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江麗金 嚴婕文 葉冉冉
妊娠期糖尿病(GDM)屬于產科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特發于妊娠期女性的糖代謝障礙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以及全國二胎政策的開放,加之高齡產婦人數的增多,GDM的發病率正呈逐年攀升趨勢[1]。相關研究報道顯示,GDM的發生會增加孕婦早產、剖宮產以及產傷等發生幾率,導致巨大兒、難產以及死胎的風險增加,繼而對孕婦及其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2]。由此可見,如何有效控制GDM孕婦的血糖水平,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幾率尤為重要[3]。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是其他行為干預理論優點的有機結合,不但為復雜的健康行為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解釋,而且明確了孕婦自我管理或堅持治療所需的三大因素(信息、動機、技能),在臨床多種疾病護理中均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4]。然而,關于該護理干預模式應用于產科孕婦的研究鮮有報道。本文通過臨床觀察,探討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的護理干預對產科孕婦的影響,旨在為臨床護理提供思路支持,現報告如下。
選取醫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20例GDM孕婦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19~44歲,平均32.15±2.39歲;孕前體質量指數19~32 ,平均22.15±2.07;受教育年限9~20年,平均12.17±2.60年;居住地均為城鎮。觀察組年齡19~43歲,平均32.10±2.35歲;孕前體質量指數19~32,平均22.10±2.05;受教育年限9~20年,平均12.31±2.55年;居住地:均為城鎮。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條件:所有受試者均和《妊娠合并糖尿病指南(2014)》[5]中所制定的GDM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均行規律產檢;年齡≥18周歲;均為單胎妊娠。排除條件:伴有其他妊娠期并發癥;意識障礙或合并精神疾病;研究期間因故退出或失訪;未于本院分娩。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孕婦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同意。
1.2.1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干預,即對孕婦知識、自我效能以及自我管理行為現狀進行調查和評估,由護士發放GDM知識手冊,按照孕婦知識掌握程度完成知識的講解以及相關技巧傳授。待孕周達37周時,與其預約到院時間,再次評估上述相關情況,根據其所存在的不足實施強化指導。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的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信息干預:①前期準備。主要是通過前期調查以及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等方式,明確GDM孕婦知識需求,包括運動方式、治療方式、發病因素以及飲食控制等。隨后遵循上述內容,制定GDM相關知識手冊。手冊內容以通俗易懂、圖文結合為宜,同時增加自行設計的“小劇場”內容,以引起孕婦共鳴,提高其自我管理信心。②首次信息干預:即在孕婦入組時評估其知識掌握程度,主要內容涵蓋疾病相關知識、飲食以及運動方式等,識別其所存在的知識薄弱環節,鼓勵其傾訴內心真實想法以及疑惑。對知識手冊進行20 min的講解,并回答孕婦所提出的疑問。③第二次信息干預。即在孕婦孕周達至37周時,對其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再次評估,針對仍存在的不足部分予以補充講解。
(2)動機干預:本研究主要是采用一對一面對面交流完成對孕婦的動機性訪談,針對孕婦不同問題實施具體交流。①首次動機性訪談。時長為30~45 min,開展時間為孕婦確診并由門診轉介至研究小組時。主要內容是了解孕婦對疾病的看法,建立良好溝通關系;評估其處于動機性訪談的何種階段并按照階段性特點予以相關干預;明確孕婦血糖管理意愿以及動機,告知其血糖管理對疾病控制的益處。②第二次動機性訪談。時長為30~45 min,開展時間為孕周達37周時。主要內容是了解孕婦維持血糖管理的意愿以及動機,結合首次訪談內容傾聽孕婦既往感受,和孕婦共同總結、回顧既往血糖管理情況,鼓勵其繼續堅持,并對存在的不足之處制訂解決方案。
(3)行為技巧干預:①第一階段。所有孕婦入院時,對其已有技巧內容以及掌握程度等進行評估,于此基礎上完成一對一的行為技巧指導,記錄并評估干預措施的實施情況,注重孕婦的反饋,指導其糾正不良行為,并在孕婦達成目標時予以肯定以及鼓勵。②第二階段。待孕婦返回家中開始自我管理血糖之后,以微信以及電話等方式關注孕婦情況,針對其錯誤行為給予及時的糾正和指導。③第三階段。以8~12例孕周接近的孕婦作為一個小組,由1名經驗豐富的助產士擔任小組促進者,由1名糖尿病專科護士擔任助手。安排2次小組活動,每次時間以2 h為宜,主要內容涵蓋營養和運動、監護和自護、教育和談論、支持和信任4個方面內容。每次群組活動結束之后,由孕婦或其照護者傾訴自身的想法、需求以及疑惑,由促進者和助手進行準確解答。
(1)知識掌握情況:通過醫院自制的知識問卷進行評估,問卷共有14個問題,每個問題答對計1分,答錯計0分,總分0~14分,得分越高表示知識掌握程度越高。
(2)自我效能感:借助中文版自我效能量表完成,共有條目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分1~4分,總分10~40分,得分與自我效能感呈正比。
