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瑤(湘潭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20世紀50年代,大禾人面紋方鼎出土于湖南省寧鄉市黃材鎮炭河里鄉。大禾人面紋方鼎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唯一一件有人面紋的方鼎,鑄成年代約為商代晚期。商代盛產青銅器,湖南本地出土過大量青銅器,其中不乏大型青銅器,除了當時盛行的云雷紋、饕餮紋、云勾紋以外,人面紋為首次發現,因而大禾人面紋是最特別的。關于人面紋的猜想有很多種說法,方鼎上的人面紋樣頗具女性特色,所以大禾方國為女性政權統治的說法應運而生。商代盛行奴隸制,強權政治下青銅器成為權力的象征,青銅器的大量產出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手工業的發展也為青銅技術打下了基礎。隨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大量現代設計開始使用傳統紋樣,同時傳統紋樣本身就富有歷史文化色彩,與現代事物相結合,可以使傳統紋樣煥發生機。
1.歷史背景
我國手工業在商朝時期迅速發展,青銅器技術不斷改進,所制造的青銅器類型逐漸多樣化,禮器、酒器等也逐漸增多,湖南地區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大概有如下幾種紋樣:人面紋、動物類紋、幾何形紋等。大禾人面紋方鼎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外,商后母戊鼎重達875公斤,是商代青銅器制造技術的證明。
2.湖南地域文化背景
在商代湖南境內的大禾方國文明中,青銅器技術高度發達,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數量繁多,其中不乏大型青銅器。湘江流域屬于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雨熱同期,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這樣的氣候孕育了悠久的歷史文明。
湘江流域獨特的人文歷史背景與平原和山地地形交錯分布的環境有密切關系,這樣的環境孕育出多樣的湘江流域青銅文化。
商代奴隸制的盛行和高度的強權政治使得統治者對青銅器的需求越來越大。由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商代大量的青銅器具有等級色彩。除此之外,青銅礦料的大量開發也是青銅器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1.材料分析
在銅材料方面,商代銅材料主要集中在中條山銅材料出產區,長江中游的銅只有少量可以輸出,其中大部分仍然供給于該地區的青銅鑄造業。
在錫材料方面,長江中游和遼西地區的錫儲量豐富,可能是從商朝發展起來的。其中,江西和湖南可能是商代錫的供應地。
商代所需的錫材料主要來自江西和湖南。因此,商朝可能形成了一個重要的錫(加上一部分銅)運輸通道,這一通道被稱為“金道錫行”。
2.制度需求
湖南出土的青銅器中大多以動物紋樣為主,可見在商代人們就已經存在祭祀等習俗。殷商時期的青銅容器給人帶來的神秘、平穩與寫實的感受是當時人民信仰幻化的產物。
由此可以看出,在商代奴隸制度盛行、等級制度森嚴的背景下,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充當了神人關系的媒介。大禾人面紋方鼎中的人面紋樣或許是當時湖南地區大禾方國的獨特象征與代表,擁有著獨特的含義與寓意。

