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苓
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幼兒園作為根基教育,必須努力傳承并加以實踐。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中心幼兒園逐步形成了“自然天成、和合共生”的園所文化,開展了種植、二十四節氣、陶笛等豐富的實踐課程。以大班主題課程“山楂樹之戀”為例,我園嘗試將美育貫穿其中,使幼兒形成文化自信。
探山楂之秘。幼兒園的山楂紅了,掛在樹上像一個個紅紅的小燈籠,吸引了孩子們駐足與討論。教師結合這一契機開啟了一段奇妙的探索之旅。
企企發現:“山楂紅紅的、圓圓的,像小燈籠。”一一的觀察更加生動形象:“山楂的葉子像手掌一樣‘分出來’,還有鋸齒。”點點說道:“三棵山楂樹的高度不一樣,滑梯后面的山楂樹最矮,種植園旁邊的山楂樹有點高,幼兒園最外面的山楂樹最高。”……
在自由寬松的討論中,教師發現孩子們在自主發現、傾聽他人的過程中不斷碰撞想法,更新著自己對山楂的認識。
賞山楂之美。不論是散步,還是戶外游戲、早入園、晚離園的時候,教師都看到有孩子站在山楂樹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驚奇發現。孩子們的熱情不僅在同伴中相互傳遞,還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們向父母、教師尋求更多山楂樹的秘密,了解了相關知識,并分享給他人。每一次分享環節,孩子們都期待著大家肯定的語氣和表情,感受著來自分享的快樂。
在尋找的過程中,孩子們一邊關注山楂,一邊拿起畫筆,想要留住山楂樹之美。他們不僅在室內繪畫,還把小畫板拿到戶外寫生。與此同時,教師結合孩子的興趣開展了名師名畫系列欣賞活動,讓孩子們通過感受形式不同的美術作品,激發創作欲望。欣賞之后,教師發現,孩子們繪畫的構圖、色彩和內容表現的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他們從畫整棵樹過渡到局部展現。
悟山楂之韻。孩子們的探索還在繼續,他們搜集到很多關于山楂的童謠、兒歌及古詩。以童謠《本草謠》為例,孩子們在欣賞后嘗試吟誦。在吟誦的過程中,孩子們了解了童謠的韻律。朗朗上口的童謠讓孩子們感受著山楂之美,也幫助他們了解了山楂的藥用價值。
品山楂之味。孩子們利用山楂制作了很多冰糖葫蘆,希望分享給更多的人,還希望能將冰糖葫蘆賣出去。可是怎樣賣呢?孩子們在搜集資料時發現:以前的糖葫蘆售賣是在大街小巷叫賣。于是孩子們拿起畫筆,充分運用想象力畫出各式各樣的糖葫蘆圖案,附上自己設計的叫賣語,熱鬧非凡。他們走進其他班級叫賣:“好吃的冰糖葫蘆,快來買呀。2元游戲幣,快嘗嘗吧!”通過分享冰糖葫蘆,孩子們親身體驗著老北京的“叫賣文化”以及悠久的民間文化。
通過“山楂樹之戀”主題課程的開展,教師深刻地感受到:課程帶給孩子們的不能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應強化孩子們的文化意識與美育素養。活動中孩子們增加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同時提高了藝術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山楂樹之戀”主題課程帶給孩子們更多的是思考,是發現問題的敏銳意識、面對問題的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幼兒為主體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在活動中跟隨孩子的腳步,走近孩子的內心,適時發現教育契機,給予適宜的支持。
文化育人課程不僅作用于幼兒,還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拓展了教師的思路,使教師追隨幼兒一同學習、一起成長。課程使教師意識到,活動不僅要關注幼兒所獲得的經驗,更要為幼兒長遠發展做鋪墊,而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用心陪伴,靜待花開。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