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輝,劉淑芳,曹金蓮,楊君新 (.廉江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 廉江 54400;.廉江市人民醫院普通 兒科,廣東 廉江 54400)
新生兒感染在臨床當中極為多發,其主要原因在于對外界暴露環境不適應、受多種感染危險因素影響(吸入羊水、助產引產、臍帶剪切等)。細菌性感染為新生兒感染常見類型,但其早期表現不明顯,鑒別診斷難度大[1],很多新生兒至發現病情時已經惡化發展,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血清降鈣素原(PCT)、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WBC)是三種炎性指標,目前諸多研究者開始關注上述指標在新生兒細菌性感染臨床中的應用價值,但尚無定論[2]。本研究在分析PCT、hs-CRP、WBC單一指標檢測的臨床價值基礎上,探討聯合檢測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6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2例感染性疾病新生兒,按照感染類型的不同分為細菌性感染組49例,非細菌性感染組43例。入選標準:①足月單胎;②經實驗室按照痰標本細菌培養檢查證實感染性疾病。排除標準:①早產、多胎;②先天性疾病,畸形,結締組織疾病,或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③入組前已經應用抗生素,或接受其他治療。另選取42例健康新生兒作為參照(參照組)。細菌性感染組中男27例,女22例;胎齡37~42周,平均(38.95±1.03)周;出生體重2.5~4.0 kg,平均(3.29±0.34)kg。非細菌性感染組中男24例,女19例;胎齡37~42周,平均(38.91±1.05)周;出生體重2.5~3.9 kg,平均(3.31±0.35)kg。參照組中男23例,女19例;胎齡37~42周,平均(38.97±1.01)周;出生體重2.5~3.8 kg,平均(3.27±0.35)kg。研究對象監護人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3組新生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標本采集及處理:所有新生兒均于入院當天采集兩份2 ml靜脈血標本,其中1份按照3 000 r/min予以離心處理,收集上清液進行檢測,如不能立即檢測需要存放在-80℃冰箱中;另1份全血抗凝標本,直接用于檢測WBC。
1.2.2PCT、hs-CRP檢測:應用生化分析儀(邁瑞,BS-280)、檢測試劑盒(干式免疫熒光法)檢測PCT、hs-CRP(廠家: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62401534、蘇械注準20152400403)。具體方法:①提前30 min啟動檢測儀;②核對試劑盒、批號、定標卡等相關內容;③分別取2份0. 5ml血液標本,添加0.5 ml 0.1%濃度二硫蘇糖醇溶液,充分混勻,于水浴箱(37℃)中溫育15 min;④離心處理5 min(3 000 r/min),取上清液;⑤分別吸取100 μl標本,滴入兩個樣本測試孔,并依次放入試紙片;⑥15 min后讀取結果,為PCT、hs-CRP表達水平。PCT>0.5 ng/ml為陽性;hs-CRP>10 mg/L為陽性。
1.2.3WBC檢測:將1 ml全血抗凝標本,使用全自動五分類血液分析儀(邁瑞,BC5380)檢測WBC,直接讀取結果。WBC>10×109/L視為陽性。
1.3觀察指標:觀察比較三組新生兒PCT、hs-CRP、WBC水平及陽性率;分析輕度、重度細菌性感染新生兒PCT、hs-CRP、WBC水平。感染嚴重程度判斷標準:局部感染為輕度感染,感染性休克、膿毒癥為重度感染[3]。
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6.0系統分析,PCT、hs-CRP、WBC水平對比以F檢驗、t檢驗;檢測陽性率對比以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三組新生兒PCT、hs-CRP、WBC水平對比:三組新生兒PCT、hs-CRP、WBC水平對比均為:細菌性感染組>非細菌性感染組>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任意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新生兒PCT、hs-CRP、WBC水平對比
