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晶 宋展樹 劉秀麗
摘 要 甘肅省慶陽市在立足當地自然資源、環境、氣候等多種優勢條件的基礎上,力爭把食用菌發展成為現代新型農業產業、農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目前,該市食用菌產業已初具規模,生產模式不斷優化,技術步伐不斷加快,產業帶動初步顯現。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建議: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發展規劃;2)組建專業團隊,強化資金與科技支撐;3)引導規模化生產,提高抗風險能力;4)優化發展模式,創新激勵機制;5)延伸產業鏈,加強品牌建設。
關鍵詞 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建議;甘肅省慶陽市
中圖分類號:S64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1.026
食用菌富含多種蛋白質、氨基酸及礦質元素,具有較高的營養、食用和藥用價值[1-2]。目前,食用菌已經成為我國農業中糧、油、菜、果、菌中的第五大產業,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倡導的“一葷、一素、一菇”的新世紀產業[3]。其具有在資源利用上可實現“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的獨特產業優勢,屬于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既能促進各類農林廢棄物和農產品加工下腳料資源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又能加速綠色生態良性循環,是農業循環經濟的典型產業。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依子午嶺大自然饋贈和產業助力精準脫貧的政治優勢落地食用菌產業。近年來,隨著食用菌“南菇北移”步伐的加快[4],慶陽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抓住鄉村振興的政策機遇,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針,探索出一條“依托資源優勢、堅持市場導向、三級多元互補、促進提質增效、延伸產業鏈條”的食用菌產業發展之路,打造出“集農業科研、示范種植、菌種培育、培訓教學、休閑觀光、旅游接待、初深加工”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農業產業園區,推進了慶陽市食用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 發展現狀
1.1? 產業初具規模
20世紀80年代末,慶陽市食用菌以窯洞、簡易塑料大棚栽培方式為主。90年代后,人工食用菌栽培技術從零星的散種轉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種植。近年來,慶陽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食用菌人工栽培向反季節、規模化、工廠化發展。其中華池縣招商引資“天津齊心菌業”,依托百名博士團開展食用菌菌種研發、菌種、菌包生產等,建成年產1 000萬棒香菇菌棒生產車間,四季出菇大棚89座,配套凈化車間、養菌車間及300 t保鮮庫等;慶城縣建有4 hm2標準化示范基地,食用菌栽培大棚59座,年生產菌棒約110萬棒;食用菌引進栽培品種多元化,種類豐富;生產企業、合作社規模化程度高、生產效益好、示范帶動力強,引領慶陽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
1.2? 生產模式不斷優化
為持續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慶陽市迎合南菇北移市場趨勢,發展四季出菇、反季節栽培模式,不斷擴大種植面積,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優化品種結構,創新推廣“食用菌—有機肥—農作物”“食用菌—飼料—沼氣—農作物”等多種循環模式,實現種植業、養殖業、食用菌業“三元雙向”循環發展[5],解決了農作物秸稈、大量畜禽糞便造成的面源污染,實現了食用菌產業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
1.3? 技術步伐不斷加快
組建“國家隊(東西部科技協作專家)+專家隊(外聘食用菌專家)+地方隊(科技特派員、合作社技術骨干、田秀才、土專家)”食用菌產業專家服務團,建設了科技服務菌種研發中心、菌菇實驗室、百名博士流動工作站、科普培訓室和電商直播平臺等。結合慶陽市生產實際,不斷加大對食用菌關鍵栽培技術集成創新、提煉、提純、野生馴化等,馴化了木耳、羊肚菌、雞腿菇等5種母種,注冊了具有“高海拔、高營養、高品質”特點的“高塬香菇”商標。
1.4? 產業帶動初步顯現
