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瑜 黃子健
摘要:近年來,內卷一詞不僅是一種學術概念,在整個社會引發熱議,甚至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個學術概念從而變得大眾化。內卷化不再只是應用在農業方面、政治方面,它和焦慮情緒相關聯,甚至形成了一種焦慮文化,“內卷”焦慮的出現并不是偶然,造成“內卷”的原因也應該受到關注。本文在概述內卷起源的基礎上,分析了內卷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正確對待內卷化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內卷化 年輕群體 社會焦慮
一、“社會內卷”起源
“內卷”一詞最初由人類學家戈登威澤提出,他將“內卷化”概括為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形態以后,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無法轉變成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精細化。另一位人類學家格爾茨在長期觀察農業生產中發現農業經濟趨于停滯,他在《農業的內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中提到在印度尼西亞調查時發現,爪哇島具有資源緊缺、行政性障礙等問題,因此無法向外擴展農業,致使增加的勞動力不斷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產中,農業內部變得更精細、更復雜。格爾茨用“農業內卷化”來概括這一過程。[ 1 ]
在2000年,黃宗智的著作《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分析農村農業生產狀況時引用了“農業內卷化”的概念而受到我國學術界的關注。黃宗智先生提出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會導致過高的單位土地勞動投入和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減少,形成了一個頑固封閉的體系。
2020年底,內卷化一詞走入大眾視野,在生活中處處看到內卷的身影,互聯網中對內卷話題的討論主要圍繞著就業、升學、購房以及晉升的方面,并且多數都是以負面情緒為主調。在如今有限的社會資源的情況下,社會對于存量資源的爭奪加劇,人們不斷提升自己去爭奪資源,使原本資源獲取的條件也隨之提高,從而陷入一種“非理性競爭”的狀態。[ 2 ]例如;在招生名額一定的情況下,當一名學生去補課,其他學生為了招生名額也去補課,大家的學習成績雖然都得到了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情況是招生分數線也提高了,當大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卻沒有實質性的收益。就好像一群人在爬山,在半山腰上來回打轉,使出了全身力氣也沒有縮短與山頂之間的距離,但是誰也不愿意做第一個停下的人。
無論是專業的學術詞匯還是社會的流行熱詞,無論是“無法轉化為新的形態變得精細和復雜”還是“單位勞動邊際報酬遞減”還是如今社會熱點中“內部消耗”還是“非理性競爭”,“內卷化”的身上似乎都被貼上了消極意義的標簽和貶義的色彩。在社會環境的刺激之下,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各個領域內不斷上升的競爭壓力,如果不想被淘汰,就要加倍努力,但是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無效努力時刻挑撥著人們焦慮的神經。
二、社會“內卷化”的成因
1.環境壓力導致“內卷化”
我國是一個人口密集程度相當高而存量資源有限的國家,因此環境壓力也促成了“社會內卷”的形成,如今不少企業采用這種違反勞動法規定的工作制度,企業內部缺乏一個準確的工作質量評估標準,注重量變卻忽略質變,因此員工以工作時長作為評價高績效的一個因素,不合理的工作機制導致越來越高的勞動投入換來越來越低的邊際回報,迫使員工被迫參與內卷的競爭中。然而迫使員工加班的不是他人,而是難以突破的封閉的系統本身。以程序員為例,“996”和“007”這樣的工作模式近年來成為大部分互聯網的工作模式,即使有很多人都不滿這種不人性的工作理念,但卻又不得不為生計而默默忍受。快速發展的科技造就了互聯網行業,程序員數量猶如井噴,然而由于程序員的工作性質影響,程序員的更迭速度也是非常快,面對數量龐大的后備軍,加班是最簡單獲取高績效的一個方法,更高的勞動投入對應的不再是高的回報,而僅僅是不在內部競爭中被淘汰,導致環境壓力和資源有限壓榨著程序員的精力,卻無法突破“內卷”的困境。
環境壓力同樣影響著教育方面,面對急速上升的競爭者以及隨之遞減的升學機會,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會逼迫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應付層出不窮的考試,學習五花八門的技能,不再是為了培養興趣而是為了升學。學校采取量化管理來凸顯自身的教學質量,分數則成了量化指標,環境壓力學生被迫花越來越多的精力和時間去達到標準,越來越緊密的勞動投入促使教育體系更加內卷化。
2.陷入消費主義困境
在《消費社會》一書中,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指出,人們購買物品不只是“當作工具來使用”,同時也是“當作舒適和優越等要素來耍弄”。[ 3 ]
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快速發展,雨后春筍一般涌現的社交平臺上被精心挑選的“生活日常”,在這些所謂的生活日常里你會看到各種無比精致的年輕人,住著漂亮的精裝房,開著自己的代步車,似乎不需要工作,每天的任務就是去各種裝潢華麗的店里拍照,照片里看似無意的名牌包包,刺激人們的同時也成了年輕人社會焦慮的來源,當迷失在這種假象中時往往也會迷失自我。久而久之就會覺得這樣的消費水平是很普遍的,消費主義,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入侵了人們的意識,于是也開始追求這樣的精致生活,開始認同這種消費觀,購買超出經濟能力的東西,甚至在各類廣告的轟炸下,不消費也會產生焦慮情緒。
