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芳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不同學習階段有著不同的教學目標。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更重視在學習之余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念,使其在學習之余能夠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形成完善且健全的品格,具備并提高綜合素養。本文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意義,基于實際方法與案例嘗試研究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一步實現德育滲透,在保證學生文化學習的前提下創新教學方法,融入德育,以實現學生文化水平、文學修養、個人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滲透;教學方法
語文作為高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學生科學文化素養培養及思想道德品質提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重視充分發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教材為依托,實現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滲透,促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養成優良品質。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中,適當的進行德育教育內容的滲透,對學生的發展、社會發展以及語文學科的教師來說,都具備著十分積極的重要意義。
第一,從學生們的長遠發展來說,高中教育階段,對學生們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道德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此過程中,對學生實施德育方面的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更加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
第二,從我國社會發展方面而言,德育教育在各個學科教學當中的有效滲透,能夠讓學生成為與當前社會發展更符合的綜合型的人才,從而促使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一路一定的提升,并促進當前社會的長遠發展。
第三,就高中語文教師自身而言,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與現代教育改革的整體方向,是十分符合的,也讓教師們能夠在探索滲透方法的過程中,進行教學方面的自我反思,這對于語文學科教學方法的進一步創新以及語文學科的長遠發展,都是有所助益的。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以教學背景引導學生感知
情境教學法是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方法之一,主要內容為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使其能夠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提升學生的感知水平與學習效率。基于語文教學的德育工作亦可借助此類方式開展,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文課文、教材中相關內容的背景分析代入情境,讓學生基于教師引導的理解提升德育水平、培養正確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詩經》相關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屬于重點內容,主要教學方式為通過對古代民間文化的理解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通過對創作背景的理解與分析體會創作中政治與道德意識、個人文化修養帶來的社會責任感,這正是德育滲透的良好基礎。
以《詩經》中的《氓》為例,其屬于語文教材中古代詩詞歌賦的代表作品,文中包含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的相關內容。教師在講授創作背景時便可引導學生展開理解,從創作背景中展開思考,引領學生體會當時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但在這種情況下,文中的女性主人公卻能保持自身清醒的意識,在面對愛情、面對人生的時候具備正確的認知,沖破舊制度對人造成的限制,在時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獨立的意識,具備正確的愛情觀念,這與《詩經》中的“風雅精神”完全符合。通過詩詞的學習使后人建立健康向上的觀念,培養學生在了解文章中心主旨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觀念。
(二)結構化知識下的德育滲透
語文學科中的知識結構較其他學科而言并不直觀,但仍然具備較高的邏輯性。從宏觀角度而言,語文的學習情況良好與否,直接決定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時的表現,即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習方式亦會對后續學習產生影響。如以閱讀理解能力為例,若是學生在學習階段僅依靠死記硬背展開學習,那么其閱讀理解能力便會明顯降低,在學習其他學科時會出現讀題較難等問題,影響學習。從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教學展開分析,這種結構化知識亦適用于德育,即在語文教學結構化知識的建構中滲透德育。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利用漢字配合圖片、音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尤其是在學習一些與歷史發展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通過邏輯發展的方式為學生展現近現代相關內容載體的變化,進而在其中滲透德育知識,引導學生在直觀的角度下產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如在《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現創作時代與現代的差距,進而引導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就,實現德育目的。
(三)實踐主導的教學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這也是德育工作中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理論固然重要,但沒有實踐見證的理論顯然不能引起學生的重視,亦無法使學生領悟并理解。在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德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實踐內容展開德育滲透,在課上、課下引導學生利用有效時間參與并理解實踐活動的內涵。例如,在《離騷》的學習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含義,感受屈原的愛國精神,隨即利用端午節這一我國傳統節日展開學習,根據實際課程安排學習與復習,感受這一節日的紀念意義與當下端午節所表達的團圓和睦的節日文化內涵,感受愛國情懷對人的影響,分析并理解為什么要愛國、愛國情懷在當代的表現等,以教學融入文化情懷,在實踐中融入思政教育,完成德育目的。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一系列重要節日組織創作活動,如在國慶節、建軍節等節日開展創作活動,根據節日主題引導學生發揮自身能力,基于“今昔對比”“近代發展”等主題,應用自身所學知識展開創作,教師可以選擇優秀范文進行賞析和點評。這種做法能夠讓學生從多種角度感受愛國情懷,感受到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未來還需青年一代充分認識到自身的社會責任并參與到未來的建設與發展中這一主要命題,讓學生在創作活動中提升自身創作能力,具備學科素養,同時在學習中不斷深化自身德育素質。教師亦可在點評中實現教學評價,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升德育工作效率。
三、結語
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為實現德育教育的滲透,須以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并考慮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多樣化教學策略,除可提高學生語文學科學習能力外,還可推動學生優良品質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維娜.論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師道:教研,2018(1):141.
[2]魯曉萍.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究[J].中華少年,2018(19):118-118.
[3]梁鳳丹.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