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莉
摘 要: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結合課堂教學,將民間藝術借用不同的技法進行不同主題的設計與創造。將民間藝術滲透到美育的教學中,進行了剪紙、泥塑、蠟染、刺繡、版畫等系列嘗試,完成優秀作品近百于幅。通過民間藝術在小學課堂的實踐與創新,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民間文化,對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民間藝術;課堂;剪紙;版畫;刺繡
一、研究意義
民間美術是中國美術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剪紙、年畫、版畫、雕塑、剪紙等,式樣豐富、鮮明活潑。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的提出,我們也越來越重視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今的科學技術是越來越發達了。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的藝術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逐漸認識到民間藝術的重要性和它獨特的教育價值,并努力將其融入美術學科教學活動和學生日常生活中。同時也符合我校以民間藝術教育的突破口,促進學生美育能力和美育文化的教育。
在一些省編教材中的民間美術內容,有的雖與當地文化相吻合,但美術老師只是把它作為自學內容,并未將其作為正式的課程納入課堂教學,沒有認識到它的意義價值。學生不了解自己身邊的藝術,更不知道自己生活中還有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學生們對自己家鄉的民間藝術缺乏了解,缺少認識與感受,所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民間藝術帶到學生面前,創意、創新民間美術。將民間藝術以不同的形式帶入課堂,走進孩子們的生活。
因此以課堂教學結合民間藝術形式進行繼承、延伸、與創意創新,將民間藝術借用美術不同的技法進行不同主題的設計與創造。從課本教材出發,探究課本中關于民間傳統文化的藝術方面,并結合陜西當地民間藝術特色進行深度挖掘與延伸,從拓展學生傳統知識入手,讓學生感受并動手操做,體驗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技藝,讓學生在動手中,感受民間藝術文化對于美術及生活的獨特含義,增強學生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根據教材需要,收集陜西當地民間藝術資料。
具體以民間傳統剪紙為技法表現,結合綜合材料及版畫元素進行創新和以民間藝術和工藝元素為題材進行創意、創新繪畫表現。
將較為有價值的陜西民間藝術有機地融入小學美術教學 ,以課堂教學拓展訓練,和社團練習提升,拉近美術教學與教材的距離 ,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因此結合以下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
二、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收集整理群文閱讀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更新教育理念,借助理論經驗,指導課題研究。
2.行動研究法
(1)研究課堂教學:科研的主陣地在課堂,重點研究藝術課堂中的互動與評價方式在課堂中的應用。
(2)組織研討:學習組織相關的藝術課堂進行觀摩學習并撰寫心得體會進行分享。
3.個案分析法
收集課堂中的有關民間藝術的典型課例進行資源整合,進行深化研究、追蹤研究、分析歸納。
4.敘事研究法
回歸日常教學生活,對真實的教學故事進行記錄、解說、描述和分析,以發現藝術教學中的規律,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5.經驗總結法
扎根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整理、搜集優秀課例,注重經驗總結,將一些有價值的藝術課堂實錄、活動設計、教學案例、相關照片等存檔,開展橫向、縱向的交流,為后期結成文集和結題準備素材。
三、研究結果
通過整理期學生的作品,主要分為剪紙、泥塑、蠟染、刺繡及版畫涵蓋畫、剪、印、工藝美術部分形式。
1、剪紙篇
我們進行了以民間傳統剪紙為依托,創意創新剪紙表現方法的系列嘗試,如;生肖剪紙、對稱娃娃剪紙、及以蝴蝶紋樣剪紙為基礎的單色剪紙、斗色剪紙、和襯色剪紙。完成了剪紙作品近一百二十于張,并對作品進行了整理,方便以后展示。
2、泥塑篇
泥塑俗稱“彩塑”是古老的民間藝術。因為材料的局限性,因此選擇學生便于操作的超輕黏土來進行制作,借助民間面塑技法,完成了人物、卡通動物的制作,課堂完成近兩百多個作品,精品近百余個。近期還在進行布老虎的主題創作,學生在制作技巧和顏色搭配上,有了明顯的提高。
同時還把具有陜西特色的兵馬俑雕塑用繪畫的形式進行了創作,完成近三、四十張兵馬俑創意作品。
3、蠟染篇
蠟染是我國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關于蠟染作品有很多傳統的紋樣和裝飾作品極具美感,用極具蠟染特色的藍色底紙和白色勾線筆進行了傳統花紋的創作。完成作品近四十張。
翻看手機查資料,整理了之前帶學生做的填彩版畫的系列裝飾作品,用特殊的版畫語言做出蠟染偶然的冰紋開裂效果。
4、刺繡篇
刺繡屬于民間傳統工藝之一,老虎鞋采用彩繪、刺繡及剪貼等方法進行裝飾,鄭老師以憨態可掬的老虎鞋為創作原型,帶學生進行了虎頭鞋系列作品的制作。
同時我們還把刺繡鞋墊和剪紙進行了結合,進行了系列作品的創作。
5、版畫篇
民間藝術涵蓋刻、印方面,因此結合自身版畫專業創新制版方法、結合剪紙用香燒刻制版的方法,進行了皮影熾刻版畫的創作還進行了農民畫主題的粉印版畫的創作。共完成大小作品近三百于張,涉及各個不同方面。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對美術作品形成審美判斷,理解民間文化,形成傳承和保護民間美術的意識。
四、結論
1、通過民間藝術技藝在小學課堂的系列嘗試后,學生對傳統民間藝術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對民間藝術作品技藝及創作方法進行了系列嘗試,從而提高了對于美術的興趣。
2、引導學生參與民間藝術的了解與創作,讓學生體驗從“起心動念”到“窮理盡性”然后再到”轉識成智“提升了學生對于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3、通過系列作品的積累,對于創造學校主題文化、特色及課程建設與開發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涌濤 ,民間藝術在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實踐研究[J]陜西教育,2016(11)
[2]劉軍,民間藝術融入美術課堂的創新實踐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
[3]王珂,基于美術核心素養的地方美術課程開發與實踐,中國中小學美術,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