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榮彬 陳郁青 謝佳意 許曉琳 鄭雨菡 程 楠
閩江學院地理與海洋學院,福建福州 350100
傳統村落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帶來部分地區特色傳統村落文化的遺失以及珍貴文化遺產的消亡。這一狀況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加強傳統村落文化保護上升為國家意志。
漳州寮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第二批國家級傳統村落,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漳州寮村不僅孕育了深厚的家風文化、僑商文化,而且沉淀了獨特的閩南傳統建筑文化魅力。其蘊含的多元文化在培育文化自信、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分析漳州寮村文化傳承與旅游開發中面臨的困境,深入挖掘其文化旅游資源,探索其旅游開發路徑,重塑文化自信,推動漳州寮村的良性、深遠發展。
漳州寮村是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下轄的自然村,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兩張名片。村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又名“大厝群”,是閩南建筑文化的重要展示地。
漳州寮村位于閩南地區的中心地帶,四通八達,交通便利(見封底圖1)。村外一公里便是324國道,穿過國道就能到達官橋鎮中心鎮區,距離泉州市區20公里,廈門市區80公里,通過沈海高速、官仙公路、官黃公路、繁榮大道等主要道路可以方便地通往南安市區及周邊其他區域。此外,漳州寮村到晉江機場僅需23公里,到廈門機場需65公里。
村莊選址于地勢平坦地帶,背山面水向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暖夏涼,無酷暑寒冬,且冬短夏長。適宜各類生物種植,如榕樹、竹子、相思樹、柳桉和刺桐、龍眼、葡萄、芒果等,村域內植被保育良好,生態本底佳。
漳州寮村原住民系由莆田遷往晉江東石鎮東埕村,再遷往晉江內坑鎮亭頂,最后搬遷至此。古時因貧窮將就于此,故取“將就寮”諧音而得名“漳州寮”。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由清南洋歸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始建,至宣統三年完成,歷時52年,共建成漢式大厝16座、祠宇2座,并附建書院、梳妝樓、醉經堂等配套設施,呈琵琶型分布,規模宏大嚴整,為閩南僅有。建國之后,村莊往北拓展,形成現有村莊格局。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融合多元傳統文化形成愛拼才會贏、愛國愛家、樂善好施的優良文化精神。憑借特殊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特征,蔡氏族人外出打拼反哺家園,使其從“將就寮”到“大厝起”。清末時期漳州寮的經濟來源主要為在外華僑投資,如今村集體經濟收入約20萬,主要靠旅游發展。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對旅游資源的科學認識、正確分析是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前提。漳州寮村旅游資源類型豐富,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南洋歸僑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始建的多院落式聚落—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根據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GB/T 18972—2017)的分類標準對漳州寮村進行旅游資源類型分類統計(見表1)。

表1 漳州寮村旅游資源分類表
漳州寮村的旅游資源豐富,總共有5大主類,8大亞類,63個旅游資源單體。其中水域景觀類占1.6%,生物景觀類占1.6%,建筑與設施類占30.2%,歷史遺跡類占65.1%,人文活動類占1.6%,建筑設施類和歷史遺跡類所占的比重大,水域景觀類、生物景觀類、人文活動類則占比較少。漳州寮村的旅游資源單體數量大,類型多,分布相對集中。漳州寮村的旅游資源單體有水域景觀、生物景觀、建筑與設施、歷史遺跡、人文活動五類,并多以蔡氏古民居為載體,集中在蔡氏古民居內部。

圖2 三線建設研究文獻曲線圖文中未提及具體數字
漳州寮村的文化旅游資源種類眾多,其紅磚文化、閩南傳統文化、海外文化、僑商文化、家風文化等多元共生,價值突出。
1 歷史價值
漳州寮村擁有結構完整、分布集中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沿襲、保留了傳統閩南民居營造技藝,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悠久,與閩西永安土樓被譽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村落的整體格局、建筑群的空間形態及建筑單體的特征,都體現出其獨特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蔡氏合族拼搏奮斗以謀求家族的繁榮昌盛的思想基礎和實際需求的外在表現,凝聚著蔡氏家風家訓所留存的優秀的價值觀念。
