遆素麗 喻 廳
1.溫州商學院 2.浙江安防職業技術學院
南戲有800年歷史,是中國的“百戲之祖”。南戲故里在浙江溫州,浙江省共存65幅清代壁畫文物,均以戲曲為題材,故稱戲曲壁畫。此類壁畫直觀地體現了戲曲內容、戲曲角色、戲曲服飾以及美育思想等,素有“畫里有戲,百看不膩”的美譽,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浙江省最有特色、最重要的民間藝術。然而,國內外壁畫研究大多集中在墓室壁畫、寺觀壁畫,而戲曲壁畫多繪于鄉村古建,易邊緣化,易損難修,瀕危待救,受到的關注甚微。
1958年溫州發現的北宋吳夫婦合葬壁畫墓是浙南首次發現的壁畫墓;2003年6月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大若巖鎮荊州太陰宮清代戲曲壁畫被列入省級文物行列,是目前溫州地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傳統壁畫,共20多幅,總面積約83平方米,其中《百子圖》《百美圖》中人物鮮活靈動;2005年3月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上塘鎮綠嶂太陰宮戲曲壁畫被列入省級文物行列,其創作于清代繪于綠嶂太陰宮兩廂及后宮東西側山墻板壁上,共21幅,總面積約66平方米;2007年發現的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古鎮水星廟和文昌宮的清代戲曲壁畫呈現了昔日商貿繁榮昌盛、廟會戲班斗艷的廿八都古鎮,至今還蘊藏著許多清代同治、宣統年間的壁畫,共有430余幅;2015年8月發現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橋下鎮吊坑“三官亭”神廟內有10余幅戲曲壁畫,據考究創作于清代。
浙江戲曲壁畫題材傾向于民間化、滑稽化、戲劇化;造型以簡潔、夸張為主,表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色彩常體現中國傳統五色觀等,暗示了社會秩序與階層;構圖常用連環畫形式,以圖像敘事的方式展現了故事情節以及倫理道德。研究浙江戲曲壁畫遺產創新設計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1)可了解浙江戲曲壁畫生態,為浙江省文化旅游規劃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鑒。
(2)戲曲壁畫資源普查整理及其戲曲壁畫的歷史沿革、鄉土文化、藝術特色等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3)可透視一定范圍的社會規律、秩序,豐富社會旅游學、圖像學、設計學、戲曲學的研究內容。
(4)可發現浙江戲曲壁畫有別于他省的特殊形象、特殊理念,有利于認識獨特的視覺圖像風格。
(1)有助于了解浙江省戲曲壁畫的特色文化,從而有利于打造浙江政治、經濟、文化品牌。
(2)可為《浙江省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8—2022)》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照。
(3)可以助力鄉村振興,將戲曲壁畫特有的藝術特色融入文創產品設計、服飾設計、包裝設計、主題空間設計和影視傳媒設計中,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日用品、服飾品等,為浙江省文化宣傳以及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方案。
(4)可為各行各業創新創業提供藍本,促進發展。
浙江省鄉村戲曲壁畫面臨新時代傳統產業升級、轉型,面臨城鄉一體化拆、整、改,面臨自然風化、歲月侵蝕等問題。在《浙江省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8—2022)》指引下,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提倡文物、傳統工藝與創意設計、旅游產業相融合,讓文物發揮其文化傳播價值,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民間戲曲壁畫及文創設計,促進旅游購物,增加文化吸引力與附加值,勢在必行。
“越是傳統的,就越具有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而浙江戲曲壁畫是在特定歷史文化環境下,將本土圖形元素與外來圖形、圖案相雜糅,綿延數百年而形成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彰顯著五彩繽紛的民族藝術之美,又蘊含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人文之美,將其融合于設計中有助于弘揚中國自主品牌的民族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縱觀國內關于民族設計的文獻,如張晶的著作《中國古代多元一體的設計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從多元一體文化結構的產生和發展的角度入手,考察了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化模式,展現了文化模式的發展與設計演進的對應關系;又如王琥的著作《設計史鑒》四冊叢書(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對中國傳統設計的思想、文化、審美、技術等展開了論述,重在現代設計與傳統設計造物的比對,以古開今,探討了傳統觀念對未來設計趨勢的影響;再如劉兵兵在論文《中國壁畫元素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拓展應用》(《包裝工程》2013年第12期)中提出壁畫應突破其應用范疇,提取核心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綜上所述,國內代表性專著和論文關于戲曲壁畫與創新設計的相關研究諸多,但有的關注理念,有的關注局部元素,并未將戲曲壁畫融合到創新設計中進行系統研究。

