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蘇州工業園區城市道路里程為945.4 公里,共有1068 個路口,數量居蘇州市區第一;駕駛人注冊數達到40 萬人,機動車注冊數量達到35.2 萬輛,私人汽車擁有率達338 輛/千人,高于蘇州大市水平,為蘇州市私人小汽車擁有率最高的區;日均出行總數超過300 萬次,單次出行距離與上海市相當。
以上這些數據,大概能夠看出這座城市承載著多大的交通壓力。然而,或許你很難想象,在這里,連續多個路口不用等紅燈、特種車輛優先放行、1小時疏散6萬人……并不是神話。業界人士稱,目前園區的智能交通建設已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隨著居住人口和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提升,園區的交通壓力不斷增加,并且園區內路網密集、道路里程長、路口多、警情多。然而,園區交警警力配置較少,管理任務繁重,壓力甚大,如何為老百姓出行提供更優質服務?近年來,園區通過大力推進智能交通建設和公安交警警務信息化建設,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環境不斷改善。
蘇州工業園區交警大隊智能交通與智能網聯項目負責人束云峰告訴記者,自2010年起,園區公安分局交通警察大隊開始承擔起園區智能交通建設任務,實現從傳統的“超速、越線、違停”罰款等路面管理業務到“出行即服務”精準服務的轉變,通過一期建設、二期建設、全域智能化三個重要階段的不斷建設,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記者了解到,目前園區已完成679個路口的智能化改造,建設了信號控制、視頻監控等智能化系統,到2022年底完成60%的覆蓋率,實現了管控方式“桌面即路面”的轉變。
“其實從你打開手機導航那一刻開始,我們就開始干預了,通過智能交通信息化支持,我們從時間、空間對交通資源進行再分配,也就是說你選擇哪條路是有科學技術干預的。”
束云峰進一步解釋稱,除了出發前的干預,上路后還會有交通誘導,“園區目前共建設了62塊誘導屏,我們利用誘導發布平臺接入誘導屏、可變車道、匝道燈等外場設備,并實時對這些設備進行信息的發布及管理。誘導信息會引導駕駛人合理自主地規避交通擁堵,做出優先的道路出行規劃。”
不得不說,近年來園區在智能交通建設層面的部署,不僅節省了老百姓的出行時間,同時也提升了園區的交通出行效率。
想必很多人開車的時候都會遇到一種現象:一個路口綠燈通過后,連續多個路口都能綠燈通過。實際上,這是智能化設置在背后起作用。連續通過多個綠燈路口的情況業界有一個專業術語叫作“綠波帶”,就是指在某一特定交通路線上,通過控制綠燈亮起的時間,確保當車輛以某一車速勻速行駛時,在每個路口都能正好遇到“綠燈”的現象。
那么怎樣才能享受“一路綠燈”的“特權”呢?束云峰說:“在設置了綠波的城市道路中,駕駛員只需控制車速在綠波推薦時速區間內,即可安全高效地連續通過各個路口。”
園區目前已設置79條“綠波帶”路段,一方面減少了城市道路中主要交通流向的延誤時間,提高路網整體通行效率。另一方面優化駕駛人通行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駕駛的安全性。
不得不說,智能化設置為我們打造了暢通的交通環境。事實上,園區交警大隊在智能化應用方面還做了不少創新實踐,“自適應可變車道”和“需求式放行”就頗具特色。
自適應可變車道相較于傳統的由交通管理者根據歷史交通情況制定可變車道切換時間表的方式更有優勢,它可以根據實時的流量進行自動的切換,精準地匹配交通流量。
束云峰說:“星港街——星洲街北進口實施自適應可變車道以來,左轉車輛排隊情況大大減少,最大延誤下降22.2%,最大停車次數同比下降16.8%,路口通行效率顯著提高。”
“需求式放行則是針對園區早晚高峰潮汐現象特質,在現代大道津梁街、南施街、萬盛街、星湖街、華池街、觀楓街共6個路口建設放行系統,在夜間的測試時間段,大大減少了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等待紅燈的時間。”
2021年國慶節當天,蘇州中心區域消費娛樂與音樂噴泉觀光流量疊加,人流量達到29萬人次,車流量達到10萬輛次。但相比以往同等大型活動情況下,蘇州中心管控區域擁堵率明顯下降,觀眾散場由50分鐘縮短至40分鐘;機動車散場由65分鐘縮短至50分鐘。而且,現場未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行人、非機動車的交通安全得到保障。

這是什么原因呢?
束云峰告訴記者,這得益于短時流量預測模型和交通仿真手段:園區交警基于模型預測未來5分鐘的路口流量結果,不同閾值范圍內觸發執行對應的預案,負一秒響應發布交通誘導和實施路口管控,不斷調度、調整警力部署,效果顯著。
事實上,像這樣的先進技術并非個例,“精準執法”同樣為新型交通模式賦能。2021年,園區交警大隊依托園區智能交通系統,全面實施“警格+鐵騎+社區”新型交警勤務模式,“傳統執法是根據民警的經驗來對各個卡口安排警力,查處各類違法。園區基于數據分析,通過歷史的違法數據,找到違法黑點和時間段,合理安排執法點位及警力人數進行精準執法。”在束云峰看來,精準執法有力保障了市民群眾的交通出行安全,凈化了園區道路環境。
2019年,園區交警主持建設園區智能網聯示范區,并建成全省首條智能網聯汽車公共測試道路。2021年又在城市主干道通過車路協同的形式將車端和路端聯系起來,并對闖紅燈預警、車速引導、綠燈倒計時等控制類場景;前方學校、施工、易發事故路段提醒,停車場信息推送等事件類場景;文明禮讓、禁鳴區公告、交通違法宣傳等宣傳類場景進行研究測試,實現“出行即服務”的新型交通模式。“目前已完成6臺具備網聯功能信號機的更換,未來將為城市干道出行即服務場景提供測試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世界智能交通大會的主會場將設立在園區,束云峰表示,他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