圖一 大禾人面紋方鼎
大禾人面紋方鼎整體器形為長方形,上半部分較下半部分略寬,方鼎四周有人面紋樣裝飾,整體高38.5 cm,鼎口部分長29.8 cm,寬23.7 cm,且長邊兩側的人面紋樣相對于寬邊兩側較大。人面五官都較為清晰,只有耳朵相對較大并且分布于兩側。耳邊紋樣分為上下兩部分,耳的上部有一云勾紋,耳的下部有一彎曲的手爪形紋飾。整體面容偏方形,嘴寬而大,唇部凸起。地紋均作云雷紋,耳的外面鑄成單線條的夔龍紋,兩側面紋飾簡單,四根底柱為圓柱形,底柱上半部分鑄有饕餮紋飾,中間有三道弦紋。鼎內側面中部近口處有篆體銘文“大禾”二字。
云雷紋是中國古代紋飾中有代表性的幾何紋飾之一,出現在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上,是以“連續的回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圖形,盛行于商代,并沿用到春秋戰國時期。
云雷紋有很多種表現技法,如刻畫、拍印、彩繪、壓印等。其可能是從漩渦紋演變而來,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但到商代晚期,云雷紋越來越少出現。云雷紋大量存在于商代的青銅器與白瓷之上。
夔龍紋經常出現在鐘鼎類器物上,在商代、西周時期流行,常出現在青銅器以及玉器上。商代因為陶瓷技術的發展,當時流行的白瓷上也經常出現此類紋樣,后來明清的瓷器上也多有出現,如清代景德鎮陶器中就經常出現。
夔在古代形象類似于龍,《韓非子》:“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說文解字》有:“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饕餮紋樣來源于《呂氏春秋》中的描述,即“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商周青銅器饕餮紋樣延續了饕餮神秘、獨特、璀璨的特征,并將紋樣與王權、神權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饕餮紋樣青銅文化。
饕餮紋在青銅器中出現最為頻繁,許多朝代的記錄中都有對饕餮紋的描述。
1.歷史背景分析
根據歷史記載,大禾人面紋方鼎可能為大禾方國之物,方鼎在商代為權力的象征,而大禾人面紋方鼎中的人面紋樣頗具女性特征,幾字形紋樣很有可能為女性耳飾,由此可以推斷出當時的大禾方國或許處于女性強權統治下。
2.紋樣分析
大禾人面紋方鼎上的紋路展現的是商代巫師施法操作的流程,大概為一位頭頂有幾字形紋樣的巫師正在做法,經過夸張化處理后簡化為方鼎上的紋路。
很多文獻提及對方鼎紋路的猜想,大量資料顯示,其中的人面紋樣有可能為后稷,即古代的農神。但人面紋的整體特征偏女性化,頗具女性的柔美之感,所以有可能是當時的人們賦予了農神女性特征,也可能是受當時大禾方國女性統治者的影響。總之,學界關于人面紋的猜想有很多。
1.什么是傳統紋樣
傳統紋樣有很多種類,比如原始社會簡潔的紋樣,奴隸社會青銅器上的各種紋樣,封建社會富有吉祥寓意的動物、植物圖案紋樣。傳統紋樣是各個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符號。
2.傳統紋樣來源
在原始社會中,簡單的紋樣卻是古老文明的思想結晶,是我們研究原始社會重要的途徑。原始社會的紋樣大多比較簡單,常運用到對稱、重疊、組合等方法且內容以人與動物形象為主。
古典紋樣大多來源于古代社會封建制度下產生的紋樣圖案,在封建社會中,歷朝歷代的思想觀念與文化歷史都有自己的特色,而這些在傳統紋樣中都有體現,有些朝代施行苛政,紋樣大多規范、對稱,有規律可循;有些朝代則崇尚文雅之風,紋樣多自由、輕松,更多表達了文雅之感;有些朝代的紋樣則充滿富麗奢靡之感,煩瑣的紋樣中透露著富麗之美。
少數民族紋樣多受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等條件的影響,具有少數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同時,也有一些是依附少數民族自身技術所產生的紋樣,如侗族的紡織紋樣、白族的刺繡紋樣等。
民俗紋樣大多來源于人民的智慧與生活內容,多以民間流傳的故事以及民間生活場景為主,以剪紙、刺繡、燈彩圖案等形式表現出來。

圖二 饕餮紋飾
傳統紋樣作為時代的代表,具有極強的歷史文化含義。其往往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特征與歷史內涵,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現代的設計具有深遠的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紋樣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碰撞出了火花。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使用傳統紋樣。傳統紋樣不僅可以體現歷史文化,還可以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進一步提高設計的價值。
北京同仁堂牌匾,黑底金字,邊飾金色“回”紋,色彩上,黑色與金色對比強烈,形式莊重大方。北京同仁堂牌匾上的字紋圖案,象征著健康長壽、長命百歲,與同仁堂推崇健康保健的主旨相契合。傳統紋樣的應用其實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再創造,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與活力,在新社會給傳統文化一個更為合適的載體。

圖三 大禾人面紋方鼎紋路應用實例
1.結構再造
結構再組合,是圖案創新的重要方法之一,運用的案例也有很多,如大禾人面紋方鼎中的紋樣,其中的人面紋、“幾”字形紋、饕餮紋等就可以分開再組合,即運用結構的方法,使這幾種紋樣在不失去本身特點的情況下進行組合再造,從而使紋樣闡述新的語言,表達新的想法。
2.適當引用
中國歷史悠久,傳統紋樣具有豐富的內涵,不論是不同朝代還是不同時代,都有承載著時代變化和歷史內涵的傳統紋樣。因此,設計者對應用于現代設計的傳統紋樣有著豐富的選擇余地,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設計的需要直接提取并使用傳統紋樣,如傳統的“四獸”紋樣在現代設計中常被直接使用,并具有美好、吉祥的寓意。
3.夸張變形
在現代商業設計中,傳統紋樣非常常見。商業設計往往簡潔明了,重視使人印象深刻的視覺效果。所以,在商業標識中使用傳統紋樣,在賦予其文化內涵的同時,同時也要進行夸張變形的簡化,在不改變其獨有特色與識別度的同時,對其加以改造。夸張變形后的紋樣,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和形象特征,將其夸張放大,可以更好地突出文化內涵,弱化不必要的細節,適用于現代設計。比如在龍紋樣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們通過夸張變形等方法,形成了拐子龍紋。
經過時間的打磨和積淀,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紋樣不斷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的鮮明特點,大部分傳統紋樣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了能夠將豐富的中國傳統紋樣更好地應用于現代設計,將傳統紋樣與其設計風格、功能有機地結合,深刻理解各種傳統紋樣的文化內涵與底蘊是對每位設計師的基本要求。
從當前現代設計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到,融合了我國傳統紋樣的各種設計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都更受消費者青睞。在當今世界大變局的大背景下,這種融合我國傳統元素的設計產品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