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聆
最近深圳全民通多只產品出現兌付逾期,對此,全民通投資者稱,全民通計劃由振燁國際集團(以下簡稱“振燁國際”)收購全民通及其分支機構,到9月30日股改完成后出兌付方案。
不過,據《紅周刊》調查顯示,全民通及主要關聯公司的私募牌照早在去年7月就遭注銷,其銷售產品承諾內容卻沒有大的變化。同時,在銷售產品過程中存在5萬起投、POS機打款等現象。
另外,此次逾期的“潛在接盤方”振燁國際,宣稱旗下有多個百億項目,但有的項目已經遭到地方國資合作伙伴撤資。
同時,《紅周刊》向振燁國際、南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新建分局以及棗陽市招商局對上述現象進行核實,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之前是每月21日早上派息,但是從5月21日到現在一直沒有打款。業務員一會兒說賬戶受限,一會兒又說賬戶被反洗黑錢,暫時沒有錢。”全民通產品投資者劉文向《紅周刊》表示,這是她去年11月第二次買的深圳前海全民通金融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全民通”)產品,之前的于2020年11月買的一年期產品都按時收到了本金和利息。
劉文在5月27日看到有媒體曝光多名全民通產品的投資者沒有收到到期本金和利息后,意識到問題可能比較嚴重。
于是,她向經偵部門報案。
全民通逾期產品規模到底多大,目前還是未知數。即便是全民通發行產品規模也是一個謎題,據《紅周刊》向多位全民通在職和已離職的員工求證,全民通的存量規模在百億以上。全民通員工馬寧給出的數字是150億元,今年6月離職的全民通員工陳亮根據全民通200-250家分公司、前30家分公司平均每家募資約2 億元左右測算的存量規模是100 億元-150 億元。馬寧和陳亮均是2017年入職全民通。
據馬寧介紹,其實早在4月21日全民通就有很多分公司沒有按時兌付利息,理由是受反洗錢影響賬戶受限,兌付日期延遲到4月25日。5月份兌付延期的理由則變為“技術性”問題,“5月25日,領導說集團遇到了問題,一個說法是U盾(用戶進行網上轉賬匯款時必須使用的一種安全工具)在上海,錢沒法轉出去;另一個說法是兌付資金已經打進連連支付的賬號,轉賬過程中可能觸碰了連連支付的風控,需要核檢后才能繼續轉賬。同時還表示,6月振燁國際南昌的項目有資金可以回來,以及6月棗陽項目一動工,又有幾億元資金可以回來,到6月份一切都恢復正常。”
據馬寧介紹,公司鼓勵員工出新單,包括讓員工購買集團的短期理財,實際這筆錢會用來給投資者墊發利息,而員工買理財的錢到6月份會退回給員工。
馬寧說,她和同事湊錢買了數十萬元的理財產品,這筆錢通過集團分公司的個人賬號打給了投資者。
江西贛州的投資者汪敏向《紅周刊》表示,她收到了5月的派息。她向贛州分公司求證,是不是分公司員工湊錢給投資者墊付的利息,業務員否認了這一說法,并稱是由總公司打款給投資者。
選擇和公司共渡難關的馬寧,因為集團5月26日公布的股改封盤通知——封盤就是錢只進不出,對公司有所質疑。
此次股改是振燁國際計劃收購全民通100%股權,收購暫定9月30日完成。但這次股改被認為是“自己人收購自己人”,馬寧稱,“2020年,分總突然要求員工發朋友圈宣傳振燁國際和林燁(振燁國際實控人),后來得知,林燁是我們真正的老板。”
全民通子公司牛王資本的前員工余雨(今年5月離職)向《紅周刊》提供了一份5月27日林燁在全民通內部會議的講話錄屏,在錄屏中,林燁表示,“(全民通投資者)絕對不能到項目地去鬧事,因為項目是我們的命根子。我們要靠這些項目賺點錢還給客戶,你們要愿意到那去鬧事,我們就沒有能力創造盈利,就還不起錢……大家一定要清楚,我們要靠賺錢來還錢,靠盈利,靠合法合規的收入來還錢。”
據天眼查APP顯示,全民通與振燁國際并無股權關系,但全民通員工提供的內部培訓資料、錄屏等信息顯示,這兩家公司淵源很深。
在“自己人收購自己人”這個質疑以外,馬寧還有一個擔心。全民通承諾到股改后就給出兌付方案,但投資者需要簽一份權益確認書,主要內容是如果全民通股改后仍無法兌付,就由振燁國際兜底。馬寧的質疑是,“確認書上沒有可以保證投資者利益的實質內容,沒有寫清楚兌付現金還是以物品抵債。”
據馬寧介紹,全民通作為主要的募資端,銷售的產品包括全民通票據基金系列,上海谷米移股權投資基金產品,振燁供應鏈系列產品,有備案有托管的契約型私募產品,可轉債產品,金交所備案產品,全民優釀產品等。此外,募資端還有牛王資本和深圳鉅盈基金。
據天眼查APP顯示,全民通和牛王資本實控人均是黃曉芳,黃曉芳在2015年-2018年擔任深圳市天德貿易有限公司的高管,這家公司是振燁國際的前身。
據中基協官網公示,“深圳前海全民通金融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前海牛王資本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均是“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深圳前海全民通財富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谷米移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不過,這四家私募在去年7月16日被中基協發布公告注銷,理由是“異常經營”。
據中基協官網,在上述4家公司“注銷時未在系統提交清算的產品”數量方面,僅谷米移有兩只產品,其他三家則沒有顯示。
