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依 李海霞

兒時期作為人一生中特殊的生理階段,始終處于不斷的生長發育中。在此階段,人體的形態結構持續發展,臟腑功能不斷健全,為滿足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的需要,機體對營養物質需求巨大。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泉,脾胃健運,營養物質化生正常,小兒能茁壯成長。但小兒本身具有“脾常不足”的特點,脾胃形態結構發育不健全,臟腑功能尚不成熟,因此容易產生脾胃疾病,如積食、嘔吐、泄瀉、腹脹、腹痛等,其中小兒食積最為常見,其產生原因與小兒飲食密切相關。預防小兒食積,可以從早期嬰幼兒喂養、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常見預防食積的小妙招等多個角度進行干預。
新生兒娩出后應當盡早開奶,提倡母乳喂養,乳食定時定量,按需哺之,過饑過飽都不適宜。正如《女學篇·自乳宜得之》所言:“蓋天之生人,食料亦隨之而生。故嬰兒哺育,總以母自乳為佳,每見兒女自乳者,身體較為強壯。”母乳中含有非常多的免疫活性物質以及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利于減少疾病的發生,保護寶寶的健康,同時促進胃腸道功能發育,增進母子感情。日常注意將母親和嬰兒安置一室,母親給予嬰兒足夠的愛撫、親呢,睡時輕拍,能增強嬰兒的安全感,使其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早期正確的嬰幼兒喂養為后期小兒生長發育奠定良好的體質基礎,有利于減少小兒食積的產生。
《壽世保元·卷八》記載:“兒生四五個月只與乳吃,六個月以后方與稀粥哺之。”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兒長至6個月左右開始添加輔食,輔食添加的原則為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細到粗,由一種到多種;在小兒健康時逐漸添加,如小兒生病可暫緩添加。到了幼兒時期,小兒乳牙發育齊全,乳食向正常食物過渡,智能發育加速,這個時期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飲食清淡,選擇新鮮、潔凈的食材進行喂養,不宜喂食辛辣刺激、油膩生冷之品。進入校園后,小兒接觸到的食物種類日漸增多,其中各式各樣的零食對小兒有很強的吸引力,如辣條、奶茶、油炸食品、甜食等,這些都應少吃或不吃,以免損傷脾胃,出現食積,嚴重的甚至導致性早熟、肥胖等小兒發育性疾病。小兒日常可以多食蔬菜水果,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及纖維素,保持大便通暢,有利于排除體內代謝產物及毒素,減少胃腸道疾病。
雞內金取自普通家雞的干燥沙囊內壁,性味甘平,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雞內金作為消食藥,消食力強,同時具有健脾的功效,適用于各種食積。如小兒出現不欲食、食量減少、有口氣、大便干結或者便溏、夜間磨牙、睡臥不安等表現,且近期有多食史,多為小兒食積。可將雞內金炒焦后研磨成粉,取適量溫水送服;如果小兒不配合,可加入少量白冰糖兌服,能夠促進脾胃運化,消除食積。
此外,經常食積的小兒日常可進行健脾助運、潤腸通便的推拿,以5歲以下小兒為宜,常用手法包括清大腸、摩腹、小兒捏脊等。
清大腸 沿著食指橈側緣,赤白肉際處,從食指指端上推至虎口,呈一條直線,推100~300次。
摩腹 手掌按于小兒腹部,圍繞肚臍以肚臍至劍突三分之二為半徑,帶動皮下組織進行摩擦。順時針、逆時針交替,每次3分鐘左右。
小兒捏脊 俯臥位,充分暴露小兒背部,保持手部皮膚干燥,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食指半屈,拇指伸直置于食指上,對準食指前半段,頂住小兒背部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時向上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