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楓 張賢富
梧州學院寶石與藝術設計學院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這些文化不僅表現在他們日常的吃、穿、用、住等物質層面,還表現在思想、審美、宗教、習俗等精神層面,這些文化都帶有強烈的地域特色,是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為藝術設計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工業設計、文化創意和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我國重點產業的創新設計能力”。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中提出“促進演藝、娛樂、動漫、創意設計、網絡文化、工藝美術等行業創新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中強調“在加強保護基礎上盤活農村歷史文化資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和品牌”。
廣西梧州地處嶺南、兩廣交界,三江匯流,有兩千多年的建城歷史,其憑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從漢代到清,多次成為經濟、政治、文化、交通、軍事等中心,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充足的歷史素材。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全球化的大潮里,梧州的地方文化逐漸被邊緣化,許多當地的特色文化逐漸消失,如不加以傳承創新,這些珍貴的地方文化及民族精神將難以為繼。因此,以首飾為載體,將這種寶貴的傳統文化物化,以符合時下審美需求的形式回歸,為現代首飾設計尋求更多的可能性,是解決現代首飾同質化問題的有效舉措。
一方面,作為世界寶石之都,梧州市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加工寶石,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從最初的來料加工發展到自主研發寶石琢型設計,從較為單一的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深加工轉換。現在,梧州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人工寶石加工集散地,市場份額約占全國總量的80%,約占世界總產量的60%。同時,從2004年開始由政、校、企共同打造寶石節系列活動,通過粵桂合作經濟區、東盟合作區等渠道,使梧州寶石產業更深入地走進粵港澳、珠三角,甚至與世界接軌。另一方面,梧州是廣西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關于旅游產業的總體規劃“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深入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創新旅游產品體系,改善旅游消費體驗”。推進“寶石產業+文化旅游”發展,加大地域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是繁榮梧州地方文化、促進梧州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梧州擁有四千多年歷史,地處珠江上游,緊鄰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在交通、經濟相對落后的古嶺南,因其處于與中原地區相對隔絕的地理位置,形成和發展了自己的本根文化。漢唐時期,梧州憑借水運優勢和嶺南九郡統領地位,成為區域中心地位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宋代逐漸發展成為農產漁業發達、山珍野味物資豐富、商賈集散、百業俱興的商品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由于地處兩廣交界、水陸交通咽喉要塞,明朝時期漢人大規模南遷,多民族融合,梧州進而成為兩廣的軍事重鎮,創設“三總府”,總轄兩廣。清朝開埠通商后,梧州憑借其“地總百越,山連五嶺,唇齒湖湘,噤喉桂廣”的獨特地理區位,成為廣西最早的內河通商口岸,“百年商埠”之名由此而來。由于受到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梧州對外來文化兼容并蓄,民國時期建筑風格融合中西特色,同時由于紡織業和制造業的興盛,商貿經濟繁榮,完成了近代工業化城市轉型,成為廣西的工業支柱城市。
