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丹 內蒙古師范大學
現代陶藝注重挖掘材料新的表達方式、表現形式,并不斷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追尋其獨特的表現語言。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也趨于多元化。許多創作者開始擺脫材料的單一性,嘗試通過不同的材質與陶瓷結合,從而產生新的藝術表現和審美空間,以此在追求個性的同時做到了材質突破,使陶瓷的藝術語言更加豐富,創作理念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陶泥是現代陶瓷藝術的物質載體,其特別之處在于可塑性極強,通過揉捏、提拉、拍打、切割等會在材料上留下豐富的痕跡,充分體現陶泥的本性,其也是藝術家情感的抒發、理念的表達。陶瓷是火與土結合的藝術,給人與生俱來的天然親和力,其簡單質樸、厚重剛強、單一粗獷的個性中還帶有一種神秘感。現代陶藝擺脫了傳統陶藝的諸多局限和審美形式,在材料和空間上不斷嘗試和拓寬,在創作樣式和創作風格上持續突破。
伴隨社會的發展,人類一直在努力開發與利用玻璃材料。玻璃與陶瓷有著許多相似的藝術特征,都是憑借窯爐高溫煅燒形成的。玻璃有其獨特的個性和魅力,其晶瑩透光且冷峻堅固,具有很強的通透性和可塑性;其純潔無瑕且變幻莫測,具有獨特的折光性和反光性;其顏色豐富且璀璨玲瓏,具有神奇的表現力和裝飾性。如今,玻璃藝術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擔負著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功能。
如今,現代陶藝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材料的組合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因此,在掌握玻璃和陶瓷材料屬性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秉承形式美法則,通過創作加工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筆者從主從與重點、質感與肌理、呼應與對比、整體與局部來探究將玻璃材料與陶瓷材料相結合時出現的形式。
主從與重點指的是當兩種或者多種材料結合時,它們之間在材料使用比例上主次關系的協調。具體來說,就是當制作陶瓷與玻璃結合的作品時,首先要明確這兩種材料在數量和面積上的主導地位,在造型、色彩、材質、裝飾等方面的主次之分,以強調視覺中心點。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我們要以主要材料為重點,而次要材料只是起到襯托和點綴的作用,這樣才不至于脫離具體領域的范疇。
如果以陶瓷材料作為表達中心時,玻璃材料的作用就是幫助陶瓷材料突出中心思想。例如,田中美佐(MisaTanaka)的作品《寧靜的天空》從形式上看,它以亮白的陶瓷碗為主要材料配上半透明的玻璃作為底座,燒制成日本常用的傳統器皿造型。這樣的組合既具實用性又具裝飾性,讓人耳目一新,仿佛讓人的心靈受到洗滌(如圖1)。反之,以玻璃材料作為表達中心時,陶瓷材料的作用就是陪襯或者調和。例如,查爾斯和斯特恩在“交易項目”中利用3D打印技術和傳統的玻璃制造技術創作的作品以玻璃材料為主、陶瓷材料為從,二者的完美結合,凸顯了玻璃文雅的主角地位,同時又體現了陶瓷古樸的表現語言,這樣的結合營造出了一種時尚的美感(如圖2)。

圖1

圖2
總之,現代陶藝在運用除陶瓷材料之外其他材料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這些材料在種類、數量和面積等方面要比陶瓷材料的占比小。如果在創作過程中無法避免要用到多種材料時,一般要將這些材料進行有序的整合,使多種材料形成和諧的藝術效果,這樣在對作品起到調和作用的同時也滿足了觀者的視覺感受。
對于玻璃材料和陶瓷材料而言,質感與肌理是體現它們精神和個性的“身份識別證”。所謂材質,是材料的本質屬性,是視覺上的直觀感受,每種材質都會有其獨特的質感,人們通過物體表面的質感作用于視覺上的直觀感受而產生心理影響和情緒反應。例如,陶的原始純樸、瓷的細膩光滑,會給人一種平淡、質樸的美,玻璃的晶瑩剔透、純潔無瑕會給人天馬行空的無限遐想。所以,藝術家通常采用不同材料的結合進行創作,體現不同質感碰撞出的獨特語言,帶給觀者不同的視覺效果和心理影響。肌理就是材料表面的紋理,除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肌理之外,還可以是人為的肌理表現。陶瓷上的肌理豐富多樣,能使人產生一種歡快、愉悅的感受,而玻璃的肌理簡潔平滑,給人帶來一種寧靜、安穩之感。不同的肌理表達的藝術語言不同,也能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
總之,玻璃材料和陶瓷材料的結合會使質感與肌理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既能體現材料的語言,又能給人不同的視覺體驗。藝術家也經常將兩種相同或者不同材質與肌理的材料按照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新的整體,而這兩種材料本身的質感與肌理被改變了,但新的整體將被賦予新的質感與肌理效果。因此,藝術家借助于這樣的特質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從而創作出體現材料質感與肌理的另一種審美形式的作品。
在玻璃材料與陶瓷材料結合的創作中,首先要尋找兩種材質之間的相似性,然后對比語言、質感和色澤等,使作品看上去是一個整體,銜接得不會很生硬。呼應的形式通常是指材料間沒有重疊、沒有深度的穿插,使兩種材料可以互相連接、相互支持,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對比是材料的面積、形態、體量、質感、肌理、虛實、色彩、疏密以及組合形式等的對比,選擇其中一種或者兩種進行有意識的對比,使兩種材料各展所長,可以更好地突出作品藝術語言的多樣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比的同時注意作品的整體性。例如,戴舒豐老師的作品《青青的山》由古老的陶瓷材料與純粹的玻璃材料以疊加的形式體現,在重疊的地方構成了一條有節奏的線條,重疊處與外緣平坦的、有穿透力的直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中玻璃似水、陶瓷似山,讓人仿佛穿梭在青山碧水之間(如圖3)。