私募牌照在去年就被注銷,全民通是如何開展業務的呢?馬寧介紹說,在去年7月之后,全民通的合同內取消了私募基金的字眼。“投資者投資的不再是基金產品,而是跟公司一起合伙做生意。”
從劉文分別于2020年11月和2021年11月簽的兩份合同也可以看出區別。
2020年11月的合同封面寫的是“全民通牛王穩鴻七號”,劉文作為有限合伙人投資該產品,普通合伙人是深圳前海全民通金融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投資人要承諾是為自己購買私募基金產品。而2021年11月合同封面寫的是“青石匯緣利來”,該份合同為《深圳利來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有限合伙份額認購書》,普通合伙人換成深圳市青石匯緣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蓋章。合同的投資者風險問卷調查頁沒有顯示承諾是為自己購買私募基金產品。
據中基協官網,青石匯緣備案的名稱為“深圳市青石匯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網站提示信息顯示,“管理人填報信息與工商不一致,股東信息不一致(比對日期:2022/7/1)”。據天眼查APP 顯示,趙東冬在青石匯緣持股占比為75%,這與協會備案中的認繳出資占比25% 信息不一致。趙東冬還是“甘肅全民通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股東之一。
同時,青石匯緣屬于“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這與“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有明顯區別。余雨向《紅周刊》證實,去年在牛王的合同變成青石匯緣的合同后,他向領導咨詢,得到的答復是底層資產都是票據。
全民通投資者向《紅周刊》提供的一份2020年全民通梅州市梅縣區分公司的推介材料顯示,全民通的業務范圍包括票據投資、股權投資、私募證券投資、物業并購、家族財富傳承顧問。資金用途為用于銀行承兌匯票收益權的購買,銀行承兌匯票由銀行剛性兌付,由銀行簽發并信用擔保。盈利方式是通過銀行保障型理財產品之間的利差及周轉獲取收益。
而且,《紅周刊》從一份2020年全民通員工內部培訓資料看到,其票據基金年化收益率在8.5%-12%,收益高出市面其他基金1%-3%,更高于銀行理財產品2-4倍。
目前存在的疑問是,全民通是否告知投資者其經營產品已經出現重大變更?
另外,據《紅周刊》了解,在去年10月18日,江西省新余市市政府金融辦、市公安局、市場監管局、新余銀保監分局聯合對外發布公告,提到對包括深圳前海全民通金融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新余分公司等12家涉嫌非法集資企業進行集中統一整治,全民通被江西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下達了督促清退函。
據《紅周刊》向全民通多位投資者和業務員了解,全民通在銷售產品中存在5萬元起投、POS機打款等不合規操作。
按照銷售合規私募產品的一般流程而言,需要事先對投資者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進行評估,且投資者應當以書面形式承諾其符合合格投資者標準。投資者的評估結果有效期最長不得超過3年。私募應當根據基金的風險類型和評級結果,向投資者推介與其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相匹配的基金產品。具體而言,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有的要求錄音錄像,事后電話回訪,以至最后讓客戶去銀行打款。
同時,按監管要求,個人投資者購買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得低于100 萬元,且個人金融資產不得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內個人年均收入不得低于50 萬元。另外,私募基金的投資者人數一般不超過200人。監管要求,禁止私募基金份額或其收益權進行非法拆分轉讓,該要求適用于私募機構和投資者兩個主體。
全民通投資者稱,全民通在銷售產品中沒有對投資者進行資格審核,投資門檻僅為5萬元。據投資者向《紅周刊》提供的全民通梅州市梅縣區分公司的內部員工培訓資料顯示,全民通為了讓小金額投資者投資其基金產品,將母基金拆分成多個子基金,將可投金額低于100萬元的投資者組成為一個企業進而購買其產品。
馬寧介紹說,這就是“湊單”,湊單100 萬元以上,利息會高一點。汪敏向《紅周刊》表示,她2020年購買的產品就是通過湊單實現的,業務員稱無法簽投資合同,但可以開蓋公章的收條。汪敏表示,打款方式也有變化,之前是打進一個基金賬戶,那次卻變為打入業務員的個人賬戶。
還有一位投資者向《紅周刊》提供了一份跟投協議,該協議于2021年9月簽署,投資者以合伙投資人的身份,組合投資全民通青石匯緣創盈3期基金,投資金額合計10萬元,投資期限為12個月,年化收益率11.5%。
在允許投資者湊單購買基金產品、使用個人賬戶的同時,全民通還被質疑存在POS機刷卡操作。劉文向《紅周刊》表示,2021年11月她購買的一款產品款項就是通過POS機刷走的,POS機簽購單顯示的商戶是“深圳市百薈有限合伙”,業務員稱“百薈”是基金賬號。
馬寧向《紅周刊》表示,“全民通一直以來都允許通過POS機刷卡,如果小額投資款去銀行柜臺打款,很多時候會被銀行的柜員勸退或者不讓投資者打款。”
