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曉雷 柳鑫
基于“讓每一粒種子迸發生命的活力”的辦園理念,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中心幼兒園建構了行走在農歷的天空下——二十四節氣生長課程。“自然生長、自主發展”是我們的學風,“自然生長”的背景是廣闊的生活,“自主發展”的前提是孩子的參與。2021年,我們遷入新園,歲月的年輪為幼兒園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見證、參與了它從萌芽到成長再到慢慢豐盈的過程。難忘的生活經歷,也給予了“種子教育”更豐富的素材、更深遠的內涵。
2017年,我們與節氣邂逅;2018年,在實踐探索中形成了“說、誦、繪、吃、行”的課程模式;2019年,與幼兒一日活動科學融合;2020年,增加了中草藥的種植。2021年,經過探索與實踐,我們開啟了“在體驗中成長,在自然中學習”的深度研究,讓課程實現了“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的初步變革。在這里,孩子是永不褪色的課程主角,教師順天致性、博學善導,盡心守護童心與童真。在這里,每一處草木都真實記錄著師幼探索的故事。
春生,親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和煦的春日,孩子們脫掉厚厚的棉衣,穿梭在一草一木中,總能發現大自然的小驚喜。種子撒落在泥土中,意味著一個生命的開始,也意味著一次探索的開始。
對于種植,孩子們給予了無限的熱情,一本本“種植小日記”誕生了。“選種播種”階段,孩子們紛紛記錄自己最想種的植物:金銀花、薄荷、枸杞、蒲公英……有的孩子計劃采訪有經驗的爺爺奶奶,請他們傳授經驗。大家集思廣益,制作了幼兒園“中草藥種植計劃”,確定了不同季節的種植對象。接下來,孩子們開始收集種子,并尋找小桶、小鏟子、小鋤頭、小耙子以及放大鏡、直尺等工具。探索的過程中,孩子們用不同的方式記錄自己與草木發生的點滴故事。
如何為植物選址?我們倡導全家全園總動員,分為三個場地。一是家里種植,孩子將種子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播種,遷園時隨孩子一起搬入新園;二是老園種植,作為孩子觀察探究的主陣地;三是新園的百草園種植,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孩子們的到來。在相互配合中,孩子們共同播種。
夏長,兒童的學習在草木中悄然發生。隨著一顆顆種子破土而出,植物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教師將孩子們的問題記錄下來,形成問題清單,師生共同尋求解決方法。
例如,一次親子活動,孩子們走進里口山,看到了大片金燦燦的油菜花、向日葵花海迎著太陽蔚為壯觀。孩子們不禁產生了疑問:“同樣的季節,為什么幼兒園種的油菜花還沒有開呢?為何山上的向日葵長得這么粗壯,園里的向日葵又細又高,風一刮就會倒下呢?”帶著疑問,孩子們找到了售賣種子的爺爺,詢問后得知:想要有什么樣的果實,就得種下什么樣的種子;不同地區的生長環境不一樣,花開時間也不一樣;而且幼兒園種的是食用油菜,向日葵也不是觀賞向日葵。植物的生長,是孩子的生長,也是教師的生長,更是幼兒園和家長的生長。
秋收,結緣草木收獲的不僅僅是果實。紅花成熟了,怎樣正確采摘?孩子們查閱資料尋求答案。在采摘的過程中,他們驚奇地發現紅花下面的“小肚子”里藏著一粒粒白色的小種子。將紅花晾曬成草藥的過程中,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曬干的紅花遇到陰雨天氣怎么變軟了?教師帶著孩子們開展了“小水珠旅行記”的實驗,捕捉空氣中看不到的水蒸氣。孩子們對紅花變軟的困惑迎刃而解。
冬藏,藏不住師生熱愛草木的心。在“種子之特”微課程中,每個班級確定自己要展示和儲藏的種子,以種子粘貼畫的形式展現在東門廳根雕相框內,儲藏的種子存放在南門廳的旋轉柜和中醫館的陳列柜上。從搜集再到儲藏,孩子們悟出:種子是那么渺小,卻又那么偉大。教師們感悟道:每一粒種子不論稀有還是常見都有它的獨特之處。正如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期待,給予適宜的愛,他們都能迸發生命的活力。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討、反思提煉,“種子教育”已初具雛形,并引領著幼兒園及師幼沿著生命的軌跡成長和發展。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