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碩文







摘要:小學生處于心理快速發展期,很多心理困擾基本都屬于發展性問題,通過心理委員隊伍建設推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力量,提升心理輔導的實際效果。心理委員本身就是學生群體的一員,與同學間易建立信任關系,也是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心理委員作為特殊的班干部崗位,需要立足朋輩輔導心理,在選人、培訓、活動、信息、評價等方面進行科學優化,創新心理委員隊伍的構建模式。
關鍵詞:五優模式;朋輩輔導;心理委員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20-0059-05
一、研究緣由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浙江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推進我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都強調,中小學校應全面建立和推行班級心理委員制度,通過教育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主動關注自我心理健康,培養自主自助、自我心理健康的維護意識和能力。對小學而言,班級心理委員建設是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作模式需要立足朋輩心理輔導的探索實踐,從而創新推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建設。
小學心理委員的“五優模式”構建,就是通過創立人員優選機制、組織知識優化培訓、保障信息優先掌握、豐富隊伍優育活動、推行成長優良評價,構建一支人崗相配、能力梯度提升、關注班級心理動態、協助配合教師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心理委員隊伍,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效能,系統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及學生心理危機的防控機制。
二、課題主要成果
(一)創立優選機制,保障人崗相配
心理委員是班干部中較為特殊的崗位,在選拔中應采取“好中選優”原則。(見圖1)
1.側重心理素質與能力要求
重點突出四個選人方向:一是責任心強,樂于助人,反應靈敏;二是有一定的觀察、溝通能力;三是有耐心,善于傾聽,并富有同情心;四是情緒穩定,具有抗挫折和自我調節能力。
2.合理設置性別與人數比例
一個班中以每班兩人,一男一女兩位學生的比例選拔,兩名學生共同擔任班級心理委員。
3.注重推薦評先與測評結合
根據學生個人的自我推薦及選拔要求,組織“樂觀小達人”評選,開展競選演講,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日常行為表現,審核確定委員人選。整個流程設計讓學生、教師、班主任各方都積極參與進來,為心理委員隊伍建設夯實基礎。
(二)組織優化培訓,實現梯度提升
心理委員本人協調能力強、心理素質好是履職的基礎,因此積極組織培訓優化委員的能力素質至關重要。
1.分步分層實施培訓
按照循序漸進原則,分三個步驟:第一步是基礎層面。制作《心理委員成長手冊》,進行心理基礎知識、工作職責和要求等培訓。第二步是能力層面。舉行傾聽技巧、溝通技術,專題調查設計、編排心理小報、心理劇本等常規主題培訓。第三步是提升層面。培訓委員的心理活動課團輔能力、心理危機預警發現能力等。基礎層面培訓后統一制作頒發“心理委員證”,真正做到全部持證上崗。
2.及時組織交流清負
舉辦啟動儀式,組織“快樂心行動營”,確立工作目標,活躍團隊氛圍,清除工作過程中積累的負面情緒,促進學生的責任感、榮譽感、使命感提升。根據委員們的工作情況及遇到的困難、問題,共同探討,交流經驗,分享心得。心理教師以實操方式,定期予以指導,增強委員工作的正能量。(見表1)
3.增強委員的自我效能
設計委員團隊體驗活動,讓學生委員感悟心理引導作用,培養委員的積極心理意識及自我情緒調控能力,自我完善健康性格,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質,并發揮出影響班級同學的正能量。
(三)信息優先掌握,危機動態防控
做好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工作,前提是及時了解、分析、判斷,因此心理教師須優先掌握學生的動態心理情況變化,心理委員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徑。
1.幫扶信息記錄
定時向心理教師報送“心理委員工作記錄表”,記錄心理委員幫扶同學情況,分別從觀察發現、具體過程、結果情況等多個方面進行報告,心理教師提出指導意見。
2.動態信息關注
保持與班級同學的良好溝通,觀察同學的情緒和行為舉止,積極關注班級同學的學習情緒和生活狀態,及早發現同學中存在的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等心理問題,并及時反饋給輔導員或者心理教師,并在老師的指導下繼續關注同學的心理動態。
3.心理危機防控
心理委員及時推薦、介紹心理和行為異常的學生來心理輔導室接受輔導。對班級中可能或即將發生的危機事件,及時向班主任、心理教師反饋,輔助開展輔導活動,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
(四)豐富優育活動,創新心育路徑
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豐富多彩、優質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活動。
1.創編普及——舉辦心理知識展示
通過班級的“心理園地”墻報,由心理委員組織同學制作“菱娃快樂心”小報,普及心理知識,培養班級陽光氛圍,養成健康、快樂的心態。
2.宣講輻射——參與心理輔導活動
