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媚,潘興華,植圣亮,張小燕 (.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黨務辦,廣東 江門 59000;.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康復科,廣東 江門 59000;.白沙街道興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精防辦,廣東 江門 59000)
精神障礙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精神科疾病,由于患者大腦機能紊亂導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意志、情感、認知、行為等精神活動層次的障礙,屬于臨床綜合征。患者患病后經常出現缺乏自知力情況,部分社區生活患者還可能出現暴力傾向,降低生活質量,且對醫務人員的護理與指導產生明顯的抗拒心理,常常由于病情惡化出現自殘或傷人情況,需要加強監護與管理,以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同伴支持服務模式屬于一種新型管護方案,相比于傳統管護更具優勢,患者更易接受,加強社會動態監護,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質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1]。本研究以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同伴支持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6月~2021年4月納管的70例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數字表法1:1形式隨機分為對照組(n=35)與對照組(n=35),對照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23~58歲,平均(41.45±2.15)歲;病程1~3年,平均(2.22±0.12)年。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5~60歲,平均(41.38±2.21)歲;病程1~3年,平均(2.55±0.31)年。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滿足精神障礙診斷標準;患者(未發病時同意)及患者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簽訂研究意向書;排除標準:患者家屬不配合;患者存在其他嚴重性疾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選擇常規支持模式,對患者開展日常管理與指導,指導患者按時服藥,輔助患者與同伴交流,改善自身臨床癥狀,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1.2.2觀察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同伴支持模式:①建立完整的社區電子健康檔案,打造社區-醫院一體化服務體系,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患者開展隨訪,記錄患者詳細的信息以及病癥情況,將信息記錄到患者的電子檔案中,以社區為單位,對患者開展動態隨訪,開展動態化社區康復管理;②根據患者病癥情況選擇幾名患者開展培訓,指導患者學習指導員知識,掌握知識后引導患者嘗試與其他患者建立同伴支持關系,在服務過程中需要保證精神科醫生定期給予社區醫生督導,以提升工作有效性;③注重服務形式與內容優化,制定完善的活動表,明確患者的工作內容與要求,按照服務手冊開展各項工作,支持小組活動,并開展生活技能訓練,也可以積極組織相關的娛樂活動,放松患者心情。家屬在該過程中也可以參與,以志愿者的身份協助開展各項工作,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復。由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專業精神科醫生以及社康護士提供專業的指導與監督。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病癥控制情況,由專業精神科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態與精神狀況評價,病情穩定度包括三類:①穩定: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自身自知力基本恢復正常,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礙,但可以與人開展正常交流;②基本穩定: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患者對疾病存在部分認知;③不穩定:患者病癥、發病病程雖有所緩解,但癥狀仍舊較為明顯,整體自知力不全。計算兩組病情控制率。
觀察兩組患者生活質量,以SF-36健康調查表開展測評,觀察指標從四個層次開展,包括生理狀態、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單項評分區間在0~100分之間,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2]。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滿意度,以醫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開展測評,該問卷實行34分制,34分滿分表示患者非常滿意,33分~31分區域間表示患者滿意,30分及以下區域間表示患者不滿意,計算滿意率。
觀察兩組患者康復情況,以康復狀態量表MRSS進行評分,該量表包含28個項目,以0~7級評分為基礎,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受損情況越嚴重。癥狀和不良反應評分運用QLICD-SC量表進行評分,運用該量表精神癥狀模塊與不良反應條目評分,總分35分,包含七個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癥狀(心理、生理、社會、共性等)與不良反應(頭疼、頭暈等)越明顯。
觀察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復發情況,計算兩組依從性、復發率。
1.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與χ2檢驗。
2.1兩組患者病情控制情況比較:觀察組病情控制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情控制率比較[n(%),n=35]
2.2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n=35)
2.3兩組患者干預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滿意度比較[n(%),n=35]
2.4兩組患者病情康復情況、癥狀及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MRSS分、癥狀及不良反應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比較
2.5兩組患者依從率與復發率比較:觀察組依從性、復發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依從率與復發率比較[n(%),n=35]
嚴重精神障礙屬于精神科嚴重疾病,患者患病后癥狀較為明顯,直接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3],需及時治療。臨床上治療該病癥主要選擇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通過改善患者心理情緒聯合藥物控制病癥,達到治療效果。在治療過程中,通過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傳統精神障礙患者管理過程中[4],多數由家庭自行管理,但該方式容易出現極端情況或意外,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近年來,嚴重精神障礙的發病率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因而探索一種合理的干預模式尤為重要,為患者營造優質的生活環境與康復環境,降低外界因素產生的干擾,以促使患者病癥得到及時控制,實現早日康復。同伴支持模式是一種新型模式,該模式可以促使患者強化自身情感意識[6],優化社會認同感,減少病恥感,通過建立同伴關系來獲得友情與快樂,引導患者樹立治療自信心,主動配合治療,以達到治療效果,降低疾病復發幾率[7]。該護理模式彌補了傳統社區監護不足問題[8],進一步提升管理動態化,掌握患者情況[9],引導患者最大程度融入社會[10],同時同伴護理還有助于強化患者的社會功能,促使患者在幫助他人同時提升自我成就感與價值感[11],為接受服務的患者提供社會支持,整合社區資源[12],以病友間的強化交流來促使患者獲得內心體驗,進一步鞏固康復效果,早日恢復健康。嚴重精神障礙近年來發病率不斷的提升,導致患者數量增長,尤其是現階段人們生活壓力增大、精神壓力提升、情感生活更為復雜,導致患者更容易發病,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對患者危害較大,患者一旦由某種因素誘導,將導致更容易發病,發病后會更加降低患者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影響日常生活質量。通過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當前的癥狀,尤其是同伴支持,通過病友間的相互支持、相互引導,提升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樹立治療自信心,逐漸消除自身的恐懼心理,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可以定期開展相關的社區活動,組織相關的病友開展交流活動,相互分項,保持愉悅的心情,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態,以強化現階段的治療效果,促使患者身心健康發展,同時獲得家屬的支持,強化現有的體系,轉變傳統的模式,以需求為基礎,為患者營造優質的生活環境,實現健康生活。
本研究結果表明,①利用同伴支持模式對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指導,加強社會支持,以此來促使患者樹立治療自信心,正確認知疾病,發揮出模式的引導作用,提升患者治療效果。②同伴支持模式可以促使患者對自身病癥產生正確的認知,強化治療自信心,提升治療依從性,達到治療目的。③同伴支持模式注重患者內心體驗,消除負面情緒,幫助患者最大程度促使患者融入社會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感,降低病癥對自身的影響。④同伴支持模式還可以引導患者強化自我認知,降低自身的社交障礙,做好心理干預,樹立良好的治療自信心,以促使患者及早恢復健康。⑤同伴支持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并降低治療不良反應,提升患者主動參與治療的積極性,逐漸降低自身負面情緒,提升治療效果。⑥同伴支持模式可以促使患者主動參與分享交流,正確認知其不良反應,降低其對身體產生的影響,按時服藥,主動參與治療,以強化整體的治療效果。⑦同伴支持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依從性,并降低復發率,為患者營造優質的環境,加強整體管理,促使患者及早康復。通過研究發現,該護理干預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促使患者可以正確認知精神疾病,降低該病癥產生的精神層次影響,尤其是患者心理負面情緒,了解患者自身的痛苦,降低該病癥產生的影響,與患者產生情感共鳴,以保證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社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中應用同伴支持模式效果較為明顯,利用同伴支持模式可促使患者間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獲得友情,加強病友間的交流、互動,相互鼓勵,使其樹立治療康復自信心,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