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清
基于熵值法的甘肅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評價
楊雅清
(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甘肅蘭州730020)
文章以甘肅省為研究對象,選取2010年—2019年的相關數據,構建農業經濟循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對甘肅省近10年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結果顯示,2010年—2019年甘肅省循環農業經濟先后經歷了逐年上升、波動下降、迅速發展的三個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安全水平都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前者上升幅度大,發展迅速;后者上升幅度小,但穩定。資源減量化水平顯示出先略微下降后緩慢上升的趨勢,資源循環利用水平顯現出先上升后迅速下降又逐年穩定上升的趨勢。對甘肅省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提出了對策建議。
熵值法;甘肅?。谎h農業經濟;發展;綜合評價
農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而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給我國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資源短缺、農業污染、生態破壞等。因此,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循環農業經濟具有非常好的發展潛力,能實現傳統粗放式農業經濟向集約化、產業化、可持續化的方向發展。我國歷來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自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提出“加快發展循環農業”以來,此后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循環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潘安興等(2008)使用熵值法對四川省各市州2005年的循環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比較評價以及障礙因素分析[1];任妙丹等(2012)運用AHP法對2000年—2010年河西走廊地區的循環農業經濟進行評價[2];袁小英(2017)采用熵值法對2003年—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循環經濟進行綜合評估[3];趙婷(2018)應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對西北地區5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循環農業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4]。從目前的文獻中來看,關于甘肅省循環農業發展的評價還很少見,馬丁丑等(2011)采用AHP法評價了甘肅省2000年—2009年的循環農業發展狀況并進行了阻礙因素的分析[5],但由于存在主觀人為因素,使用AHP法來確定權重可能會產生偏差。針對主觀賦權法存在的不足,本文參考前人構建的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來確定權重,對2010年—2019年甘肅省的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評價,以期實現其更好的發展。
甘肅省地處中國西北部,黃河中上游,區域面積十分廣闊,是典型的以農業為主,農牧結合的省份。近年來,甘肅省致力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經濟,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宣傳推廣先進的循環農業模式,逐步完善循環農業產業體系。2019年,甘肅省循環農業示范基地面積超過2 000萬畝,循環農業示范縣20多個,化肥施用量降低3%,農膜回收率達82%左右,畜禽糞污利用率達75%,秸稈利用率達63%以上,尾菜處理率達44%左右。
本研究嚴格按照系統、科學以及多層次等指標體系的選取原則,參考借鑒了部分有關文獻[5-9],并根據甘肅省的現實狀況以及數據的提供情況,選取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用以構建甘肅省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甘肅省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目標分類指標性質 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評價經濟社會發展B1C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 C2每公頃農業產值/元/hm2正 C3每公頃糧食產量/kg/hm2正 C4每千克畜禽產品率/元/kg正
續表1甘肅省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目標分類指標性質 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評價資源減量投入B2C5每公頃化肥施用量/kg/hm2負 C6每公頃農膜使用量/kg/hm2負 C7萬元產值農業用水量/m3/萬元負 資源循環利用B3C8化肥有效利用系數/元/kg正 C9復種比率/%正 資源環境安全B4C10森林覆蓋率/%正 C11有效灌溉率/%正 C12人均耕地面積/hm2/人正
本研究以2010年—2019年甘肅省循環農業發展水平為研究對象,采用熵值法對其進行評估,所收集的數據都來自2010年—2019年的《甘肅發展年鑒》。
熵值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每個指標的變異程度,通過模糊綜合評價矩陣和各因素輸出的信息熵求取各指標的熵值,再通過熵值的方法對指標權重進行修正,進而得到最終的指標權重。它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因主觀人為因素而造成的權重設置偏差問題[10]。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對甘肅省2010年—2019年各年份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進行計算。熵值法的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1)原始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根據以上計算步驟,本文對2010年—2019年甘肅省4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相關處理,采用熵值法對甘肅省各年份循環農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表2甘肅省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單位:分)
年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B1資源減量化水平B2資源循環利用水平B3資源環境安全水平B4綜合得分 20100.000 010.012 630.026 340.014 850.053 83 20110.004 910.009 230.046 020.016 060.076 22 20120.013 810.007 640.048 290.021 070.090 80 20130.020 090.015 830.022 790.022 560.081 26 20140.024 710.013 420.026 210.024 700.089 04 20150.035 470.012 940.009 180.025 250.082 84 20160.043 210.016 660.013 830.026 740.100 44 20170.048 630.023 530.017 390.028 190.117 74 20180.056 340.026 710.023 540.030 470.137 06 20190.071 340.031 220.033 050.035 150.170 77
