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素
摘 要:大運河詩路是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創新保護利用機制,傳播詩路文化,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將活態遺產保護融于百姓日常生活;將傳統非遺技藝轉化為創新經濟效益;以地域文化營造生命情感交流空間。大運河詩路的建設與發展,應當依托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力求形成經濟自足、文化自信的詩路發展空間。
關鍵詞:大運河詩路 文化遺產 創新機制 地域文化 經濟效益
大運河詩路主線沿江南運河(嘉興—杭州段)至浙東運河,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域為核心,全長約300多公里,覆蓋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等多個行政區域。僅就唐詩而言,以大運河為審美對象的創作多達數百首。此類文學作品全面展現了千百年來客觀存在的運河沿岸居民生產生活圖景,同時構建了一個充滿羈旅沉思、歷史慨嘆、離愁別緒等主觀情感的運河世界。航運、貿易、建筑、飲食、戲曲、書法……流動的河水帶來了物質上的滿足,也帶來了精神上的財富。如何依托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創新大運河沿岸文化保護利用機制,順應共同富裕示范區發展建設要求更好地傳播運河詩路文化,是每一個運河建設者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大運河詩路的發展現狀
(一)面臨的機遇
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明確,大運河是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能夠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并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19年《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強調:“大運河詩路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秀美的自然風光,是建設詩路文化帶的重要基礎,是全省推進‘四大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大花園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是文化浙江建設的時代亮點,對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擦亮‘詩畫浙江’金名片,對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推進“兩個高水平”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1]
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大運河沿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研修班、大運河非遺旅游大會等品牌活動的相繼舉辦,為大運河詩路建設提供了平臺,進一步擴大了詩路文化的影響力。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等相關部門分別就運河沿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出臺相關政策條例,為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切實推進大運河詩路建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大運河詩路文化也逐步走進大中小學課堂。近幾年以大運河詩路文化為主題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增多。同學們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走進運河畔的歷史博物館群、手工藝活態館,與非遺大師進行面對面交流,近距離感受非遺技藝,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擴大大運河詩路文化普及度。
(二)面臨的挑戰
1. 大運河沿線手工藝人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較低
以善璉湖筆品牌永和風筆齋創始人王小衛為例,早年間王小衛堅持創新發展品牌,每年投入大量經費開發新產品,但在投入市場之前并未申請專利,導致新產品被其他品牌抄襲。仿冒商不顧產品質量,私自替換制作材料,大幅降低制作成本,以低價爭奪消費群體,造成“劣品驅逐良品”的惡性競爭循環,從源頭上阻礙了創新產品的成長。
2. 相關政策制度的制訂無法及時適應全新的行業發展變化
在非遺技藝傳承方面,以手工鍛制剪刀技藝傳承人丁紀燦為例,從1979年進入張小泉剪刀廠到2021年在運河手工藝活態館進行技藝展示,丁紀燦在制剪創新方面產生的耗材與經費無法得到穩定支持。政府用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項資金在下撥使用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流向不明確、監督力度不足、渠道不通暢等問題。許多民間技藝從業人員的個人生活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大大降低了他們從事并創新發展相關技藝的積極性。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以江南明清博物館館長王保進為例,在搶救、收集、重建、創新利用江南明清古建筑的過程中,王保進以一己之力承擔了資金流轉、場地借用、維護搭建、園區建設等工作。然而,僅僅靠小部分民間群體主動自發創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城市中的生存空間,勢必難以形成一個穩定長效的保護機制。如何妥善化解城市現代化建設與留存保護以傳統建筑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矛盾,是詩路文化帶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3. 普通大眾對大運河詩路建設的了解不多,難以產生共鳴
現代化社會發展進程不斷加快,詩路文化象征的傳統生活方式逐漸退出大眾視野。大多數民眾對傳統古建筑、非遺古技藝仍然秉持著“高高掛起”的刻板印象,無法理解其背后蘊藏的深刻文化意義。根據橋西歷史直街居民調查顯示,對于家門前的大運河以及矗立四百余年的拱宸橋,周邊民眾依然存在偏重其生活實際功用、對其歷史文化價值認知不足等問題。如何做好大運河詩路建設的文化宣傳工作,讓每一位民眾都理解、參與詩路文化建設工程,是保護、創新、傳播詩路文化的重要課題。
