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對任何一個寫作者來說,對家鄉的謳歌一定是他一生中最傾情的書寫,因為這里是他的生命起點,也可能還是生命的歸宿。蘇州自古不乏文人墨客的書寫,但以往多數描述的是它的小橋流水的風物,今天的蘇州為國家所作的貢獻超過了全國近一半的省市自治區的總量,它早已是大鵬展翅,所以作為一名蘇州籍作家,我更多地想謳歌故鄉蘇州今天的時代風貌。”
當代中國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何建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日前,他的新書《萬鳥歸巢》正式出版,此書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蘇州工業園區萬名海歸學子報國創業、反哺故土的創業故事,引人入勝。
經濟前沿代表,
吸納數以萬計的世界一流人才
《萬鳥歸巢》是何建明歷時兩年創作的原創報告文學作品,作品以抒情的筆調、優美的文字,講述了一批來自園區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納米科技、智能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及文化藝術領域的優秀“海歸”人才的傳奇故事,這些海歸赤子揣懷愛國之情、報國之心、強國之志,歸國創業,深耕科研,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為推動中國科技進步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付出全部心血的心路歷程。
在何建明眼中,園區作為海歸人員最多、高精尖產業最集中的“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是當前中國經濟和產業前沿水平的代表。尤其在本世紀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園區以創新引領轉型升級,躋身科技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是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區域典范。
事實上,作為與新加坡合作開發的創新試驗區,園區為數以萬計的人才提供了創業沃土。外界稱之為“手掌大的地方”卻創造了“千座金山萬座銀山”。
何建明說:“園區發展的關鍵內核動力,在于吸納了一大批世界一流人才,尤其是這群數以萬計的‘海歸’人才——他們之中,有在世界一流領域學習和工作的科學家和學者,也有已經具有企業和產業經營經驗的實業家等等。”
“海歸赤子,姑蘇筑夢,科技報國,再造天堂。”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海歸青年人才在園區這塊新蘇州的熱土上實現報國理想和人生價值,深層次彰顯了園區對引進高層次人才的關心重視及其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
海歸人才聚合發力,
打造美麗和富強的“新蘇州”
談及《萬鳥歸巢》的創作動機時,何建明頗為激動,他說:“多次回故鄉深入園區采訪過程中,我被海歸學子的創業激情和回報家鄉的赤子之心所感染和吸引,在今天美麗和富強的‘新蘇州’背后,離不開那些回到祖國耕耘奮斗的海歸們。我從這些具有國際視野、擁有一流創新能力的海歸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看到了我們國家與民族所擁有的巨大且不可戰勝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書中人物的成功經驗和事跡固然令人振奮,但他們身上流露出的那種濃濃的愛國情、故鄉情,包括親情人倫,同樣是很可貴的,他們在歸國創業過程中經歷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很值得挖掘和書寫。”
高精尖“海歸”人才歸國創業,是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在中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一環。
《萬鳥歸巢》書中寫到土生土長的蘇州人——華興源創創始人陳文源便是數以萬計海歸赤子的縮影。上世紀90年代初,陳文源赴日本學習,1999年回到故鄉,用10年時間追趕并掌握先進核心技術。今年是華興源創成立的第十八個年頭,在與園區相伴成長的日子里,他見證了新經濟、新產業的日新月異,一系列頭部企業、領軍企業逐漸崛起,在不同領域各領風騷,既推動產業及區域蓬勃發展,也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在園區打造獨具魅力的產城一體路徑、塑造城市品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得益于園區成型的產業化布局和詳盡的細分領域分工,使得我們在茁壯成長的同時兼具了極強的抗風險能力。”陳文源如是說。
海歸人才多彩故事,
彰顯園區“金巢”魅力
“《萬鳥歸巢》通過園區這扇窗口,從這群海歸佼佼者們歸國創業、致力于祖國科技創新的故事切入,展現了這些海歸們為了‘制造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所做的杰出貢獻。”何建明表示,書中的海歸們以自己的行動和精彩人生,在美麗的金雞湖畔,發出海歸赤子們的共同心聲:“祖國,我回來了!”其聲其情,動人心弦。
金雞湖的自然美麗與海歸青年的創造激情,一起營造了新蘇州的今天。園區何以能夠吸引廣大留學青年們歸巢棲居?在鳳凰出版集團總編輯徐海看來,歸根結底在于蘇州當地為人才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姑蘇大地上的蘇州工業園區,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誕生,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從一開始,就在高起點上向著‘中國前列、世界一流’的目標進發。經過近30年的發展,蘇州工業園區不斷創新,引領轉型升級,已成為當今中國經濟和產業前沿水平的代表,成了一個匯聚人才的‘樂巢’。”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丁曉原這樣評價:“書中出現的那一只只歸鳥,來自生物醫藥、納米科技、人工智能、文化藝術等等眾多領域,書寫眾多陌生專業領域的采訪對象并沒有難倒何建明,他關注主人公的精彩故事本身,更關注‘海歸鳥’內心的赤子情懷和鉆研勤奮,敏銳捕捉‘鳥兒們’的瞬間浪漫、真實人格,鮮活地展示了20多位海歸人才的多彩故事,從另一方面彰顯了園區這座‘金巢’的魅力所在。”
著名評論家、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暉則認為《萬鳥歸巢》以五章內容對園區的“海歸”人才予以“特寫鏡頭”式的分類書寫,再現這些“飛鳥”何以“歸巢”的因緣際會。也同時形象總結園區得以使“飛鳥歸巢”的諸多堪稱“軟實力”的經驗,譬如充滿信任感的管理品德、市場經濟的國際化、產業鏈的便捷高效等。他說:“何建明將詩意投射于具有剛性氣質的園區,該書通過詩意的報告文學賦予海外中國精英‘萬鳥歸巢、萬川歸海’之于當下蘇州、長三角,甚至是之于當下中國發展與復興的深刻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