心理委員積極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編寫、開設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輔導課程中,以及“快樂心”輔導熱線、校廣播欄目中,配合支持心理教師工作。學會普及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圍繞注意力和自信心等專題,走進低年級班級進行專題式的同伴輔導。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同學之間相互關心的意識,帶動班級同學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建立積極向上、自信樂觀的心態。
3.演繹體驗——組織演出校園心理劇
心理委員組織班級同學編排“‘力氣’找回來了”“艾酷閨不是愛哭鬼”“星辰大海,友誼同行”等心理劇,通過“自己演,演自己”,把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心理沖突、煩惱、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編成“小劇本”進行表演,在劇中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和技巧。學生表演發生在他們身邊熟悉的,甚至是親身經歷的事,從中體驗心理的細微變化,進而達到宣泄、釋壓和領悟的目的。
4.幫扶共進——創新心理“空中課堂”
依托心理委員隊伍的培養與成長,設計專題調查,推動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同時借助省心理平臺,讓家長與孩子互幫互學,及時識別心理危機,一起進行心理危機科普教育。
(五)推行優良評價,構建成長激勵
1.構建個人檔案
每個心理委員的個人信息都以“一人一檔”形式,全部建立個人檔案,包括自我、同學、班主任、心理教師的日常工作評價情況,全面記錄心理委員的年度工作、個人成長情況。
2.建立評價制度
每學期評選“優秀心理委員”。設立評價標準,包括服務態度、抗挫能力、助人情況、人際關系、學習培訓主動性、心理異常、危機信息報告等方面。心理委員工作評價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自我評價,二是委員互評,三是老師評價。(見表2)
3.做好評價運用
組織“優秀心理委員”評選活動,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委員給予表彰,頒發證書,并在“優秀班干部”“三好學生”等評比中加分,增加心理委員的成長信心及影響力。同時把對班級心理委員工作的鼓勵、支持、配合情況納入年級工作評選評優中。
三、研究成效
(一)形成“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
全省率先科學構建“五優”班級心理委員隊伍模式,形成了可復制、推廣的模式。在危機干預反應上,改變了以往學生出現問題時,由于識別不清、信息不暢、溝通不良等原因,導致錯失干預的有效時機,或干預方式不當造成不良后果等現象,保證了危機干預的快捷準確、措施得當。同時,在對學生一些特殊心理信息的掌握上,由于心理委員的存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準確性、靈活性,有利于及時溝通反饋與解決問題。
(二)提升“認知、動力”的主體效能
“五優”模式下的心理委員為同學提供心理幫助,增強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掌握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和方法。通過心理委員,以點帶面,帶動班級同學增強承受挫折能力,學會自我心理適應,減少負面情緒,建立積極向上、自信樂觀的心態。(見表3)
(三)促進“普及、擴面”的實際效果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知識普及成效走在全市前列。心理委員是以班級為單位配備的,通過“五優”模式,全校形成一個整體的網絡,建立了一支優秀的心理委員團隊,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和宣傳深入每個班級,影響面大大擴展。(見表4)
(四)拓展“定制、協同”的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的有效平臺。在心理委員隊伍建設過程中,家長的支持度也逐步提升。在朋輩輔導中,心理委員對親子關系問題進行歸納和梳理,心理教師攜手心理委員,量身定制親子輔導課程,有上萬名家長得到優質輔導。(見表5)
五、成果影響力
(一)研究成果推廣
依托心理委員隊伍建設創新,學校心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學校囊括多項省級榮譽:“浙江省親子輔導示范校”“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點”“浙江省中小學一級輔導站”。相關課題、論文在省、市、區屢屢獲獎;課題組創編的《心理委員成長指導手冊》在全市推廣,課題組開發的親子輔導課程在全市展示,課題組長兩次赴省匯報成果。
(二)社會媒體高度關注
嘉興電視臺八次跟蹤報道,嘉興廣播電臺、南湖晚報、嘉興日報等地方主流媒體報道相關活動。學校在小學領域開展朋輩輔導的心理健康教育創新,以及心理委員隊伍自助與助人的成長經歷,都引起了媒體持續關注,營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社會氛圍。
(三)教師學生共同成長
課題組長為嘉興市專職心理教師專業發展培訓會、嘉興市小學心理高研班做課題專題講座,先后六次與省內外同行交流分享。從朋輩的視角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引發學生積極認識自我,關注個人成長,激發生命活力,心理委員被評為南湖區“五彩少年”,全校學生保持了良好心理狀態,心理危機持續實現“零”事件。
參考文獻
[1]孟月.朋輩心理輔導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文摘版),2015(10):25.
[2]崔美玉,劉惠善.同輩咨詢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J].教育探索,2005(10):100-102.
[3]王娜.以班級心理委員模式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開展[J].教育與職業,2009(11):98-99.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