4. 當代多元文化發展對傳統詩路文化帶來較強的沖擊
當下互聯網科技水平不斷提升,新媒體行業快速擴張,外來文化逐步占據大眾文化視野。留存在博物館、展覽館、陳列館中的傳統詩路文化容易被大眾遺忘。如何在保留核心價值的前提下,推動大運河詩路文化主動融入“互聯網+”發展大潮,積極與當代流行文化相互融合,以獨特實用價值重新走進大眾生活,是每一位大運河詩路建設者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大運河詩路文化保護利用機制的創新
(一)將活態遺產保護融于百姓日常生活
作為中國歷史上里程最長、年代最悠久的水上交通運輸要道,大運河打破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東西流向水系分割南北的地理格局,承載了溝通南北、交流區域、繁榮經濟的重要作用。時至今日,其交通、航運、水利等原始實用功能仍在運作。相較于北方而言,浙江地區的運河地勢情況相對穩定,運河整體平均海拔在50米左右,河道疏浚工作易于開展。得益于東南沿海季風性氣候帶來的豐沛雨水,江南運河(嘉興—杭州段)以及浙東運河的水路航行條件相對優越。再加上成本較低、單次運輸量大、內河港口碼頭規模化、運河二通道的開發等優勢條件,大運河浙江段年均貨運量達到10000萬噸以上,有效緩解了公路、鐵路的運輸壓力,大大降低了貨運成本。因此,大運河的保護工作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要杜絕“孤島式”“封閉式”的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堅持政府主導、人人參與的保護機制,基于日常生活需求因地制宜有序開展河道、岸線等保護工作,美化周邊生活環境,以實際工作成效讓沿岸居民體會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著重展現深入百姓生活的人文價值,力求形成責任意識強、保護力度大、持續時間長的常態化保護良性循環。
作為一項“靜態與動態共同構成的活態的文化遺產”[2],大運河不僅為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為展示傳統古建筑群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空間。一批批獨具江南水鄉特色、彰顯運河文化意義的古建筑、歷史文化街區,匯聚在大運河畔,并以博物館、文化創意園區等新面貌繼續保留、延續。在搶救、重構的基礎上,傳統古建筑能夠為風俗習慣、手工技藝、表演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物質載體,以商鋪、民宿、活動空間等形態重新走進民眾生活,“從傳統建筑空間特征、空間場所與歷史實物的關系上,融入人、環境、空間的整體共存理念加以整體保護”[3],并進一步展示運河有形文化、體現運河文化生態。隨著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運河周邊傳統古建筑群的存在價值與美學價值將進一步被重視,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將進一步被挖掘,同時也將順應當代居民生活生產需要,進一步承擔起經濟文化重鎮的區域發展職能。
(二)將傳統非遺技藝轉化為創新經濟效益
2021年8月,浙江省委書記在思想理論和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強調:“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讓文化成為‘重要窗口’中最具魅力、最吸引人、最為靚麗的亮點。”[4]大運河詩路沿線保留著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致可以分為純手工技藝與表演藝術兩大類,為提供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精神文化產品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就純手工技藝而言,部分老派傳承人掌握核心技術,但面臨技藝失傳、市場價值降低、制作成本升高、制度限制過多、營收有限、無法適應新的市場要求等困境;部分新派傳承人勇于革新傳統技藝,注重市場調研、營銷策略、新媒體平臺使用,利用古文獻深入挖掘古代手工藝品樣式,并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推陳出新,不斷開創兼具傳統優勢與時代特點的新產品,但容易遭受丟失關鍵文化內涵、流于形式、抄襲復制等質疑。
就表演藝術而言,浙派古琴等傳統樂器、昆曲等傳統戲曲面臨的受眾更加多元,借助的平臺更加多樣,傳播的渠道更加豐富,營收更加穩定。但在融合年輕人感興趣的元素、利用現代特效的同時,表演藝術更容易遭受市場資本的操控,失去核心的文化價值內涵,由創新走向“鬧劇”。
綜上所述,要釋放傳統非遺技藝本身蘊含的巨大經濟效益,首先要建立長效可行的非遺傳承人接班制度,定期組織傳承人研習培訓班,有效開展傳承人資格考核、行業技能競賽,拓寬競爭范圍,完善競爭機制,防止“一家獨大”“后繼無人”;其次要規范市場營銷手段,鼓勵非遺相關品牌順應市場需求,深入研究核心技藝,自主研發創新產品,同時增強產品專利意識,保護正版手工藝品權益,“促進非遺與現代生活、文化消費有機對接、融合”[5];再次要強化內容創作,在收集、保存大量工具、文獻、影像等非遺檔案的基礎上,培養、創造能夠準確表達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自媒體用戶、影視文化作品,同時合理運用數字特效,填補傳統舞臺表演空白,創設自然逼真的藝術場景,刻畫生動立體的藝術形象,復刻保留經典表演藝術家的唱腔、動作,“構建并完善基于科技創新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共享的數字化平臺機制”[6];最后要保障同種非遺技藝的多元多樣化,推動非遺技藝入校園,建立非遺傳承教學、實訓基地,邀請湖筆、制剪、古琴、昆曲、扎染、制傘等非遺傳承人走進大學生課堂,吸引學生關注、了解非遺,確保非遺核心技藝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不斷融入新的時代元素。
(三)以地域文化營造生命情感交流空間
2021年4月,浙江省發改委發布了《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強調要依托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全面展現“一灣碧水枕千家”的詩路印象。自誕生之初,初具航運功能的大運河就已經闖入文人的創作視野:“隋家力盡虛栽得,無限春風屬圣朝”[7](薛能《折楊柳》),“穿地鑿山開御路,鳴笳疊鼓泛清流”[8](王泠然《汴堤柳》)……隨著沿岸物質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這條人工運河逐步從南北交流之路變成了經濟繁榮之路。商品經濟的繁榮則催生出瑰麗獨特的文化藝術成果。運河串聯起的不僅是前人詩作,更是南方與北方的生命情感交流。這里有“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9](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的市井氣息,有“千里河煙直,青槐夾岸長”[10](王建《汴路即事》)的疏闊水色,更有“浮生卻似冰底水,日夜東流人不知”[11](杜牧《汴河阻凍》)的悵惘感慨……
