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6月2日,“夜江南·藝相伴”戶外藝術展演在金雞湖畔開啟;6月7日,“集成——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版畫展”在金雞湖美術館開幕;6月9日,蘇州芭蕾舞團大型原創芭蕾舞劇《壯麗的云》首次媒體“亮相”;6月11日,蘇州交響樂團舉行“熱搖一夏”音樂會正式與觀眾見面,標志著蘇交線下演出正式恢復……
真好,熟悉的感覺都回來了。
進入6月,文藝愛好者們終于不用再隔著屏幕聽曲、看展,蘇州工業園區各個文化單位,都積極投身到屬于2022年夏天的“文藝復興”中,旨在為市民端出文化“盛宴”。
舒緩情緒,他們迅速集結行動
園區是一座富有開拓、創新、進取精神的城市,疫情防控期間,文化工作者奮力拼搏,共克時艱,不斷開辟新舞臺,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云演出”“云展覽”“云美育”“云賞博”“云健身”等系列活動,讓市民足不出戶,就能“浸”享大戲、強身健體,在特殊時期也能擁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4月,蘇州芭蕾舞團在“蘇州芭蕾舞團官方B站”推出了《我的名字叫丁香》《精品薈萃-春之祭》《西施》3場經典又精彩的“云”展演活動,讓市民在家就能一飽眼福。此外,蘇芭還在“蘇州芭蕾舞團官方抖音”推出“直播排練廳”活動,于每周二、周五與觀眾見面,內容包括基訓課、劇目排練等。
蘇州交響樂團則與咪咕合作,依靠先進的科技手段,打造豐富立體的沉浸式古典樂線上平臺,實現古典樂音樂會“線上享”。市民們通過咪咕視頻App,欣賞到了蘇交精心準備的8場貝多芬作品系列音樂會。此外,蘇交還原創了交響詩作品《不能忽視種子的存在》,致敬每一位在疫情中堅守的普通人。
困難時期,音樂有力量。除了蘇交出品的《不能忽視種子的存在》外,園區的文藝愛好者們還制作了原創歌曲《園區行姑蘇情》,以歌抗疫,為蘇州加油。“不眠的眼,守護你我夢醒;徹夜的燈,點亮平凡無名。”歌詞就是抗疫期間,蘇州人的真實寫照——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用速度與溫度,建立起疫情防控的“銅墻鐵壁”。
“這首歌的創作初衷,就是希望通過普通人的視角,表達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間所看到的、經歷的,由此傳遞出溫暖和正能量。”歌曲主創者之一,旅歐女高音歌唱家陳妍彤表示,疫情防控期間,自己深刻感受到國家、城市、人民為抗疫所做的大量努力。作為見證者、親歷者,同時又是藝術工作者,就與幾個朋友共同醞釀,希望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為抗疫做些什么。“在經歷了長時間疫情后,每一個人都有話想說,而這首歌就像是一個‘出口’,為大家提供了發聲的機會。”
除此之外,園區宣傳和統戰部(文體旅游局)統籌指導區內各文化文藝、全民健身單位,一起策劃了“人間四月天、春暖藝同行”文化體育內容在線供給。
依托豐富的公共文化資源,園區公共文化中心打造了云上文化服務專欄。市民登錄園區“文化云”小程序,即可線上欣賞《自·長物志——當代藝術展》《心帆飛揚——楊明義的江河湖海藝術回顧展》《星辰大海我們來了》航天主題展、《書香盈畫——中國歷代經典》等多個高品質展覽。在線上閱讀方面,園區電子圖書數據庫涵蓋10萬種電子書和3萬集有聲圖書,電子期刊數據庫包含近4000種期刊雜志、1.5萬本圖書和300種報紙。
園區人還可通過線上平臺觀看金雞湖朗誦大賽匯演,聆聽廣播連續劇《丁香》,以及觀看長三角文化名家大講堂、吟詠江南、筆尖下的國學等文化講座;登錄“一城百館博物蘇州”小程序,市民可一秒開啟“云逛博物館”模式,跟隨考古大咖,感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除了各類“云上”文化活動,園區還貼心上線豐富的“云健身”活動。發布“居家健身小課堂”系列視頻,積極倡導市民居家科學健身;“蘇奧培訓云課堂”聚焦心肺耐力、平衡、力量、柔韌等,推出運動小視頻,守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2022年的春天,我們切身感受到了城市可閱讀、云端可漫步,園區可休憩、文化有溫度。