2 藝術價值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明清時期閩南民居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其營造技藝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曾在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閩南地區為數不多保存較完好的建筑群體,蔡氏古民居規模宏大,群體布局合理,其設計和施工不僅體現了當時閩南建筑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而且還集閩南建筑藝術書法、繪畫和雕塑藝術于一體,是清晚期閩南民居建筑的優秀代表作,被譽為清朝閩南建筑的博物館。同時中外藝術交融也是清代閩南建筑的一大特色。例如,受印度教、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藝術的影響,蔡氏古民居將西方的一些建筑風格巧妙地融入中國的傳統建筑之中,是研究近代中國福建沿海中外建筑藝術交流的寶貴資料。
3 科學價值
漳州寮村內的民居建筑群在整體上為坐北朝南,符合背山、面水、向陽的閩南傳統村落山水格局要求。在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同時,還符合冬暖夏涼的居住功能和安全寧靜的心理功能。同時,建筑物前后平行排列有序,東西、南北筆直貫穿,透視感強,視線連續,環境宜人,整體的建筑規劃和布局也極為合理,具有科學性。
4 文化價值
漳州寮村位于泉州閩南地區,而閩南地區在史上大多數時期為移民社會,經過數次大遷徙帶來了豐富的中原文化。同時,泉州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漢時起,該地區就同世界各國有著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所以帶來了豐富的海外文化。閩南地區瀕臨海洋,受海洋文化的影響,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所反映的建筑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和海洋文化,呈現出明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價值性高。
5 精神價值
漳州寮村具有優秀的家風文化,保存著當地蔡氏族人家風家訓的瑰寶。其家風家訓分為處事、勤學、修身等四大部分,涵蓋了立德、立言、讀書、惜時等很多為人方面的處事原則,體現了蔡氏一族良好的道德風貌,具有優良的中華傳統美德精神價值。
當地政府積極籌措資金,提升傳統村落環境改造。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修繕已初步完成。泉州市紀委監委和南安市紀委監委聯合共建家風家訓館,官橋鎮、黨委政府協助建設,目前已經建成。同時,漳州寮村歷史環境要素保留較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雕塑中的故事內涵、建筑手法、裝飾風格獨具一格,成為閩南建筑的一朵奇葩。
漳州寮村旅游餐飲設施薄弱,可供游客過夜的民宿、酒店少,游客消費大多依托村莊附近的官橋鎮區。村莊對外僅有一條大路同鎮區連通,內部交通路網規劃較為欠缺。村莊年接待游客量約5萬人次,且游客重游率低。目前僅有一家簡陋的小賣部,旅游上層設施不足,無法提供游客沉浸式體驗。整體旅游開發現狀與村莊的品牌地位及文化價值不匹配。
1 遺產保護觀念薄弱,居民主動性缺乏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村落內,大多數村民認為所謂的傳統村落和歷史建筑代表著貧窮和落后。導致其對傳統村落和遺產價值認識不足,對于保護傳統村落的認同感不高,遺產保護觀念薄弱。漳州寮村村民與駐村研究保護措施的學者缺乏共鳴,導致居民保護意識難以提升,其主觀能動性發揮不足。
2 基礎設施不完善,服務產業匱乏
目前漳州寮村的旅游基礎設施亟待進一步提升。村莊對外交通有待加強,旅游標識系統、環境衛生系統、排水系統、照明系統等也尚需完善。同時受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設施匱乏的限制,漳州寮村難以滿足優質旅游的需求。
3 利益相關者利益不平衡,村民獲利少
因漳州寮村旅游開發尚顯粗放,居民難以享受旅游紅利,故而參與到本村旅游業的力度不足。當前僅依靠收取門票費用支持的漳州寮村旅游入不敷出,甚至不足以支持蔡氏古民居的日常管理開銷。
4 旅游形象單一,宣傳力度不夠
漳州寮村游客中大部分為學者或各級考察人員,觀光旅游者數量少。主要原因是漳州寮村沒能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現有的旅游產品停留于觀光旅游產品層次,文化旅游產品缺乏多樣性。同時,由于漳州寮村作為一個獨立景點與周邊區域旅游景點的聯系較低,宣傳力度不夠,導致漳州寮村知名度提升慢,難以拓展新的旅游市場。
5 旅游吸力不足,資金短缺
地方政府財政投入傳統村落的資金有限。且由于傳統村落旅游開發價值顯現周期長,又無足夠的國家政策的資金扶持或補貼,其他旅游開發企業本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投資過程觀望多,資金遲遲無法投入建設。
