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山
摘 要:地方師范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基層中小學教育及學前教育的質量,應重視與認識到地方師范院校教師“回歸本分”的重要性。學校應當從新教師招聘、職稱晉升等方面提高師德、教學能力考核等比重,將教學獎勵提高到與科研獎勵同等地位,同時應運用多種媒體工具堅持不懈地宣傳教學先進典型,讓在校師范生切身感受教師職業的崇高,進而堅定其扎根教學崗位服務基層的信念。
關鍵詞:回歸本分 四個回歸 教書育人
我國師范院校數量較多,除了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少數教育部部屬高校外,多為地方性高校。地方性師范院校承擔著為其所在區域,尤其是鄉村中小學及幼兒園輸送高素質師資的重要使命,基礎教育及學前教育師資絕大多數來源于這些學校。地方師范院校教育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基層中小學教育及學前教育的師資培養質量。
早在2016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工作座談會上就對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明確提出“四個回歸”,即“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其中的“回歸本分”就是針對高校普遍存在教學與科研、社會服務三者關系本末倒置、教師教書育人積極性不高這一現象所提出的,力求打造踐行“教書育人”的教師隊伍。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立德樹人”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與高校師生座談時,仍語重心長地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不僅要“以文化人”,還要“以德育人”。作為培養“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主陣地,地方師范院校更要重視師德師風建設,著力促進教師“回歸本分”,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強調地方師范院校教師“回歸本分”的重要性
地方師范院校教師“回歸本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應對教育教學有熱情,應潛心于教書育人。回歸教育教學崗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育教學中。地方師范院校與其他類型高校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側重于德才兼備的中小學、幼兒園師資培養,重在培養未來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培養的師范生大多數將進入基層鄉鎮鄉村中小學與幼兒園任教,這些師范生的素質將會對鄉村教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強調地方師范院校教師“回歸本分”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組成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研輕教”及“重教輕育”的現象。即使是在地方高校,為了在學科評估、專業建設等方面獲得較好成績,許多激勵措施與獎勵政策均不得不向科研傾斜。這導致高校內部教師把本科教學當成副業,更多精力用在高級別課題申報與論文發表方面,師范院校教師也不例外。師范院校教師一旦把其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必然在教書育人方面有所忽略或懈怠,進而影響師范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與非師范院校一樣,地方師范院校也存在著許多課堂上更重視專業知識傳授而忽略對學生思想教育引導的問題。
目前師范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讓教師深刻認識到為基層培養合格師資的重要性,進而在教育教學中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二者的有機結合。只有教師恪盡職守,全身心投入本科教育教學,才能以高尚的品質感染學生,以淵博的專業知識教導學生,以高超的教學能力輔育學生,才能通過言傳身教,培養一批批合格的教師新人。
廣大教師應以崇高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去對待本科教學。從課內到課外應多關心本科生的成長,應以身作則,以一個“教師”的榜樣去影響、塑造未來的人民教師。只有通過課堂內外的言傳身教,才能讓年輕大學生認識到“教師”的平凡與偉大,才樂于以自己的老師為典范,積極投入到教育事業中。
(二)強調地方師范院校教師“回歸本分”有利于高質量基層師資培養
高校教師只有回歸本科教育教學,才能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如何在教學中貫穿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更飽滿的熱情與積極性去籌劃教學。教師不僅要備專業知識課,還要備師范生培養課,應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教學中。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師范畢業生,為基層輸送合格師資是地方師范院校不容回避,也必須承擔的重要使命與主要任務。而地方師范院校是否擁有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師范畢業生培養的質量。地方師范院校教師的敬業態度及其專業能力、教學能力等無一不對未來師資培養產生巨大的影響。“回歸本分”不僅僅是認識問題,更需要踐行與落實。
