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鋮
(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設計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發展到今天,其外延在不斷擴展。隨著數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與設計之間的高度融合,如今設計的綜合性、和多學科間的交叉屬性也日益變得越來越清晰。
聚焦國內,當代中國設計教育雖已歷經百年時間,幾經變革取得了空前規模,但如今中國高等設計教育基本還是處于烏爾姆體系之中,設計教育質量良莠不齊也是客觀事實,一些隱含的問題亟待被發掘,一些問題也需要被解決。本文旨在通過類比和分析國內外設計教育的現狀,探析中國設計教育中那些較為隱含或晦澀的問題,發掘那些“看似正確”,究其背后卻“存在問題”的地方,從而制定可能改進的方針和辦法。
在國內,傳統的課堂教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漸漸成為定式。設計課堂上學生帶著問題進入,然后帶著解決方案離開,看似解決了很多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并不產生新的想法,只是“順從”地把問題解決了。問題答案有了,課程也就結束了。中國學生自幼兒園起就被“灌輸式”教育,久經年月逐步形成了“填鴨式”思維,并形成了“敵不動我不動”的習性。因此,出現了在設計課堂上中國學生不愛討論、不愛提問,更喜歡等著被老師灌輸的現象。由于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拿來”主義,不善于積極地主動思考,這些問題逐漸直接影響并拉開了學生的認知差距。但是,西方的課堂教育對學生更有引導性和啟發性,我們經常看到外國學生總是不斷地在提問,大家準備好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離開課堂,這就體現出設計教育的差異性(圖1)。因此,面對同一個問題,往往可以

圖1 中西方課堂教育學生提問的差異性
看到為什么國外的學生有更多的想法,更容易提出創新思想。
中國自古講究“天地君親師”、“事師長,貴乎禮也”,由于過多注重學生服從與紀律的教育環境,使得人們普遍可以在中國課堂上看到,學生和老師都正襟危坐,一個在講、一個在聽,全程幾乎沒有交流,因此學生缺少反思與質疑,更沒有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而國外的課堂教育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課堂教學互動頻繁,教學氛圍也更加自由。何曉佑教授曾分享過他在英國學習的經歷:何老師在英國求學時,學生和老師都坐在地上圍作一團,邊吃東西邊上課。而我們國內在課堂上吃東西,則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尊師守紀,雖然沒錯,但是如果我們把老師看作不可動搖的權威,害怕老師,就無法和老師公平地交談和討論,這就有很大的問題。
對于(工業)設計來說,設計的內涵被定義為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已經成為一個公認已久的話題。那么問題是什么?問題是目標事物的預期結果與現狀之間的差距。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報告中提倡有溫度的教育,強調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學校理應加倍側重于啟迪和喚醒學生對知識背后的問題意識。教育的宗旨,恰恰不是老師先把相關問題徹底研究透徹以后,直接把答案交給學生,而是教導學生如何自己去研究這個問題,以至于增強學生真正的想象力以及對問題的質疑能力。設計不是結果,而是有始、有終、有過程。因此,未來的(工業)設計教育不僅要“解惑”更要“增惑”,使學生不斷拓展、延伸、發散對于設計思維的理解和認知。在教學原則方面,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明確設計的目標,鼓勵學生準備好問題走進教室,激發更多的問題離開課堂,形成一條“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求解——問題再發現”的問題鏈,從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在教學形式方面,應更注重師生關系的重構,通過實體課堂與虛擬課堂、微元教學與聚合教學、個體教學與協同教學等形式的擴展與結合,打破傳統課堂“單循環”的教學形式,擴展學生的思維框架、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產學研合作在中國已經提出了有十余年的時間,設計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已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產學合作也日益成為中國設計教育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這沒有問題。那么為什么我們從事產學研合作這么多年,卻很少有大公司能孵化出來呢?這其中也是有問題的。我國有關產學研的工作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①以企業外包為主導;②以學校辦校企為主導;③以教授為主導這三類。
對企業來說,國內的企業是當下型的,講求運營效率,更注重的是投資回報比,因此對項目進度有嚴格的時間要求。企業希望當下得到一個好的構思,就立即設計出一款新的產品投入市場,形成“今天設計,明天生產,后天銷售”的快消模式,這與高校的教育要求和課程安排在時間進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比很多境外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他們并不是完全注重當下型的,而是希望從長遠的角度提出具有預見性的解決方案,如三星集團和南京藝術學院合作的研究項目,旨在研究未來十年中國高端人群的生活方式,或是面向中國家庭的服務設計、開放式的設備合作等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目的是真正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避免未來生活中可預見性的問題。
對高校而言,中國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四大基本職能。一方面,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所涵蓋的知識面相對較窄,例如高校的設計教育希望解決的是產品設計的開發問題,然而大部分產學研合作更多只需要解決產品的造型問題。此外,包括很多以競賽項目為主的課程更多都只是提出一個設計概念,無法涉及學生全方位設計教育的培養。另一方面,國內高校設計教育與現實產業脫節,缺乏一個完善的設計實習體系,或是市場化、專業化的小型加工體系。以空間設計為例,學生在基礎設計理論課程之外,最多的實踐機會就是跟著老師做項目,以真實設計項目代入課程內容。然而在項目過程中,學生僅是在做一個繪圖員所做的工作,即“了解設計項目的前期狀態”(圖2),往往忽略了項目實施最有價值的后半部分,即從施工圖開始,學生參與項目的機會大幅減少,基本上都是交給深化團隊后續完成,從而導致學生并不能深入接觸設計,形成我們國內特別盛產“紙面設計師”的局面。而國外設計教育的過程與設計制造、設計施工,甚至市場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很容易找到相關的專業人士來解決專業問題。