如圖1所示,甘肅省2010年—2019年循環農業發展水平呈現出先增長后波動下降再迅速發展的趨勢,其綜合得分從2010年的0.053 83分上升至2019年的0.170 77分,這里可以將其發展情況分為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10年—2012年,發展趨勢為綜合得分遞增,從0.053 83分上升至0.090 80分,上升幅度為68.7%。這一上升是由于在2010年—2012年,除了B2得分,其他所有的正向指標得分都在逐年增加,B2得分下降的幅度遠遠影響不了綜合得分上升的趨勢。
第二階段是2012年—2015年,顯現出波動平緩下降的趨勢,先下降再上升后又下降。2012年—2013年得分從0.090 80分下降至0.081 26分,下降幅度為10.5%,這是由B3得分大幅下降所致。2013年—2014年得分從0.081 26分上升至0.089 04分,上升幅度為9.6%,這次依然是除了B2得分略微下降,其余得分都增加,所以總體得分增加。2014年—2015年得分從0.089 04分下降至0.082 84分,下降幅度為7%,這是由于B2和B3得分都下降,且B3下降幅度較大導致綜合得分下降。
第三階段是2015年—2019年,顯現出迅速上升的趨勢,綜合得分從0.082 84分上升到0.170 77分,年平均增長率為19.9%。在這一階段,4個一級指標的得分都在逐年遞增,甘肅省循環農業發展水平整體較高,這是由于甘肅省在2015年—2019年不斷強調積極發展農業水利,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并且實施了一系列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措施。

圖1 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
2010年—2019年甘肅省循環農業經濟各分類指標得分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循環農業經濟各分類指標得分
4.3.1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B1)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B1)指標反映了循環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正向指標,其值愈大代表其發展程度愈高。如圖2所示,2010年—2019年甘肅省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顯示出迅速發展的態勢,B1指標得分逐年上升且增速最快,是因為C1~C4這4個指標的得分都在逐年遞增。這表明甘肅省循環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與社會的因素,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以及產業間的不斷融合都推動了循環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4.3.2 資源減量化水平(B2)
資源減量化水平(B2)指標表明了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所進行的外部投入情況,是負向指標,其值愈大代表其發展程度愈低。如圖2所示,2010年—2019年甘肅省資源減量化水平總體發展趨勢是先下降后上升,但具體來說是先下降后上升又略微下降再逐年上升的情況。2010年—2012年化肥和農膜的使用量在不斷增加,雖然用水量在減少,但對資源減量的整體影響不大,所以B2指標得分下降;2012年—2013年B2指標得分有所上升,因為化肥、農膜和水的使用量都在減少;2013年—2015年,B2指標得分又略微下降,這是由于化肥和農膜的使用量又增加了;2015年—2019年,B2指標得分持續上升,說明該時間段甘肅省更加重視發展生態農業,化肥、農膜和農業用水的使用量都在持續減少。
4.3.3 資源循環利用水平(B3)
資源循環利用水平(B3)指標衡量了在農業生產中對資源的再利用情況,是正向指標。如圖2所示,甘肅省在這10年中B3指標得分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趨勢。而數據表明,化肥有效利用率是逐年上升的,中間段得分下降是由于復種指數的下降。近年來,我國農業工作者越來越認識到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性,這對于促進循環農業的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4.3.4 資源環境安全水平B4
資源環境安全水平(B4)指標說明了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和生態安全的影響情況,是正向指標。如圖2所示,2010年—2019年甘肅省資源環境安全水平逐年上升,但上升趨勢較平緩。B4指標得分的穩定上升,與甘肅省一直以來強調要保證耕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有著密切的關系。
根據以上分析,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減量化投入是影響甘肅循環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接下來,甘肅省要更注重這兩方面的發展。對此,主要有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一系列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減少農藥、化肥、農膜等資源的投入。對農業工作者進行宣傳和引導,引起農業工作者對農業技術應用的重視,提高農業技術水平,進而提升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以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二,轉變傳統農業資源消耗模式。加大基礎建設投資,逐步提高秸稈、尾菜、農膜等資源化回收利用水平。同時,通過改變激勵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戶對資源的再利用。
第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甘肅省要積極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方式,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
[1]潘安興,王芳.基于熵值法的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以四川省為例[J].農機化研究,2008(7):44-47.
[2]任妙丹,王生林.河西走廊循環農業發展水平評價及對策分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3(5):574-579.
[3]袁小英.基于熵值法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世界農業,2017(6):218-223.
[4]趙婷.基于灰色關聯的西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0):62-66.
[5]馬丁丑,王文略,馬麗榮.甘肅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和制約因素診斷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2):204-208.
[6]陳實,王靜,謝萍.基于熵值法的云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22):1-3.
[7]范穎,李媛媛.隴東地區縣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J].北方經貿,2020(11):41-43.
[8]韓玉,龍攀,陳源泉,等.中國循環農業評價體系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9):1039-1048.
[9]陳麗娜,李中斌.福建省現代循環農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5):47-53.
[10]朱喜安,魏國棟.熵值法中無量綱化方法優良標準的探討[J].統計與決策,2015(2):12-15.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36
F303.4;F224
A
2095-1205(2022)05-111-04
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甘肅構建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體系的路徑和對策研究”(19YB010)
楊雅清(1996- ),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