6 內部人才流失,文化傳承后繼無人
現古民居內部居住村民大部分為老幼婦孺,青壯年或為謀生外遷,或為子女教育資源外遷,逐漸形成“空心村”。隨著原住民不斷外遷,古民居的故事、文化也在逐漸消失,傳統的農村生活逐漸失去樂趣與活力,傳統文化逐漸黯淡,文化傳承面臨困境。
漳州寮村的旅游開發應以閩南紅磚建筑的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家風、僑商精神、民俗、祭祀、建造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堅持保護性開發,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旅游上層設施,協調利益相關者權益,深入挖掘其文化價值,打造“閩南建筑大觀園”品牌,為文化傳承和文化更新產業發展渠道,創建全域旅游,帶動漳州寮村及周邊地區的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保障。
在旅游開發中,要堅持保護旅游資源,維護周邊環境。首先,要堅持保存漳州寮村的原汁原味,在“修舊如舊,保持總體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基礎上進行活化更新。通過建筑活化利用,建立文化展示館,復興古村鼎盛時期的風貌。其次,要保護古樹名木、古井、古消防缸、戲臺等歷史文化要素,以此保護漳州寮村的歷史真實性和風貌完整性,實現活態傳承。最后,要將漳州寮村外的原生林、果林農田等生態資源也納入保護開發和利用,開展農家樂、生態農業等休閑項目,將村民生活所涉及的自然地理生態空間與旅游者聯系起來,實現傳統聚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態文化的多重完美融合。
漳州寮村地方政府應做好旅游基礎設施和上層設施的規劃和管理,加大對公用事業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完善漳州寮村排水系統、排污系統、供電系統、夜間照明系統、道路系統等;適當加強旅游上層設施的建設力度,實行旅游消費者導向,合理布局旅游基礎設施,滿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購、娛”的旅游需求。
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識,尋找生活與保護的臨界值,促進人與古建筑的和諧統一。對村民進行相關培訓,提高漳州寮村村民參與旅游建設的素質和技能,增加漳州寮村村民的就業機會,讓村民獲得旅游紅利,實現共同富裕。
應充分利用漳州寮村豐富的文化資源,如紅磚文化、建筑文化,歷史悠久的民俗,歷久彌新的僑商文化、家風文化等特色文化,創設情境打造景觀小品,發展文化創意深度旅游,活化漳州寮村文化資源內涵。促成漳州寮村的蔡氏古民居與周邊中小學的合作,打造紅色文化基地。整理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有關的建筑風格、家訓格言、書法楹聯、傳奇故事等內容,建立文化展示館,并培訓專項宣講員,依托古民居開展政策宣傳、文化內涵的傳播等活動。
依托泉州市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大背景,加強漳州寮村與周邊景點的聯系。堅持以鎮牽頭來發展旅游產業,分工協調相應旅游配套設施,建造旅游景點,如溫泉、山邊休閑小屋、水上漂流公園、垂釣娛樂區等等,打造區間精品旅游線路,提升旅游品牌,實現全區域、全要素、全產業的旅游規劃,增強景區競爭力,提高游客吸引力。
政府部門要根據漳州寮村保護和開發的現實需要,劃撥資金,作為保護和開發預算。積極籌集多方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使漳州寮村的旅游發展得到資金保障。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知乎、小紅書等現代新媒體,進行線上宣傳,擴大漳州寮村知名度。邀請相關文藝工作者進行文化創作,開展“我眼中的漳州寮村”等主題會展宣傳。邀請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博主進行直播宣傳,讓傳統村落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加大旅游開發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用專業視角推進漳州寮村文化旅游發展。積極引進古民居修復專家,有效處理漳州寮村蔡氏古民居落灰、腐蝕、殘缺、破損現象。提高蔡氏古民居講解員的業務水平,更好地帶領旅游者進入文化情境,加深游客的體驗感。
傳統村落發展的核心價值在于存續和弘揚優秀文化基因。傳統村落旅游應以其文化價值傳播和發揮為出發點,以鄉土教育為重要內容,努力通過旅游撬動村落發展,再建村落文化共同體,傳承延續優秀文化。
漳州寮村開展旅游勢在必行、大有可為。獨特的紅磚厝文化及其巧奪天工的花雕、木雕、石雕等,蘊含哲理和警訓的家風文化、僑鄉文化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加上豐富的民俗、祭祀、戲曲、建造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漳州寮村不可復制的景觀基因。憑借文化優勢,打造文旅產品,鍛造傳統村落品牌,將是漳州寮村實現文化興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