2.2細菌性感染組、非細菌性感染組各指標單一檢測及聯合檢測陽性率對比:細菌性感染組PCT、hs-CRP、WBC、聯合檢測陽性率均高于非細菌性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細菌性感染組、非細菌性感染組各指標單一檢測及聯合檢測陽性率對比[n(%)]
2.3細菌性感染不同嚴重程度新生兒PCT、hs-CRP、WBC水平對比:根據細菌感染嚴重程度將細菌性感染新生兒分為兩組,重度細菌性感染新生兒PCT、hs-CRP、WBC水平均高于輕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細菌性感染不同嚴重程度新生兒PCT、hs-CRP、WBC水平對比
細菌性感染為新生兒感染常見類型,具有發病率高、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4]。因此,盡早診斷、評估病情對于指導臨床開展有效治療、保證新生兒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炎性因子對于細菌性感染具有較高敏感性,新生兒細菌性感染診斷和評估具有較高價值。但是,對于不同炎性因子的預測價值差異尚不明確。PCT、hs-CRP、WBC都是典型炎性標志物,探究以上指標對于新生兒細菌性感染的預測價值,能夠指導臨床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從而保證新生兒的生命健康。
PCT是一種和細菌關系密切的蛋白質,一般情況下,PCT只在甲狀腺C細胞中有少量表達,幾乎不在血液中表示,隨著細菌感染的發生,機體組織(肝、肺、腎等)會合成、分泌大量PCT釋放至血液中,血PCT表達水平升高。PCT會在細菌感染發生2~24 h內迅速升高,而在感染控制后迅速降低,且其表達水平幾乎不受生理因素影響,對于細菌性感染具有較高敏感性,可以用于診斷細菌感染,并評估病情嚴重程度[5]。但是單用PCT檢測鑒別診斷、評估PCT價值較有待于進一步提升,這在本次研究中也有體現,細菌性感染組新生兒PCT陽性率為83.67%。hs-CRP為臨床常見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主要經肝臟合成,正常情況下機體有少量hs-CRP,其水平在0.1~10 mg/L之間,發生炎性反應后(4~6 h)其表達水平會迅速升高,48~72 h達到峰值,隨后逐漸降低,其表達水平與急性炎性反應有關[6]。hs-CRP在細菌感染后有顯著升高表現,能夠用于新生兒細菌感染診斷,且被視為細菌感染診斷的重要生物學標志物。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hs-CRP對于細菌性感染有極高診斷價值,陽性率達到85.71%,重度感染新生兒hs-CRP升高更明顯。但是hs-CRP不只在細菌性感染中有高表達,在非感染性炎性反應、組織損傷、手術中均有表達,故單獨應用于新生兒細菌性感染診斷和評估中缺乏敏感性。WBC為診斷細菌感染的最傳統檢測指標,多數化膿性細菌感染都伴有WBC表達上升[7]。本次研究中細菌性感染組WBC明顯高于非細菌性感染組,且細菌性感染不同嚴重程度新生兒WBC表達水平均存在差異,提示WBC能夠用于鑒別、評估細菌性感染。但是WBC基礎水平存在個體差異,且其表達水平受生理因素干擾,運動、年齡、情緒狀態等也會影響WBC表達,導致WBC對于細菌性感染缺乏特異性。本研究結果顯示細菌性感染組PCT、hs-CRP、WBC水平均高于非細菌性感染組和參照組,且PCT、hs-CRP、WBC單一檢測和聯合檢測陽性率均高于非細菌性感染組。另外,重度細菌感染新生兒三項指標水平均高于輕度感染新生兒。表明PCT、hs-CRP、WBC單一檢測及聯合檢測均具有鑒別診斷新生兒細菌性感染、評估新生兒細菌性感染嚴重程度的價值,其中聯合檢測更有助于彌補各單一指標檢測的不足,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
綜上所述,PCT、hs-CRP、WBC單一及聯合檢測均能夠用于診斷和評估新生兒細菌性感染,其中聯合檢測三項指標更能夠提升新生兒細菌性感染檢出率,指導臨床明確診斷,并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