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荔麗 馮趁霞 馮桂真 孟雙楠
乳腺癌是女性患者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為乳腺并非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器官,因此從原則上來說,對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手術切除是較好的治療手段,甚至能夠達到根治的目的[1]。但是臨床研究發現[2,3],術后多種并發癥的發生與手術導致的應激反應、麻醉過程中患者出現的病理生理變化密切相關。因此如何改善術中麻醉的鎮靜作用,降低圍手術期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成為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課題[4]。鹽酸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均為臨床常用的麻醉藥物,本研究探討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對全憑靜脈麻醉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的鎮靜作用及對圍手術期炎癥因子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5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90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4~72歲,平均(51.29±11.19)歲。其中Ⅰ期24例,Ⅱ期34例,Ⅲ期32例。腫瘤直徑1.3~2.9cm,平均(1.72±0.34)cm。浸潤性導管癌73例,其他病理類型17例,所有患者均無遠處臟器轉移。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5]:①確診為乳腺癌者;②行乳腺癌根治術者;③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6]:①有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等麻醉藥物過敏史者;②有未控制的高血壓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③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者;④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乳腺癌根治術,術中均給予全憑靜脈麻醉。在開始麻醉時依次緩慢注射咪達唑侖1~2mg,舒芬太尼0.4~0.5mg/kg,丙泊酚2mg/kg,維庫溴銨0.1~0.15mg/kg進行麻醉誘導。患者常規吸氧,待肌肉松弛后予以氣管插管,并與麻醉機連接行機械通氣治療。對照組予以丙泊酚4~8mg·kg-1·min-1、舒芬太尼0.1~0.2mg·kg-1·min-1微泵靜脈注入維持麻醉。觀察組患者誘導后給予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27,2ml:0.2g×5瓶)0.4μg·kg-1·h-1、丙泊酚4~8mg·kg-1·h-1、舒芬太尼0.1~0.2μg·kg-1·min-1,術中持續靜脈泵注,具體用量以腦電雙頻指數(BIS)維持在40~60進行調整,間斷予以維庫溴銨維持患者肌肉松弛。根據患者生命體征調整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手術結束后停止使用麻醉藥。患者送入麻醉恢復室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呼吸功能恢復情況,適時拔除氣管導管。
1.2.2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過程中的鎮靜效果、圍手術期炎癥因子水平變化及與麻醉相關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丙泊酚用量。鎮靜效果采用BIS進行評估,該系統以腦電圖為基礎對患者麻醉深度進行檢測,用0~100分表示,0分為腦電靜止,100分為清醒。比較麻醉誘導前10min(T1)、麻醉誘導后即刻(T2)、應用舒芬太尼后(T3)的BIS值[7]。比較麻醉誘導前10min(T1)、術后30min(T4)外周血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水平變化。取患者肘正中靜脈血5ml,靜置1h,使用離心機3 000r/min離心15min,收集上清液,保存于-80℃冰箱待檢。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對TNF-α、IL-6、CRP水平進行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要求操作[8]。術后不良反應包括術后24h內發生的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寒戰和其他癥狀。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或%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同時間點BIS比較 T1、T2時兩組患者BI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3時觀察組患者BIS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BIS比較(±s)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BIS比較(±s)
組別 n T1 T2 T3對照組 45 98.53±0.84 76.13±10.26 42.52±3.71觀察組 45 98.72±0.79 74.17±10.33 38.41±3.66 t 1.042 0.903 4.732 P 0.301 0.369 0.000
2.2 兩組圍手術期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觀察組T4時TNF-α、IL-6、CR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組T1時相比,兩組T4時TNF-α、IL-6、CRP水平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T1時比較,*P<0.05
組別 n TNF-α(ng/ml) IL-6(pg/ml) CRP(mg/L)T1 T4 T1 T4 T1 T4對照組 45 13.44±1.58 22.86±4.19* 10.77±1.83 14.20±3.39* 7.74±1.88 18.94±5.26*觀察組 45 13.29±1.76 18.31±3.72* 10.61±2.74 12.52±2.77* 7.63±1.09 10.39±3.11*t 0.425 5.447 0.326 2.574 0.340 9.386 P 0.672 0.000 0.745 0.012 0.735 0.000
2.3 兩組術中丙泊酚用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丙泊酚用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中丙泊酚用量及手術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術中丙泊酚用量及手術時間比較(±s)
組別 n 丙泊酚用量(mg) 手術時間(min)對照組 45 172.24±23.62 113.34±12.33觀察組 45 140.33±8.52 109.94±10.53 t 8.525 1.407 P 0.000 0.163
2.4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1.11%,對照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8.8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全憑靜脈麻醉是在麻醉過程中僅通過靜脈使用麻醉藥物完成的麻醉。靜脈麻醉在臨床上應用已久,但多與吸入麻醉聯合應用,因為單純靜脈麻醉可控性差,如果手術時間較長,過量的麻醉藥物在人體內蓄積,難以迅速分解代謝,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9]。此外,全憑靜脈麻醉難以判斷麻醉深度,藥物過量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發生,藥量不足可能會出現術中知曉的情況[10]。目前,隨著靜脈超短效藥物的開發及以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為基礎的靜脈給藥技術的快速發展,全憑靜脈麻醉技術已經成熟,能夠應用于大多數情況下的麻醉,同時隨著麻醉監護技術水平的提高,其可控性也與吸入全麻相當。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均為全憑靜脈麻醉中常用的維持麻醉藥物。右美托咪定是一種有效的α2-腎上腺激素受體激動劑,對α2-腎上腺受體具有極高的親合力,通常用于重癥監護期間插管和使用呼吸機患者的鎮靜。同時,右美托咪定還具有抗焦慮、降低應激反應、穩定血流動力學、抗寒戰的作用,是一種較好的靜脈麻醉維持期用藥。丙泊酚是一種短效靜脈麻醉用藥,屬于烷基酸類藥物,靜注后在短時間內即分布全身,于40s內使患者處于睡眠狀態,具有迅速、平穩的特征[11]。其主要在肝臟代謝,與葡萄糖醛酸結合,代謝物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丙泊酚的鎮痛作用較弱,但是具有降低顱內壓、減少腦耗氧量的作用,同時丙泊酚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可導致患者短期的呼吸停止[12]。
本研究結果顯示,T1、T2時兩組患者BI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3時觀察組BIS低于對照組,說明兩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麻醉誘導后的麻醉深度相同,但是在分別聯合使用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及單獨使用丙泊酚進行維持麻醉后,觀察組患者的麻醉深度優于對照組,可見丙泊酚與右美托咪定聯合應用鎮靜效果更好。兩組患者T1時TNF-α、IL-6、CRP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4時觀察組患者TNF-α、IL-6、CRP水平低于對照組,與本組T1時相比,TNF-α、IL-6、CRP水平均明顯升高,說明手術導致的損傷和患者自身的應激反應提高了患者自身炎癥因子水平,但觀察組患者術中炎癥反應降低,與右美托咪定降低手術應激和抗炎的作用有關[13]。該藥物本身具有抗炎作用,能夠通過抑制NF-κB活性、激活膽堿能抗炎通路起到抗炎作用,其降低手術應激是通過抑制術中應激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實現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患者丙泊酚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同等手術時長情況下,聯合應用右美托咪定能夠明顯減少丙泊酚用量。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右美托咪定與丙泊酚聯合應用并未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對于全憑靜脈麻醉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鹽酸右美托咪定與丙泊酚聯用術中鎮靜效果更佳,同時能夠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且不會增加麻醉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更適用于此類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