梧州的地域文化既具有傳統的共性,又具備地方特色的個性。梧州地域文化涵蓋了物質表層以及精神深層兩方面,其中物質表層具體體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這其中又以騎樓文化、飲食文化尤為突出;在精神深層,龍母文化、粵劇藝術文化等較有代表性。因此近年來筆者帶領學生團隊通過實地考察、數據分析、民間采訪等方式,嘗試把梧州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與首飾設計相結合,再綜合運用傳統的花絲、鏨刻等工藝及3D打印等制作方法,創作出一系列設計作品,希望以此傳承發揚梧州地域文化特色,推動當地文旅產業發展,同時也為現代首飾設計尋找更多突破口。
在利用首飾設計表達梧州地域文化的實踐中,需要運用一系列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要素,從文化符號、傳統寓意、審美主體、材料特性、結構創新等方面進行分析,最終通過作品詮釋地域文化的藝術美感,提升大眾對首飾產品的審美認同,引導消費者的審美取向,拓展市場,促進產業發展。
1.騎樓文化
梧州的早期民居以竹木架構的吊腳樓為主,受北民南移的影響,又逢明清時期連年火災,政府下令全城建造磚瓦房,因此形成了最初的嶺南建筑。嶺南建筑主要包括傳統民居、近代西洋建筑群、紀念性建筑、宗教建筑等,但是就影響力而論,騎樓建筑首屈一指。梧州的騎樓文化歷經了百年的歷史,民國時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具有傳統嶺南城市特色的騎樓建筑群。梧州騎樓建筑規模非常龐大,數量甚多,井字形交錯的騎樓街道有二十二道,騎樓建筑有五百多幢。這些建筑在設計布局、裝飾風格、建筑技術方面均具有中西合璧、商住兩用的特點,反映了梧州人民的重商、務實、包容、創新的寶貴精神。而梧州騎樓有別于廣東、海南等地騎樓建筑的是房屋的防水處理。由于梧州夏季多水患,所以在騎樓二樓、三樓的外墻處會有“水環”和“水門”,以供人們在發大水期間把一樓商鋪轉移到二樓繼續經營。
梧州騎樓從外觀上可以看到外國建筑的裝飾樣式,如羅馬柱、阿拉伯式穹頂、鑄鐵欄桿、灰雕浮雕等,但有意思的是有些浮雕畫中的內容卻采用一些中國傳統圖形,如:松鶴延年、蓮葉荷塘、大鵬展翅、花開富貴、梅蘭竹菊等,說明梧州人民博采眾長、包容創新。其次,騎樓的建筑造型體現在“騎”字,顧名思義,一樓大廳內縮,門前兩條柱子支撐起二樓前凸部分,整條街道都是如此,就形成了一條可以為行人遮風擋雨的“內街”廊道。“云上騎樓”系列首飾(如圖1),以騎樓作為基本元素,采用騎樓的特色牌坊造型四坊井、維新里、金龍巷作為標志代表,幾個牌坊頗有地方特點,上有中式琉璃飛檐,下有西洋柱式雕花,減少了建筑帶來的方正厚重感,作品加以飛鶴祥云、錦鯉漣漪等元素柔化造型,為市井牌坊形象營造出脫俗的意境。采用0.3mm的純銀絲,通過花絲工藝制作,賦予騎樓建筑輕盈透氣之感,從而實現將騎樓外形與梧州人民美好精神向往相結合。“騎樓情緣”胸針(如圖2),受到舊時梧州人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洪災的精神啟發,運用“移花接木”的創意手法,將人物、傳統紋樣、水元素超現實地“共生”為一體,展現街道小販劃著小船在水中販賣日常用品的一幕,作品使用銀鍍18K金,彩色寶石鑲嵌,裙擺使用藍色漸變流蘇纖維,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人物臉部用無色水滴形寶石替代,保留人物交易時的肢體動態,首飾主體鑲嵌的藍色寶石代表了“水”的特質,隱喻梧州三江匯流的地理位置,少量的紅色、黃色寶石作為點綴,使作品更加活潑。隨著防洪堤改造工程的實施,梧州告別了洪澇災害對城區的破壞,因此這水上交易的一幕自然成為歷史。作者希望通過此作品喚起人們的回憶,品味“人”與“老城”和諧共生的關系。

