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雯
一、“雙減”視角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概述
(一)“雙減”政策概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各地區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保障學生的休息時間,并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參加文體活動,增強體質,培育素養,實現全面發展[1]。
(二)數學作業設計內涵
雙減政策中要求全面減少作業總量與時間,提出了五條意見,分別是完善作業管理制度、劃分明確作業總量、提升作業布置質量、增強作業實現引導和合理應用課后時間,指導學校、教師、家長全面領會且實踐小學生作業“減負”。培養優秀數學學習習慣,繼而追求解放且全方位的發展[2]。
(三)加強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必要性
第一,利于保護小學生身體健康。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做好小學數學的減負增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局面[3]。
第二,利于減輕小學生心理負擔。加強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減負增效,將小學生從緊張的壓力狀態中解放出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小學生心理負擔,有利于其心理健康[4]。
第三,利于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能夠為小學生贏得寶貴時間,促進其全面發展[5]。
二、“雙減”視角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功能單一
目前,小學數學作業的功能比較簡單,完成作業小學生的數學作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教師考試的處理、考試的計劃、數學能力的提高。因此,數學任務的真實功能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只變成了一種機械化的學習工具。
(二)作業內容和形式枯燥
根據相關研究,小學生做數學作業是簡單的“力氣活”,只需要動手練習。超過70%的小學生認為數學作業的主要形式是做練習。阻礙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阻礙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三)作業負擔較重
小學生沉重的學業負擔一直是我國的一大難題。盡管近年來這一負擔有所減輕,但實際影響不大。因此,優化數學作業形式和內容,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和積極性[6]。
(四)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差異
小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然而目前不少小學數學教師在作業布置的時候忽視了小學生的學習差異,而是按照統一的教學進度,布置難度相同、內容一樣的作業內容,導致學優生的潛質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學困生的提升得不到良好的指導。
(五)數學作業的批改和評價方式不夠科學
數學家庭作業的批改主體單一,基本是教師全批全改,很少讓學生參與作業批改,忽略了學生在作業批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另外還存在個別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的現象。對于評價方式,多數教師只運用√、×判對錯,其次就是采用評等級、打分數、畫☆的方式,很少寫文字評語或口頭評語。這些陳舊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評價比較片面,缺乏教育性[7]。
(六)傳統作業觀念仍然存在
學校素質教育深入加速發展,但仍有教師難以改變教學思維。許多學校仍然堅持傳統的工作理念,認為只有增加學生的作業量才能保證質量,很多老師在作業中都會給出相同類型的任務,有些學生已經很清楚相關的解決方案,必須重復步驟[8]。
三、“雙減”視角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策略
(一)教材作業設計解析,強化整體認識
小學數學作業功能,通常有以下幾種:知識功能、能力功能、教育功能、評價功能。因此,課時作業要用豐富的情境,關聯乘法的意義,并基于乘法意義的理解,講清楚三位數乘兩位數如何依賴于一位數乘法、兩位數乘法,如何利用位置值將幾百、幾十中的數字幾與多位數相乘,來應對豎式中積所對應的位置,同時為未來學習乘法分配律在意義上的理解提供思維經驗。我們詳細分析了教材所有練習習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不關聯——題材單一,缺少關聯,不能做到“抓一點,帶一片”;
2.不生動——遠離兒童實際,缺乏生活氣息;
3.不靈活——重視解題方法,不重視思維啟迪。
(二)作業創新設計,提升思維水平
綜合小學五年級數學練習功能和教材所有練習習題存在的問題,我認為,要加大基礎性、對比性、結構性、應用性、拓展性練習的元素,以達到以練促聯、以練促用、以練促思的學習效果。
2.結構化作業,促進整體認知
結構化作業是為加強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生數學知識建構的作業。數學知識是一個充滿聯系的整體。作業設計中應該充分體現知識的整體性、連貫性和系統性。通過展現“知識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從而促進學生整體感知數學知識脈絡,更系統地建構知識體系。[2]。
將二至四年級的乘法豎式進行聯結,揭示乘法豎式的內在邏輯和思維方式,呈現不同階段問題解決的思維路徑。這樣尋找共性,把握知識的本質,整體架構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走向更深處。
3.應用性作業,解決實際問題
在“雙減”政策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我們精選書面作業,適當做一些應用性、綜合性強的題目,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離不開數學,要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指導我們的生活、學習。
(三)教師應注重多元化批改和評價數學家庭作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批改作業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學習,不能忽視學生在批改作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多采取學生互批和學生自批的批改方式,其中學生之間互相批改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同學的錯誤經驗,學習同學好的做題方式和卷面習慣;學生自批可以反思自己的做題習慣,體驗正確完成作業的成就感。
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幫助學生綜合評定自己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的表現。比如在學完每一單元知識后布置一項家庭作業,作業要求學生采用合適的方式(表、圖、卡片、電子文檔等)自己設計一個學習總結,歸納這一單元的知識、收獲和問題,然后把學習總結在全班交流展示。通過教師、同學、家長對學習小結的評價來總結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并吸取他人良好的學習經驗。
結論
本研究的作業設計筆者通過設計對比性、結構性、應用性和拓展性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練習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筆算乘法的內涵,理解了計算的本質,提升了思維水平,從而“雙減”政策得以落實,作業不再是給學生帶來負擔,而是他們成長中一種自覺的學習需要、生活需要、人生需要。
參考文獻:
[1]劉雪.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批改現狀調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9.
[2]梁爽.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創新性設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0.
[3]蔡芬.城區小學中高年級家庭作業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湖南理工學院,2020.
[4]王雪.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現狀調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