二、地方師范院校教師“回歸本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重研輕教”之風短期內難以迅速轉變
首先,“政績”考核的壓力使得學校不得不將有限的辦學經費投入到科研中。當今高校排名及一流學科建設等仍主要參照科研產出、高級別獲獎,以及國家省部級重點學科平臺數量等,而高校基礎教學做得再好,在成果量化的時代,也較難在高校圈里獲得認可。在這一學科評估或排名指揮棒下,基于“政績”考量,許多師范院校領導也不得不高度重視科研產出與科研隊伍建設。2021年12月,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約翰·霍普克羅夫特教授在中國計算機大會上作報告時就含蓄地對我國高等教育現狀提出批評,他認為,“許多中國大學校長都致力于提高國際排名,但這個排名主要依靠經費和論文數量”,應“擺脫論文的壓力”[1],應專注于教育質量,特別是本科生教育質量的提高。與科研投入相比,國內高校本科教育教學投入遠不及科研投入,很多地方師范院校重視教學的文件年年發、口號經常喊,但投入的經費及教學獎勵等都占比甚少,無法與科研投入、科研獎勵相比。
與此相關的是,教師素質及教育教學能力也參差不齊。在教師招聘時,更注重其學歷及科研業績,并未充分“考慮其教育能力、職業道德、性格特征等”[2],對教師師德與教學能力考核占比相對較少。甚至部分考核者錯誤地認為科研能力需要長期訓練,而教學能力可以短期突擊培養。事實上,很多應聘者入職后,為了完成以科研為主的聘期考核任務,也是把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對于教學則是敷衍了事。
其次,職稱評定及榮譽授予方面顯失公平。學校職稱評定中對于科研的要求往往有硬性要求,如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及高級別科研項目的數量等。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要求則較低,具有一定的彈性,如只需要做過一年班主任,或只需要公開發表一篇專業教學類論文或在學校內主持一項教學研究課題等,達到這一較低要求即符合晉升高級職稱的要求。
在日常榮譽授予,如各類高級別人才推選、年度先進個人評選、五一勞動獎章推薦等方面,絕大部分名額都向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豐碩者傾斜,從而在校內形成做科研比潛心教學高人一等的感覺,嚴重挫傷了潛心教育教學者的積極性。
(二)教師自我定位及價值觀導向存在偏差
現在很多入職教師都是博士生畢業,不少都是原985或211高校研究生,他們自視甚高,認為唯有做好科研才能在學校乃至學術圈產生一定的影響力。教學做得再好,也只是在學生中口碑較好,卻無法在學術界乃至社會產生持續影響力。他們很多人首先把自己定位為“學者”,是做學術研究的人,然后才是“師者”,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再加上學校對科研與教學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同,獎勵力度差別較大,這也是導致教師在工作中重研輕教的原因。有的學者曾對國內多所高校6000多名教師做調查,發現超過60%的教師表示會把科研工作放在給學生上課的前面。[3]
另外,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許多教師更看重經濟收入。長期執教,他們發現單純教學收入較少,心理落差較大,所以部分教師直接從校內轉戰校外,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在外開公司辦企業,開辦各種類型的輔導班、培訓班,英語、藝術、體育等專業的教師中尤其明顯。有的藝術類教師在校內課堂上授課膚淺,學生要想真正學到專業知識,不得不額外繳費到這些老師私下開的小課中方能取得“真經”。唯“名”、唯“利”價值觀影響了一部分教師,他們的行為甚至還影響了身邊的其他教師,同時也影響了在校師范生的價值觀,敗壞了崇教、重教的風氣。
三、引導地方師范院校教師“回歸本分”的對策思考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立德樹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克服包括“唯論文”在內的“五唯”頑疾。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改革方向。當然,如何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還需要各個高校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將其細化落實。地方性師范院校也應當認真領會中央教育評價改革精神,應將科研與教學并重落到實處,不能辜負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9月8日在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回信中的殷殷期盼,要“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這對于師范院校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一)教師招聘考核、職稱評定等,應堅持德才并重