圖1 “云上騎樓”系列首飾

圖2 “騎樓情緣”胸針
2.飲食文化
梧州處于北回歸線附近,為亞熱帶氣候,暑熱潮濕的自然環境影響到梧州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是飲食文化發展的必備條件。梧州毗鄰廣東,整體屬于嶺南飲食文化的范疇,同時廣西的多民族風味小吃在梧州也占有一席之地。梧州人和廣東人一樣,喜歡到茶樓喝茶,吃點心。點心的風味、形式、品種與廣州無異,如薄皮蝦餃、腸粉等。在長期民族交流融合的影響下,梧州發展出一些當地的風味小吃,如紙包雞、田螺、豆漿、龜苓膏、艇仔粥、糯米糍、神仙缽等。從梧州人的飲食習慣可以看出,梧州人偏好具有清熱、解暑功能的食物。其中,梧州的冰泉豆漿歷經八十多年的發展,成為聞名遐邇的本土特色小吃。“冰泉”一詞源于唐朝,唐代詩人元結在梧州的白云山下遇到一口古井,發現泉水“甘寒若冰”,后在井側立碑題字:“火山無火, 冰井無冰;唯彼清泉,甘寒可凝。”根據《梧州府志》中的記載:“梧州城東有井出冰泉,井水甘涼清冽。”梧州冰泉豆漿以其香甜濃郁的口感與特殊熬煮方式帶來的味道深入人心。“滴珠漣漪”編絲套件(如圖3)的靈感源于“冰泉滴珠豆漿”中的“濃”的概念,“冰泉豆漿的特點是保持黃豆的原色,滴在福紙上圓聚成珠而良久不散”,作品使用金屬絲編織,使用抽象變形的手法,形象表達了豆漿粒粒滴落、香飄四溢的一瞬,濺起漣漪,黃調配色組合,大小珍珠點綴,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圖3 “滴珠漣漪”編絲套件
梧州龜苓膏為廣西地方名小吃,是一種民族傳統藥膳,用十多種中草藥與烏龜甲板為原料,具有清熱潤燥、消腫鎮痛等藥膳功效。尤為適合長期身處梧州暑熱氣候的人們服用,備受當地人們的喜愛。飲食文化具有很強的辨識度,將它應用在首飾設計中更能強化首飾的故事性。飲食文化已然成了一個城市的名片,一提及某個城市,人們往往會馬上聯想到名小吃。例如,武漢熱干面、四川酸辣粉、陜西涼皮等。許多飾品設計會運用“仿生”的設計手法,采用特殊材料重現食物質感及外形。為提升產品的審美趣味,避免同質化,設計師利用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圖形拆分、重構,綜合考慮產品的形式美與新材料運用,充分轉換食物抽象的“形”與“色”,表達飲食文化的精神內涵,賦予其生命力。
1.龍母文化
梧州地域文化兼容并蓄,從漢唐至民國,各種宗教及外來的文化思想觀念、科學知識傳入梧州,西江水運商貿交易頻繁,再加上受到漢文化等影響,形成了民間文化多樣化態勢。同時,梧州具有嶺南文化的共性:“一方面,勤勞勇敢,敢于冒險,勇于開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力的保護。”因此,關于“龍母”的信仰,成為梧州本土多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由于舊時在西江流域內生活著以水為生的疍民族群,“龍母”則被認為是西江流域的庇佑神,相傳梧州是龍母的故鄉,坊間流傳著關于龍母不畏困難、撫養五龍、雨澤大地,使當地百姓免受自然災害的神話故事。北宋初期人們在西江邊建龍母廟以紀念,近代修復后的龍母廟保留了明清傳統建筑風格,廟宇依山傍水,人們每年到此進行祭祀、祈福等活動,表達了人們趨吉避兇的美好愿望。作品“云堦月地”首飾套件(如圖4)靈感源于香火鼎盛的龍母廟,運用了現代設計方法,作品將傳統古廟造型結合現代簡約的幾何線條,采用18K白金、白色鉆石、黑瑪瑙、寶石等材料制作,黑白配色符合作品素雅的新中式風格。作品“飛天”首飾(如圖5)將立體人物與平面圖騰相結合,使用18K白金、黃金、彩色寶石材料,展現一個帶領群眾開荒治澇的超能力女性形象,龍母形象的塑造源于母系氏族特征的原始崇拜,在今天也更好地體現了獨立自強的女性精神。

圖4 “云堦月地”首飾套件

圖5 “飛天”首飾設計
2.粵劇文化
梧州粵劇是梧州藝術文化的代表,粵劇從清光緒年間傳入梧州,成為當時廣西的熱門劇種。民國時期,梧州陸續成立了工人劇社、新青年劇社,再加上《岳飛報國仇》《文天祥殉國》等劇目的影響,使粵劇在梧州開始生根發芽。抗戰時期大批廣東人遷入廣西,梧州粵劇經改良后成了當時廣西最流行的劇種,如《火燒大沙頭》《戒洋煙》《賊仔升官》等抨擊封建社會的劇目深受民眾歡迎。梧州粵劇中的臉譜、服裝、道具等,黑白對比強烈,色彩鮮艷,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梧州粵劇的早期裝飾較為簡樸,后期受到京劇影響逐漸變得復雜,主要特征為模仿明代的人物衣冠式樣,這也為首飾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作品“粵韻”首飾(如圖6)選取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作為歷史背景,以粵劇《女駙馬》中花旦頭飾為設計元素,使用傳統花絲工藝,將銀絲、銀粒通過堆壘、編織等手法塑形,結合彩色寶石鑲嵌,整體視覺上給人一種純潔、干凈、莊嚴的感覺。“圓夢”首飾作品(如圖7)的靈感源于粵劇《帝女花》舞臺上的道具及場景,如明代宮廷中的假山樹石、庭院門窗、明代花瓶、宮扇等素材,將“可動結構”的概念融入作品中,使作品中的“門”可“開合”,“傾倒的瓶子”可“旋轉”,“山石”可“移換”,營造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意境,作品的材料使用了純銀鍍金、陶瓷、彩色寶石等,既保留了傳統意味,又增加了現代首飾的趣味感。

圖6 “粵韻”首飾設計

圖7 “圓夢”首飾設計
本文通過對梧州地域文化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挖掘及分析,從文化符號、傳統寓意、審美主題、材料特性、結構創新等方面入手,將梧州地域文化、民俗特色與現代首飾設計融合起來,不僅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提升大眾對首飾產品的審美水平、促進產業發展也有著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