圖疏密有致,有一定“移動視點”透視關系并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物體刻畫更為細致。巴約掛毯并沒有透視關系,人和景物散點平鋪,對待前后場景有所區別,可以比較明顯的看出來近大遠小,或根據人物的等級尊卑來安排大小和構圖位置,這樣可以使畫面主次分明,增加景深,清晰易懂。并且用拉丁銘文補充部分畫面的空白,形式更接近于古埃及壁畫的填塞法,令畫面充實。
巴約掛毯上下的狹窄邊緣幾乎填滿了各種動物形象,上下兩端邊緣裝飾中最受歡迎的生物是鳥,出現頻次第二多的動物是獅子或貓科動物,其中許多繪有清晰的鬃毛。另外,邊緣裝飾帶還出現了異域動物、幾條龍、半人馬以及其他生物——類似格里芬(griffin,神話故事中的獅身鷹首獸)這種神話里的形象。鳥獸等動物一般是成雙成對出現,呈遞增形式或對稱排列,面對面或背向分布,對稱是構成邊緣裝飾的主要形式,還有些被雙斜線或碎花隔斷分組,如圖2上端。圖2下端邊緣中間“烏鴉狐貍和奶酪的寓言”。盡管這些故事沒有特別的宗教含義,但它們選擇動物來象征某些道德方面的含義。與中心部分精心設計的敘事結構相比,邊飾動物更多是裝飾性的,輔助主畫面表現或者起到平衡畫面的作用。試想,如果邊飾圖案包含顛覆性信息,或者本身充滿了分散注意力的圖像,則會嚴重影響其主要主體帶的觀感。
(二)巴約掛毯的裝飾藝術特點
巴約掛毯呈現出近似古埃及、古羅馬壁畫的藝術特征,也多多少少受到拜占庭風格的影響:橫帶狀構圖結構;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大小比例和構圖位置;畫面充實,空白少;固定的色彩程式等,詳見圖3。
1.平面化。畫面中的人物、動物和物體自身沒有明暗的變化和透視,無論是人物、動物、船只、建筑以及其他物品都是平涂的,也沒有光影處理,有些造型接近于古埃及壁畫“正身側面律”的程式化表現形式。在人物動物的形象塑造上,對臉部和手等細節刻畫較精細。馬匹、狗等動物的重復層疊出現時,前后層次用顏色加以區分;在同一動物上四肢有所分別,通常腿部外側和內側會選用不同顏色以增強立體感。整體流動自然,富有生命活力。
2.善用輪廓線。巴約掛毯對畫面進行概括藝術處理,形態簡潔,用線條塑造形體之后填色的方式。掛毯運用不同的繡工技法對物體進行肌理效果處理,例如,馬身上的肌理都是或橫向或縱向的平繡,而騎士的盔甲則多是繡成魚鱗狀的半圓,能通過表面的紋理體現出不同質感。房屋建筑只用框架輪廓表示,線條比較靈活,畫面整體比較整潔。無論人物動物還是建筑及其他物件,都用黑色或深色的線勾勒輪廓,也用深色的線條刻畫人物的五官及面部表情。物體邊緣線條整齊,輔助表現動勢動態。
3.顏色搭配。巴約掛毯的色調與古埃及壁畫色彩較為相似:黑色、藍色、綠色、黃色、紅色。古埃及人采用天然礦物來制作顏料,例如,用石灰石提取白色顏料,用藍礦石和孔雀石來制作綠色和藍色,氧化鐵礦則用來制作紅色顏料,黑色就用碳化的物質來制造。而壁毯用線的顏色范圍跟當時天然染料的獲取也有著直接的關系。那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了染料稀有,亮麗的顏色則更加難以獲取,上色度和持久度更加關鍵,因此染工和織工會盡量選擇和使用不易變色的穩定顏色。
4.文字填充。每個場景上部都繡有簡短的大寫拉丁文詞語,填補了一些空白、豐富了畫面,使畫面整體體現出一種均衡平穩的秩序感。重要的是還起到闡釋說明的實際作用,使后人有更精準的文字資料來輔助理解這幅掛毯及其當時的史實。這些文字也成為程式化的裝飾語言,有著較為獨特的裝飾藝術風格。
在中世紀壁毯作品中,同為歷史題材的還有《亞歷山大大帝歷史》和《凱撒的歷史》等等,但幾乎再沒出現像巴約掛毯這種構圖方式及表現形式的壁毯。愛爾蘭旅游局在2018年根據熱播電視劇《權力游戲》制作了和巴約壁毯藝術形式及其相似的亞麻壁毯《Game of Thrones Tapestry》,這個裝飾掛毯高約半米,長約七十七米,模仿巴約掛毯的顏色和工藝手工織繡,目前藏于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阿爾斯特博物館。
近千年過去了,巴約掛毯仍以它綿綿的長卷、獨特的構圖以及和諧的色調向世人展示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F代技術發展解決了紡線、染色等諸多工藝問題,許多精美華麗的機織壁毯在不斷生產,但這仍不能代替傳統手工藝作品表達的微妙細節和藝術個性。巴約掛毯獨具特色、質樸又生動,以有別于中世紀后期的壁毯繁縟和華麗的藝術性,給后人的裝飾藝術創作和纖維藝術創作以新的啟迪。
注釋:
1英國獲權復制的另一份刺繡巴約掛毯于1886年首次展出,隨后陳列在英國南部的雷丁博物館。
參考文獻:
[1]【美】大衛.G.威爾金斯等,陸豪譯.培生藝術史:11至15世紀藝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
[2]Hicks Carola,Animals in Early Medieval Art[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3.
[3]Barty Phillips.TAPESTRY[M].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2000
[4]張夫也.外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2004.
[5]陳佳.古埃及壁畫藝術及其裝飾特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歐洲中世紀時期壁毯藝術形式及經典作品研究”課題編號:2020B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