全民通的投資者仍在為產品逾期還不能兌付而焦慮,同時振燁國際的老板林燁承諾的用振燁項目賺的錢來償付投資者本息一事,也難以取得投資者的信任。
據振燁國際官網介紹顯示,振燁國際是2021中國企業500強企業、2021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第20位(2020年營收810億元),且在向世界500強企業進軍。
振燁國際業務涵蓋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大消費等產業,子公司包括國大生命、國瑞醫療、貴中王白酒、紅之燕燕窩、藍鸚鵡紅酒、綠之葉生態茶葉和全悅國際酒店等。
據天眼查APP顯示,振燁國際實際控制24家企業,對外投資17家企業,其中棗陽市秀燁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棗陽市襄燁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甘肅省振燁供應鏈有限公司、江西省成燁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均有地方國資入股。
具體來看,棗陽市秀燁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持股29.96%的股東是棗陽市光武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后者的疑似實控人為棗陽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棗陽市襄燁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持股49.00%的股東是棗陽市城市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后者的疑似實控人是棗陽市財政局。甘肅省振燁供應鏈有限公司持股30%的股東是白銀振銀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而后者的疑似實控人為白銀市白銀區財政局。
有爆料人向《紅周刊》表示,振燁國際以500強身份頻繁與4-5線城市接觸,在全國簽約了6-7個要投產的新材料產業園,項目投資幾乎都在百億左右,因此備受地方政府重視。
據《紅周刊》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振燁國際新簽或開工了三個產業園項目,包括2月14日與什邡市簽約的總投資77億元振燁(什邡)高性能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園項目、2月18日與白銀市簽約的總投資80億元的振燁集團白銀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以及6月1日開工的總投資100億元的棗陽振燁銅基新材料產業園項目。
在簽約多個百億級項目的同時,振燁國際去年簽約的一個百億項目卻出現國資合作伙伴撤資情況。
據了解,在去年5月,振燁國際集團與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簽約興建總投資達100億元的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力爭實現當年開工、當年部分投產、當年產生經濟效益”。在簽約儀式上,振燁國際集團與中國農業銀行江西省分行、江西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簽署了授信100億元和5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同年9月,該項目的實施主體江西省成燁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燁新材料”)成立,其中振燁國際持股占比70%、南昌市新建區天聚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聚投資”)持股占比30%,天聚投資的實控人為南昌市新建區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該項目在當年11月宣布開工建設。
不過,僅僅幾個月之后即今年1月13日,南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新建分局發布的公告顯示,其宣布作廢三份不動產權證書,權利人是江西省成燁新材料有限公司。緊接著,2月25日,天聚投資退出成燁新材料的投資人之列,不再持有該公司股份。同時,《紅周刊》還注意到,在5月11日,有一則天聚投資作為申請人,林燁、振燁國際作為被申請人的財產保全案件立案,結案時間為5月19日。
據了解,上述大型項目均在投入期,要賺錢來還購買全民通產品的投資者的本息可能還需要時間。余雨向《紅周刊》提供了一份6月8日全民通和牛王資本的會議音頻,相關發言人表示,“從5月27日振燁國際收購全民通系列以來,振燁國際拿出了幾個億的資金,在這十幾天里面對付各種各樣的困境,振燁國際幾個產業園都需要錢。那么在這種背景下,應該說振燁國際的流動性也遇到了一定的考驗,所以最近我們也會采取多種舉措來盡快扭轉格局。”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文、馬寧、陳亮、汪敏、余雨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