圖2 國內設計工作室與國外設計Workshop
對教授而言,教授工作環境與范圍決定了他們無法實現“產學研”的閉環。教授常年致力于設計人才的培養和學術研究的工作,有著很高的學術造詣,這也導致其缺乏相關的企業實踐經驗。長久以來,這種狀態不能被企業直接所用,或因反饋的不及時而導致失敗,表現為產出的結果往往與企業的現實需求相脫節。
因此,產學研合作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對教學范式進行改變,重塑設計專業教學機制,將專業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與企業的需求、資源、管理深度融合,進而形成設計教育的新業態;另一方面,產學研合作不僅要解決企業的當下性問題,更要為人類未來發展的共通性問題展開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并且使設計教育與現實產業深度融合,讓學生在“紙面設計”的基礎上,深度參與設計的溝通、執行、落地,不僅豐富了設計教育的課程體系,還為企業培養了儲備人才。
事物的本身具有真理性,人類對真理的認識是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和實踐發展而前進的。縱觀設計概念和設計思維內核和外延的發展,設計倡導以人為中心,這沒有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設計師以及設計教育者一直在向世界解釋,“設計是一門僅限于時尚和美學的學科”這樣的普遍誤解;不斷地在宣揚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美化事物,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過程和方法,可以幫助解決生活中的任何挑戰,小到可用性問題、大到嚴重的棘手問題。我們毫不猶豫地將設計宣傳為一門涵蓋所有人、未來和無數方面的學科,并始終宣稱我們“為人類設計”或“大設計”的概念,不斷擴大設計的外延和內涵,將設計的邊界和框架變得愈加廣闊。無論在商業演講,還是學術報告中,我們總能聽到將設計定義為“以人為中心”的真理,但事實真的是那樣嗎?事實上,設計并不能完全符合所有人的預期,在某種程度總會忽略掉“一部分人”,這是有問題的。
其次,我們在大力宣傳設計以人為本的同時,設計本身卻無形演變成一種新的殖民主義形式,從富庶地區向貧困地區、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發揮其文化霸權,從而也是有問題的。“設計扶貧”“為貧困地區設計”的概念、口號、項目近年來屢見不鮮,雖然大部分時間我們的初衷是好的,都是為了以人為中心,解決貧困地區的需求問題,但設計和大眾傳媒的突然介入,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也形成一種“高人一等”的姿態?設計行為本身,是否也是一種以恩人態度自居?設計結果的落地是否也是一種自命不凡的文化輸出,帶來了“設計殖民”?例如在不少設計改造項目中,通過項目改造前后的對比,一方面設計帶來了新穎的理念、時尚的造型、看似地域性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大部分被改造并被使用后的空間都被打回原形。深究其背后原因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設計師與委托人在文化理念上具有一定的沖突;二是,它也反映出設計師將自己專有的理念強加給業主的事實。這與普通人的實際生活相比,似乎是 “不現實”的。
對于設計真理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弘揚設計文化的普及,提倡設計通過文化導入,提高全民的審美素質、設計思維能力、傳統設計造物的思想,將設計深入到每個人心中;另一方面,要將設計作為一種服務人們的方法,而不是散播我們“自以為是的”真理。無論對于設計師還是甲方,設計師不應無條件地聽從甲方的單向要求,也不應“一言堂”的給甲方安排設計,而是倡導協同設計、參與式設計、優化設計方法,鼓勵設計溝通、交流、用戶體驗,不斷豐富設計“以人為中心”的內涵與外延。

圖3 設計是否真的以人為中心?
對于問題的研究,固然離不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我們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文章通過類比和分析國內外設計教育的現狀,從課堂教育的問題、產學研合作的問題以及設計真理的問題三個方面,探討了當代中國設計教育中“看似正確”,究其背后卻“存在問題”的地方,更值得我們關注和重視。文章并不是一味地吹捧國外的教育模式,而是從自身現狀著手分析已有的問題,考量是否可以吸收采納國外的優勢之處并予以融合,從而解決中國當下設計教育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我國未來的(工業)設計教育不僅要“解惑”更要“增惑”,課堂教育不僅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準備好問題走進教室,激發更多的問題離開課堂,還要注重師生關系的重構,通過不同教學形式的豐富和拓展,從而激發學生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應在注重教學范式與企業管理需求的深度融合,在滿足企業當下性需求的同時,也要著眼于前瞻性的研究,對未來可預見性的問題進行規避。對于設計真理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提倡設計通過文化導入到每個人心中,提高全民設計及審美意識;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設計成為一種殖民形式,倡導協同設計、參與式設計、優化設計,不斷豐富設計“以人為中心”的內涵與外延。
誠然,我國作為全球體量最大的設計教育國家,設計教育質量良莠不齊也是客觀事實,設計教育中所隱含的問題并不止以上三個部分,文章所述還只是筆者作為一名設計學研究工作者的一孔之見。教育改革是一件浩大的系統工程,對設計教育問題的認識和改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所有設計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為未來迭代中國的設計教育添磚加瓦!
①天地君親師思想發端于《國語》,形成于《荀子》.
②朱熹(1130~1202)《朱熹家訓》.
③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④逄錦聚、陶得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