地方師范院校在師資招聘時,不能“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應把重視學歷學位、成果榮譽獎勵考核與師德教學能力等的考核相結合。考核時,應才德兼顧,重視對應聘者在之前學校或工作單位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的審核。在簽訂聘用合同時,要對其本科教育教學及教學考核應達到的標準作出明確要求。新教師入職后,要對其進行師德師風再教育與教育教學能力再培訓,必須嚴格考核,不能走過場。對于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在考核其基本理論是否扎實掌握的同時,還應當對其能否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教育教學實踐中予以測試,若不能達標,就得重新培訓考核。在教育培訓過程中,可以邀請優秀教師講授其教育教學心得,用榜樣的力量去感染新入職教師。二級學院可以選擇優秀教師與新入職教師結對子,細化傳幫帶制度。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及職稱評定等,除了考核其科研實績以外,還應當細化師德師風的考核標準,如有的學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則應對教師是否按期對學生予以指導、指導的次數及效果如何予以評估。其他如給本科生授課的次數與節數、授課同行評價及學生評價在院系排名是否靠前等均應納入考核。
(二)將教學獎勵提高到與科研獎勵同等地位
在校內應對照科研獎勵,完善細化各項教學激勵制度。在學校的各項激勵或獎勵制度以及榮譽表彰中,應當明確長期給本科生授課、教學反饋優秀的一線教師保留足夠比例的名額。換言之,對于教師的褒獎,也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不僅應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奉獻教學、關愛學生的優秀品質。曾有學者選取2010—2018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的高校教師作為分析對象,歸納高校優秀教師的核心特質,除了專業權威以外,還具有“愛崗敬業”“為學生無私奉獻”“以學生為中心”等特征。[4]可見,唯有科研與教學業績均衡突出者,才能稱得上“優秀教師”。利用師范院校教育教學學科優勢,普及先進教育教學理論,在各個院系大力打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與師范教育的精品課程與教學團隊,為教學團隊配備必要的硬件、軟件設施,對于其教學改革給予充分的經費支持。
(三)對優秀教學人員應堅持不懈宣傳
在校內要“樹立教學榜樣,引領教學情感認同”[5],積極發掘和樹立教育教學典型,注重通過多種形式傳播教學先進人物的事跡。
地方師范院校的校史館或校史陳列室、學校的教學樓等重要場所,除了應當給曾經為本校師范教育教學做出長期或重大貢獻的一線教師留下展臺或簡介,還應當為本校畢業后走上教學崗位無私奉獻的杰出校友留下展位,定期組織新入學師范生及即將走向崗位師范生參訪,讓每一位參訪者都能受到感化。黨委宣傳、教務、離退休工作、檔案等部門應互相配合,收集、整理與更新優秀教師素材。各個二級學院也可以對本院系教齡達到10年、20年、30年的一線教師,在院系集體活動或教學之余舉行簡樸而又有紀念意義的慶祝儀式。在每個學年度,利用重大節日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教師節、重陽節、元旦等,策劃展示不同類型的優秀教師風采展。如可以在三八婦女節重點推介優秀的女性教師,在重陽節之際則側重于宣傳終身奉獻教育教學的離退休老教師等。要善于利用各種媒體工具,除了傳統的櫥窗、展板、校報校刊等以外,還應當利用教學區和宿舍區的電子顯示屏、學校電視臺、學校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通過影像視頻生動展現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動人場景。要善于跟蹤挖掘教師日常的所作所為,讓年輕師范生隨時可以從中得到感悟和學習的機會。要讓優秀教師形象深入人心,讓先進感人事跡及時傳播,要讓這些平時默默奉獻的教師也能成為校園里的紅人與名人。利用一切機會突出宣傳長期默默在三尺講臺耕耘奉獻的教師,通為辛勤教學的教師造勢鼓氣,讓這些教師感受到自身付出所得到的認可。這樣做,方能形成教師師德師風的模范引領風尚,讓在校師范生深深感受教師職業崇高的同時,堅定其扎根教育事業、服務基層的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視察時,曾要求:“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地方師范院校教師尤其應領會落實,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學生第一”的理念,才能培養出更多又紅又專的合格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 李新玲,劉芳. 圖靈獎獲得者約翰·霍普克羅夫特:中國大學要提高本科生培養質量,必須改變評價標準[N].中國青年報,2021-12-16.
[2] 吳慶春.高校教師招聘管理中的問題與對策[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11):43-45.
[3] 梅揚.讓大學回歸教書育人之本分[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8):23-27.
[4] 佘硯.高校優秀教師核心特質及培養路徑研究——基于對近九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事跡的文本分析[J].作家天地,2020(24):75-76.
[5]周波.教學認同:高校教師回歸本分的內生力[J].高教探索,2020(11):113-120.
基金項目:2020年淮陰師范學院高等教育研究課題“促進師范院校教師‘回歸本分’對策研究”(2020-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