白蛇傳
戲曲壁畫分布于民間,因此國外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少。但是,國外文獻中有關于民間藝術融入設計的相關研究,如Marty Noble的《歐洲民間藝術設計》(European Folk Art Designs),介紹了奧地利、波蘭、匈牙利、俄羅斯、瑞士等歐洲藝術家與設計師的作品,探討了其風格主要是基于民間圖像的程式化設計,即在美術或設計中適當添加圖案(如野生動物、神話人物、宗教、世俗等圖案);再如日本的一些產品包裝,不僅有禪宗文化的脫俗、典雅、幽靜,還有江戶時期女性的嬌媚、男性的陽剛,其經典案例民間土俗面為日本木制玩具和食品包裝賦予了傳統的民間文化特性。伴隨著近年來我國與各國經濟、文化、政治交流的日益頻繁,許多國外研究者來中國旅游,對我國傳統壁畫藝術表現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來我國實地考察,使得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永嘉壁畫等在國外的藝術影響力得到提高,但是,特色旅游產品市場研發相對薄弱,國外對于中國傳統壁畫結合現代設計的相關理念較為缺乏,因此,占據地域優勢的科研團隊有必要系統研究浙江戲曲壁畫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戲曲壁畫多見于勾欄瓦舍、廟宇殿堂、宗祠戲臺等,這些地方曾經或人流密集、或民俗活動豐富、或一片繁華景象。因此,戲曲壁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狀態、興趣愛好、風俗民情等。旅游的“游”在于“看”,在于景點的可看、好看、想看、耐看、反復看,而戲曲壁畫素有的“畫里有戲,百看不膩”的特質能夠與其相呼應。鄉村文化即民間的文化,哪里集中反映民間文化,哪里便能構建人文景觀,我們需要深入思考面臨的問題,將這些問題跨界融合、互為依托。
從戲曲壁畫與旅游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是研究創新設計策略的總路線。具體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戲曲壁畫作為百年遺產散落民間,由于江南氣候潮濕,底層木板易腐,進而使得壁畫易損難修,目前被關注程度甚微,這是第一個問題;《浙江省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8—2022)》明確提出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但是,旅游的本質是文化,因此需要挖掘鄉村的文化,此為第二大問題。
1.浙江戲曲壁畫的圖稿技藝
研究浙江戲曲壁畫圖稿的內容、形式以及表現手法,其是根據塑木復合材料的特點因材施藝,造型美觀大方,構圖飽滿,布局合理,富有藝術特色。
2.浙江戲曲壁畫的賦色技藝
對浙江戲曲壁畫的賦色技藝進行研究,其根據壁畫圖稿的思想內容、繪制對象的特征來進行賦色技巧的選擇,達到情景交融,繪制對象神態刻畫自然,人物服飾衣紋彌貼、前后和諧。
3.浙江戲曲壁畫的線描技藝
研究浙江戲曲壁畫的線描技藝,充分領會設計和賦色的意圖,理解構圖的內容和處理方法,其筆力遒勁,物象生動鮮明,造型完整美觀。
首先,要研究浙江戲曲壁畫與創新設計之間的關系,總結浙江戲曲壁畫的工藝特點,并通過調查和考察浙江鄉村古戲臺,研究戲曲壁畫裝飾紋樣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提煉浙江戲曲紋樣、地域文化、題材內容和寓意。其次,采用現代設計手法,對浙江戲曲壁畫裝飾紋樣進行創新、再造,強調戲曲裝飾圖案迎合現代設計的文脈感,利用傳統文化符號來體現現代設計風格,突出現代文化的精神表現。具體來說,就是在旅游的“購”“住”“娛”方面實現深度融合。將浙江戲曲壁畫融入相關文創產品設計中,打造以當代“戲曲壁畫”為主題的民宿、驛站、客棧、酒樓等空間環境設計,提取浙江戲曲壁畫富有寓意的圖式紋樣,并應用于服飾、包裝、動畫影視等設計中。
在創新設計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借鑒浙江戲曲壁畫的造型結構,借助民間造型深厚的文化內涵,提升設計的親和力。
(2)借鑒浙江戲曲壁畫的色彩圖案,民間色彩圖案具有傳統象征意義,是人們心理情感的直觀反映,借助戲曲壁畫中的圖案類符號、文字類符號、人物類形象、動物類形象、植物類形象等具有傳統象征意義的民間圖案,巧妙賦色,提升設計的感染力。
(3)借鑒戲曲壁畫的工藝技法,壁畫工藝精湛,采用簡化法、夸張法、變形法、具象法、抽象法、添加法、平面法、影繪法對其進行再造,提升設計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將浙江戲曲壁畫蘊含的思想文化與設計相結合,在融合中巧借隱喻意象、概括提煉、置換轉換、分解組合等方法,便能彰顯詩畫浙江、山水浙江的設計風格與理念,通過設計打造戲曲壁畫主題性民宿、酒樓等,營造淳樸民風,詩意棲居,推進鄉村振興,以達到全方位促進鄉村全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目標。
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將浙江戲曲壁畫遺產與創新設計相結合,使浙江戲曲壁畫從美化戲臺、廟宇和宣傳宗教的功能轉向旅游設計資源的開發,不僅促進了國際視野下民族設計和自主品牌設計的發展,而且有助于開發文創產品,豐富了文化旅游資源,推動浙江戲曲壁畫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是符合時代要求、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更是傳承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