(3)自我管理行為:通過醫院自制的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實現,主要涵蓋4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0~7分,總分0~28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管理行為越佳。
采用 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相關知識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相關知識得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相關知識得分比較(分)
兩組干預前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自我效能感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分)
兩組干預前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產后復查OGTT例數占比高于對照組,而轉新生兒科、血糖控制欠佳入院例數占比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妊娠結局及其他指標比較
GDM作為產科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是因機體內激素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孕婦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大幅度降低,進一步引起糖代謝的異常,最終可能引發一系列母嬰并發癥[6-8]。相關研究報道顯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改善母嬰結局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部分GDM孕婦血糖情況在產后均可得到改善,糖耐量恢復至正常,然而,在妊娠期間,GDM孕婦往往背負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疾病引起的困擾,另一方面則是源自對胎兒影響的擔憂[9-11]。與此同時,GDM孕婦的血糖管理和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血糖管理在控制目標及方式上均存在明顯的差異[12-14]。因此,如何有效促進GDM孕婦建立良好的自護行為,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發現,兩組干預后相關知識得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提示了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的護理干預可提高GDM孕婦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原因,觀察組干預方式主要是根據孕婦的理解能力、文化程度制定了GDM健康指導手冊,且內容圖文并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孕婦介紹、講解相關知識,可有效提高孕婦的學習趣味性以及積極性,加強了其對知識的理解強化[15]。此外,兩組干預后自我效能感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反映了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的護理干預可提高GDM孕婦的自我效能感。究其原因,觀察組干預過程中的動機性訪談可有效提高孕婦的健康行為意愿,促使其行為朝預期方向改變,繼而選擇更為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動機性訪談主要是分階段對孕婦進行干預,逐步引導其行為的改變,更易被孕婦所接受,從而有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提升[16]。另外,兩組干預后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說明了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的護理干預可改善GDM孕婦的自我管理行為。分析原因,觀察組干預方式通過動機性訪談,可有效強化孕婦信念和自我效能對行為的影響,從而使得孕婦具備更加強烈的行為意愿以及更高的自我效能,繼而可更好地接受和護士共同制定血糖管理方案,表現出更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本文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產后復查OGTT人數占比高于對照組,而轉新生兒科、血糖控制欠佳入院人數占比均低于對照組。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觀察干預方式可更好地實施相關飲食、運動計劃,從而對血糖的控制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同時,階段性的動機性訪談可幫助孕婦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長期維持健康行為的重要性,從而使得其產后仍保持對自身健康問題的關注,最終使得其產后復查OGTT的人數比例較高。綜上所述,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式的護理干預在改善GDM孕婦相關知識掌握程度、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管理行為方面具有明顯作用,同時可降低轉新生兒科、血糖控制欠佳入院風險,促進孕婦產后復查OG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