在保障物質基礎的同時,大運河詩路能夠憑借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承載南北融合的歷史記憶,賦予世界文化遺產全新的人文價值,搭建聯接各地全新平臺,營造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要求的生命情感交流空間。從交通樞紐角度看,大運河連接南北,溝通東西,時空距離的縮短讓這條大河成為離愁別緒的發散地,“汴河東瀉路窮茲,洛陽西顧日增悲。夜聞楚歌思欲斷,況值淮南木落時”[12](宋之問《初宿淮口》)。無窮的汴河水超脫了物理形態,成為一眾游子羈旅行役的寄托與象征。從經濟繁榮角度看,大運河調動南北物資,取長補短,兼容并收,貿易上的發達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13](李敬方《汴河直進船》)。盡管東南四十三州百姓辛勤勞動創造的財富都通過這條河輸送給上層統治階級,但詩人并沒有將批判的矛頭對準大運河,而是極為理性地指出此河帶來便利也帶來災禍。從人文景觀角度看,大運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儼然成為古代的交通互聯網。“劉公領舟楫,汴水揚波瀾。萬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寬”[14](岑參《送張秘書充劉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覲省》),地理上的通達帶來了心理上的疏闊。此詩從傳統送別詩中脫穎而出,詩人超越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友人眼光,從一統中原的帝王視角出發激勵友人,此去天高海闊,大有作為。從地理環境到經濟基礎再到上層建筑,大運河不僅僅是一條河,更是沿岸居民群體賴以存在的生活方式,是維系國家政治穩定的實體制度,是文人騷客抒懷解意的知識體系。大運河詩路正是要挖掘出大運河流淌在華夏大地上又奔涌在藝術作品中的能夠被傳承下來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價值觀念乃至信仰等核心內涵,依托浙江地域文化,賦予其全新的精神意義,打造出全新的精神家園。
三、結語
作為浙江省推進“四大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大運河詩路是浙江地域文化自我革新、自我創造、自我發展的明證。與其他詩路相比,大運河詩路不僅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至今仍然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創新大運河沿岸文化保護利用機制,廣泛傳播詩路文化,應當充分做好相應文獻檔案的搜集整理工作,同時關注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留存現狀、使用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走向,要從物質上保留、維護、疏通這條古老的運河,更要從精神上傳承、延續、發展這條鮮活的運河。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報,2019(C4):4-34.
[2] 陳宜瑜,洪濤.傳統村落建筑價值的挖掘與保護機制創新[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8(2):96-99.
[3] 單霽翔.“活態遺產”:大運河保護創新論[J].中國名城,2008(2):4-6.
[4] 劉樂平,鄭夢瑩.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 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N].浙江日報,2021-08-26.
[5] 宋俊華.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非遺保護機制創新[J].文化遺產,2016(4):57-64,158.
[6] 陳琦.科技創新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構建與完善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6):42-43.
[7]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2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401.
[8]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11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1173.
[9]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30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3406.
[10]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29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3391.
[11]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52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5983.
[12]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5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628.
[13]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50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5776.
[14] (清)彭定求.全唐詩:第198卷[M].北京:中華書局,1960:2035.
基金項目: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學生工作專項研究項目課題“基于浙江詩路文化的高職院校學生美善教育研究” (2022YXS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