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東利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二幼兒園堅守以“愛”為魂、以“真”為美、用“心”養育、用“情”培育,總結幼小銜接能力培養設計原則,深入探索幼兒入學適應能力培養途徑,豐富課程內容,創新研討方式,構建了以園本課程體系為基準的幼小銜接能力培養途徑。
設計“銜接路”的四個原則
“禁于未發之謂豫”——預防性原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幼兒園一日生活與環境創設,在幼兒心里種下“禮”“愛”的種子,比積習已深時再做教育引導更加重要,也是幼小銜接能力培養中預防性原則的重要體現。
“當其可之謂時”——及時施教原則。學前幼兒的表達能力處于發展階段,并不能明確表達自己需要的支持與幫助,需要教師認識并理解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價值取向及其內涵,在幼小銜接中全面、深入地觀察幼兒,把握真正需要介入的時機,提供適宜的教育,幫助其獲得自身能力的提升。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長善救失原則。長善救失原則要求教師懂得教育的辯證法,堅持正面教育,掌握幼兒心理差異,因勢利導,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在生活與游戲中利用長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與效能感,通過調動幼兒自身的積極性,實現自我發展。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循序漸進原則。教師在不斷學習中更新教育觀念,以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結合幼兒已有經驗和學習興趣,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以游戲化的方式提供適宜的教育,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走好“銜接路”的三個途徑
首先,以幼兒課程為主體。其一,傳統文化園本課程做底蘊,鑄就幼兒高尚品格;其二,陽光體育活動課程為保障,提升幼兒身體素質;其三,一日生活課程為基礎,鍛煉幼兒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識;其四,以“堅果游戲”為連接,發展幼兒“視聽專注力、記憶力”;其五,功能坊課程為提升,強化幼兒操作專注力和深度學習;其六,社會化活動課程為拓展,激發幼兒入學愿望。
其次,以教師教科研為引領。我園參與中科院子課題《兒童積極行為塑造——幼兒園大班幼小銜接主題活動應用效果的實證研究》的研究,依據課題組指導和本班幼兒的興趣特點創設活動,并觀察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組織家長同步完成對幼兒能力的前后測評。在課題的專業引領下,教師也不再局限于評比式和學習式教研,而是基于“讀懂孩子”系列課程開展分析式、案例式教研,共同探討適宜的策略。
最后,以家長培訓為支撐。我園積極向家長宣傳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為大班家長提供“讀懂孩子,科學銜接”的線上和線下培訓,從專業角度引領家長、提供方向。
探索師生成長的“銜接路”
教師不斷探索幼兒行為背后反映出的能力發展水平,通過積極的干預方式,幫助幼兒提升能力、改善行為,自身專業能力也在此過程中得以提升。
第一,專業能力提升,激發了教師學習內驅力。在開展幼小銜接課題和實踐研究之后,教師們對幼兒的行為進行科學觀察、準確解讀、有效支持,干預后幼兒的改變和家長的肯定,激發出教師更大的學習熱情。
第二,專業能力提升,增強了教師職業幸福感。教育過程是追求幸福和創造幸福的過程,隨著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他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獲得了極大的幸福感。
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可以為家長提供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指導建議,使家長明白幼兒行為代表的能力水平,與園所達成教育共識,協同園所幫助幼兒做好關于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項入學準備。
責任編輯: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