按照“政府扶持、企業帶動”的方式,鼓勵支持企業到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食用菌生產基地,扶持引導大學生、農村種植大戶和返鄉務工人員興辦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在環縣木缽鎮高寨村、合水縣蒿咀鋪鄉蒿咀鋪村、寧縣焦村鎮朱寨村等貧困村扶持建設食用菌設施大棚、貯藏庫、配置冷鏈車等。通過政府統一規劃和建設,企業和合作社無償提供食用菌生產技術指導,全鏈服務及產品保底回收,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戶種植收益,實現了企業和農戶“雙贏”發展。
2? 發展優勢
2.1? 氣候優勢
慶陽市以東子午嶺區平均海拔1 350 m,氣候濕潤,空氣濕度60%左右,晝夜溫差大,7—8月平均氣溫20 ℃,非常適合食用菌生長。有著獨特的自然優勢,產出的香菇花菇率高,肉厚、腿短[6]。
2.2? 資源優勢
慶陽市東南部接壤子午嶺,森林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林區盛產多種野生菌類,有利于菌類的生長,畜牧業歷史悠久,可為食用菌栽培提供基質資源。慶陽市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秸稈每年產出50多萬t,玉米芯及纖維素資源豐富;南部黃土塬梁溝壑區栽植蘋果面積8.87萬hm2,年產棄枝木屑約24萬t,這些都是培養食用菌的優質原料基質。
2.3? 設施優勢
慶陽市依托自然稟賦和獨特的地理、氣候優勢,突出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蔬菜產業格局,強化裝備配套,先后推廣應用了聯棟智能溫室、鋼架結構塑料大棚、復合式聯棟塑料大棚等,具備現成的發展食用菌的產業設施條件。一方面,可通過設施蔬菜與食用菌的間作套種,最大程度地利用蔬菜的已有設施;另一方面,蔬菜的有機廢棄物可轉化為食用菌生產的原料,實現廢棄物的資源有效利用。此外,通過借鑒已有的設施蔬菜發展模式和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使慶陽市設施食用菌產業更加高效的發展。
2.4? 產業優勢
食用菌是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玉米秸稈、麥麩、廢棄果樹枝條等農業邊角廢料均是制作菌棒的主要原材料,食用菌分解的有機質可以制成沼氣,整個生產過程基本達到零排放。一方面解決了農業廢棄物污染;另一方面實現了農業循環再利用,提高生態環保價值,實現資源循環利用。食用菌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一定的勞動力,如在直接購買菌棒生產的情況下,技術難度降低、勞動強度變小。
2.5? 區位優勢
慶陽市位于陜甘寧三省交匯處,周邊連接西安、銀川,交通發達,便于食用菌保鮮運輸。地理位置處于子午嶺東南部,在南菇北移的基礎上,采取夏季出菇模式,可打造反季節、錯峰頭、優中特、獨一份的“慶陽高原夏菇”。在華池縣推廣了林下種植赤松茸、露天木耳,并成功試種了靈芝、羊肚菌、猴頭菇、滑子菇、銀耳、金耳等多種菌種,培育子午嶺羊肚菌菌種,經轉化、馴化,形成適合本地的食用菌品牌。
3? 存在的問題
3.1? 生產規模小,運營成本高
慶陽市食用菌基礎薄弱,生產規模小且分散,食用菌市場不完善,產業鏈不健全。當地菌種生產企業少,菌種基本外調,增加了成本的投入;食用菌前期需要的生產設備成本較高,極大地增加了菇農的負擔和降低了種植積極性;菌類種類以香菇、平菇為主,羊肚菌等珍稀品種種植規模較小,市場潛力沒有充分挖掘;銷售以初級產品為主,附加值低。
3.2? 標準化水平低,品種單一
慶陽市食用菌菌種選育基礎薄弱、力量單薄。目前生產企業、農戶基本從福建、山東、浙江等地引進原種,進行本地適應性試驗,篩選適宜本地種植的品種。農戶對新技術接受度低,標準化生產技術相對落后,滅菌、接種、栽培設施相對簡陋,管理粗放,菌袋污染率高,導致菌種容易變異。此外,品種單一,以常見品種平菇、香菇、羊肚菌為主,大球蓋菇、滑子菇、銀耳等則還處于試種階段。
3.3? 產業化程度低,利益鏈條不緊密
本地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不足,產業鏈條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偏低;食用菌企業、專業合作社、菇農相互之間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市場抗風險能力較弱。目前,慶陽市食用菌生產除華池縣、慶城縣產、加、銷初具雛形外,其他縣區食用菌生產經營技術相對落后、生產設備陳舊、后續加工缺失,產業鏈不完善。
3.4? 科技支撐不到位,新技術應用少
從事食用菌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專業人才短缺,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支撐不到位,生產管理經營比較粗放。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工作滯后,產品開發慢、加工投入低,產業發展缺乏內生動力。此外,有部分栽培大戶采用傳統方法滅菌、接種,滅菌不徹底、操作不規范,導致菌袋污染率高。
3.5?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專業人員缺乏