人具有社會屬性,社交分享需求也是合理的,在社交網絡平臺曬出自己的優越的生活、成功的事業,都是有目的性的比較,為了掩蓋自己的焦慮,希望別人對自己營造的生活產生認同,更甚者是羨慕。然而自己也會成為社交圈里焦慮的來源,制造著并傳播著焦慮,大家滿足著自己的虛榮心,努力追趕著更高一級的精致生活,導致生活水平被拉高,似乎大家又回到了同樣的高度,卻承受更大的生活成本帶來的壓力,于是在消費主義的怪圈里相互內耗,成為了社會內卷的催化劑。
“內卷”就像是一面鏡子,人們從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同時也看到了那些和自己具有相同經歷、命運的其他人,大家都對“內卷”的現狀感到疲倦和無奈,但是當“內卷”形成了社會風氣時,人們就感覺到像是有一雙無形的手推著自己向前走,被動選擇了“內卷”的生活方式。[ 4 ]
3.自媒體時代的加持
社交平臺的快速發展,各種自媒體大v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但是比起信息的質量,這些自媒體更加在意的是流量,點擊率上升了,流量就增加了。不難發現那些點擊率很高的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販賣焦慮”,可能是職場焦慮、生育焦慮,也可能是就業焦慮,因為這類新聞最吸引眼球,在這類的推文下,鋪天蓋地的焦慮、壓力奔向你,因此在被放大的焦慮下,人們變得越來越浮躁,急于看到成果,導致變得跟風盲從。比如最近新聞里,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雞娃”的家長,或者是文章標題是“孩子再不學XX,就會輸在起跑線上了”于是,家長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給孩子打雞血,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培訓班等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奮斗;“你再不買房子,你就永遠買不起了”;于是,人們掏空錢包買房子,反倒讓房價漲得更猛了。這些媒體從業者丟失了新聞的社會責任,以增加瀏覽量為榮,生產著低質量的快餐式新聞。
自媒體憑借自身的優勢,快速地制造并傳播焦慮,挑動和誤導著公眾的情緒,讓人們產生一種錯覺,如果不參與這場“內卷”戰爭,就會被社會拋棄,處在這樣的焦慮下,大家受這類焦慮的蠶食后被動選擇內卷,避免自己下沉成為“平庸”的人生。
三、正確對待“內卷化”建議
1.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內卷”
其實無論身處于哪個時代的個體,都會有自己的焦慮,不管焦慮從何而來,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正視焦慮,然后正確應對。“內卷”的流行源于大環境下的社會焦慮和競爭壓力,人們陷入了一個消耗精力的死循環中,拼命向前趕,結果卻只領先那么一丁點,沒有什么突出的優勢,成功也變得越來越難,付出的代價則不斷攀升。但不少人沒有意識到,通過這場競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個人的眼界和知識面也得到拓展。在這樣一場競爭中,其實沒有真正的失敗者,每個人都獲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適當的“內卷”壓力下會激發自身的上進心,有助于自我的提高,不再受困于眼前的發展局限。
2.在“內卷”競爭中保持清醒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清醒的對待“內卷”,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跳脫出盲目的同質化和一體化競爭,直面問題,以長遠的視角看待問題,專注于自己競爭力的提高,不要付出一點努力就希望立馬有回報,期待值越高越難以滿足,調節自身焦慮情緒,保持平和心態,學習新的經驗和知識,讓自己的努力變得有意義,腳踏實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自我提高,建立自己的認知,按自己的規劃過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他人價值觀綁架、順從他人定義的方式度過一生,才能突破“內卷”困境。
3.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厘清焦慮的源頭,加強社會對焦慮群體的關注,從輿論引導入手,營造一個積極且包容的社會環境氛圍和一個具有多樣化評判標準的社會文化。[ 5 ]宣揚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從而將年輕群體的內卷化焦慮引導至主流意識形態之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方慧.探析內卷視域之下年輕群體的焦慮傳播[J].視聽,2021(07):196-197.
[2] 歐陽天明.“內卷”的詞義演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1):151.
[3] 項飆.內卷是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J].風流一代,2020(36):27.
[4] 李博文,楊舒航,肖錚.販賣焦慮類網絡熱詞的傳播分析[J].青年記者,2020(24):28-30.
[5] 王俊秀.“冷詞熱傳”反映的社會心態及內在邏輯[J].人民論壇,2021(15):96-99.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