圖3
總之,當玻璃材料與陶瓷材料結合時,先找到兩種材料之間的相互呼應,然后有意識地選取一個或者兩個對比點進行創作,使整件作品的格調協調,從而提升其藝術內涵。
前面談到的幾種形式美法則的運用最終是為了尋求作品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在進行玻璃材料與陶瓷材料結合的創作時,應從材料的特性、功能、審美等方面入手,要把不同的材料看作一個整體,作品的整體不僅是表面的統一,還有內容的統一,如看到紫砂泥材料,可以讓人聯想到竹木;看到粗陶材料,讓人聯想到石頭;看到細瓷泥材料,讓人聯想到綢緞等。所以,紫砂材料與木材結合、粗陶材料與石頭結合、細瓷泥材料與絲綢結合,即使材料外表和組合方式不做刻意的調整,也不會給人別扭的感覺,這便是內容的統一。另外,在整體的基礎上還要考慮作品的局部特征,使整體與局部相輔相成、和諧統一。這樣可以將作品材料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劉鵬老師的作品《靜語系列》是借助玻璃材料晶瑩透光的特性和瓷泥極強的可塑性創作而成。鵲巢里落入一彎似溢非溢的露水,與蠢蠢欲動的喜鵲構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鳥兒戲水景象,局部還帶有青花紋飾裝飾,與整體和諧統一,給予觀者獨特的視覺感受和心靈體驗(如圖4、圖5)。

圖4

圖5
在陶藝創作過程中,局部是在整體的情況下而言的。我們要注意如果只有整體沒有局部表現,作品就會顯得很呆板,使人失去興趣;如果局部表現過多,作品則很容易主次錯亂,使人感到繁雜,大大降低作品的藝術效果。
形式美法則是伴隨著美的事物不斷發展而發展的,因此,我們在創作過程中要遵循形式美法則,要根據具體的內容靈活地運用形式美法則,而不是生搬硬套,要在形式美中體現創新性。
玻璃材質的應用日益廣泛,其作為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一種創作形式或者表現媒介,賦予了現代陶藝新的審美意義,這是一種理念的拓展、邏輯的轉換,使得現代陶藝的表達方式更加自由,為現代陶藝的創作提供了新的路徑。
在當代藝術觀念的深刻影響下,創作者的思想觀念也隨之改變,由此形成了一種藝術思維方式和方法論。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陶藝家將玻璃材料應用于陶藝創作中,利用其獨特的表現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使觀者在視覺上和心理上產生特殊的體驗,在創作向縱深發展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得現代陶藝從單一的創作材料向多元化發展,從而更好地詮釋作品表現的深刻意蘊,同時,為現代陶藝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現代陶藝創作者在藝術創作中,利用玻璃材料獨特的表現語言,以多種方式進行嘗試和對比,打破了傳統的陶藝制作方法,拓展了陶藝的表現形式,并且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表達自身的藝術感悟,為現代陶藝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性。現代陶藝創作者通過對陶瓷藝術表現語言的探索,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與審美情趣,體現了現代陶藝創作者對陶瓷藝術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的不斷深化,同時也為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無限前景和可能。
綜上所述,現代陶瓷藝術的多元化是現代陶瓷藝術發展的需要,玻璃材料的介入拓寬了現代陶瓷藝術的表達方式,使現代陶瓷美學理論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拓寬了現代陶瓷的審美語境,為現代陶藝走向更廣闊的美學領域創造條件,并突顯其必然性,對創作者也有著積極的理論指導意義,在陶瓷藝術創作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現代陶藝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玻璃材料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運用,是兩種藝術門類的交叉在藝術領域的體現。陶瓷和玻璃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上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這為二者的結合做好了鋪墊。玻璃作為綜合材料的一種,以其獨特的材料特性成為陶瓷藝術中的新媒介。通過對玻璃材料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探索,藝術家從材料的材質、色彩、視覺效果、藝術表現、審美等幾個方面發掘出兩種材料更多更有價值的性能,并尋找二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進行創作。玻璃材料的運用很好地彌補了陶瓷材料質感的欠缺,同時強化了兩種材料在形式和意境上的差異。這是一種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在新的語境中的呈現,將為陶瓷藝術的表達提供一個更為寬廣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