慶陽市食用菌產業發展未形成整體合力,缺乏有效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配套政策和項目支持。企業僅依靠自身發展,力量單薄,除個別縣區有較大規模企業外,多數為家庭、農戶小規模生產,栽培設施簡陋,專業化設備少,市場銷售渠道窄,大多為自產自銷模式。從事食用菌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少,技術服務不到位,主要依靠外聘做客專家和有經驗的栽培大戶,遠遠不能滿足對食用菌產業全面發展的需求。
4? 對策建議
4.1?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發展規劃
將食用菌產業納入地方特色優勢產業,高起點謀劃,全產業鏈培育,制定切實可行的食用菌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配套強有力的支持政策,緊緊抓住現階段鄉村振興對產業發展的優扶機會,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食用菌產業的政策扶持,加大食用菌產業資金、人才、技術等的投入力度,制定地方產業扶持激勵政策,推動食用菌產業向機械化、規模化和工廠化轉型升級。
4.2? 組建專業團隊,強化資金與科技支撐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技術實力雄厚、生產能力強、產業供應鏈健全的龍頭企業落戶慶陽,帶動食用菌產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向產業化、規模化、工廠化趨勢發展。組建市縣食用菌科技服務團隊,引進層次高、專業強、技術硬的科技人才,創新研究基質配方、菌種選育、產品加工等關鍵內容。同時,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指導建設智能出菇、品種多樣、帶動生產的試驗示范基地,為引領慶陽市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持續穩定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4.3? 引導規模化生產,提高抗風險能力
目前,家庭分散型、小規模粗放型的生產模式仍占較大比重,對新品種、新技術的認知不夠,承擔風險能力不足。應少發展一家一戶分散型、自由型種植,多發展原材料、菌種、菌棒統一發放,統一出菇的規模化、企業化、工廠化生產模式,扶持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合作社、種植大戶、菇農向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轉型。
4.4? 優化發展模式,創新激勵機制
依托食用菌生產企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機制,實行入股分紅,采取訂單生產、合同銷售運營模式。食用菌菌糠除了可作為種苗繁殖的基質外,也是制造沼氣的好材料。創新“種植業—養殖業—菌業”的綠色農業循環模式,使資源得到高效重復利用,實現生態、循環、綠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4.5? 延伸產業鏈,加強品牌建設
引進食用菌研發、加工企業,研究開發食用菌飲品、藥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條,提高食用菌產品的商品價值和附加值,減輕產品因不可抗力而滯銷帶來的銷售壓力。同時,加強地方品牌建設,發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全產業鏈條模式,借助“岐黃故里,紅色圣地”的獨特文化優勢,更為慶陽市食用菌產業注入文化元素,進一步實現食用菌產品增值和食用菌市場擴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敬齋.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1(23):8-11.
[2]? 婁小芳,彭霞.安順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與對策[J].農技服務,2021,38(9):82-83.
[3]? 王丹,林玲玲,徐學榮.福建省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北方園藝,2021(18):148-154.
[4]? 秦文龍,王利平,常小峰,等.榆林市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建議[J].食用菌,2021,43(6):80-82.
[5]? 李天童,張文斌,張榮,等.張掖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0(15):253-254.
[6]? 陳天貴.食用菌高產栽培與氣象條件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31(3):50-52.
收稿日期:2022-02-10
作者簡介:盧晶(1990—),女,甘肅定西人,碩士,農藝師,從事經濟作物栽培研究及技術推廣。E-mail:1003287945@qq.com。
*為通信作者,E-mail:807110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