用芭蕾,向科學家前輩們致敬
“時隔近半年,我們重登舞臺,感覺特別高興,蘇州芭蕾舞團為大家準備了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演出,有平時排練的舞蹈片段,也有舞蹈《煙雨江南》的演繹。”6月2日,“夜江南·藝相伴”演出前,蘇州芭蕾舞團團長王全興接受采訪時表示,疫情防控期間,舞團的演員們沒有懈怠,即便無法在線下開啟演出,也不停地在線上為大家準備經典劇目和原創劇目的展演。
“向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獻禮,目前蘇芭正在加緊排練原創大型芭蕾舞劇《壯麗的云》,并計劃于9月23日至25日在蘇州首演。”記者了解到,《壯麗的云》由蘇州新時代文體會展集團出品、蘇州芭蕾舞團制作,選取了芭蕾舞劇中罕見的科學家為創作原型,通過對蘇州籍“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程開甲,著名物理學家何澤慧等人的藝術性塑造,講述了劇中人物王皓云、陳立人、方荷玉等一批新中國老一輩科學家在“我愿以身許國”的莊嚴承諾下,遠離至親、隱姓埋名,不斷突破身體、精神和技術極限,圓滿完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偉大事跡。
作為《壯麗的云》文學顧問,新時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龍介紹,自2021年底該劇立項后已多次進行劇本論證、主創座談及采風調研,在此基礎上對劇本進行了反復修改斟酌。在他看來,好的故事本身就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原型人物的真實性、科學家的嚴謹性,以及科學領域的專業性,都對劇本創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力求講簡潔的故事、塑造典型的人物,最終通過演員的演繹產生情感的共鳴。”
受疫情影響,《壯麗的云》主創駐團排練較原計劃延遲了一個多月,但在蘇時進、劉福洋兩位導演的“馬力全開”下,目前排練已有序進行中。“這部作品既有宏偉壯大的精神世界,又有細膩溫柔的情感線索。思想性、藝術性的作品歸根到底要動人、感人,才能真正地走進觀眾的心里。”正因如此,蘇時進導演在排練中近乎苛刻的要求,對演員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磨礪。人物的情緒表達,肢體動作的流暢,乃至于面部的一個細微表情,絲毫的差池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
“演員們在不同的導演身上都應該去找到打開自己無限潛能的鑰匙,在過去多年的系統訓練及不同風格舞劇的實踐中,蘇芭的演員培養了較強的感知力與適應力,這為我們的創排提供了很好的先天條件,也希望通過《壯麗的云》,能夠為他們的藝術生涯再增添靚麗的一筆。”蘇時進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壯麗的云》還成功入選并位列2022年度江蘇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資助項目榜首。王全興表示,專家評審對該劇寄予厚望,讓蘇芭在倍感榮幸的同時,更加充滿了動力與信心。“我們希望通過芭蕾的形式,向科技前輩和英雄們致敬,借藝術弘揚和傳承他們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該劇首演后,我們還將進行國內巡演,同時大范圍、高頻次走進學校,走進基層,踐行作為新時代文藝院團的使命與擔當。”王全興說。
交響樂中,感受夏之熱烈
6月11日晚,闊別近4個月后,金雞湖音樂廳再次響起了悠揚的樂聲——蘇州交響樂團特別策劃的“熱搖一夏”音樂會終于與觀眾見面了。
作為復工的首場演出,蘇交選擇了皮亞佐拉的經典作品,同時在下半場還安排了披頭士樂隊、海灘男孩樂隊、芝加哥樂隊等搖滾樂隊的代表作品。“受疫情影響,蘇交上一場演出還是在冬天。此次再次與觀眾相約線下,我們就選擇了一些熱烈、充滿元氣的作品,與觀眾一起迎接充滿活力的夏天。”蘇州交響樂團副團長周穎介紹,此次音樂會,融入了探戈、桑巴、搖滾等元素,同時結合了銅管、木管等形式,希望可以通過全新的編排來喚起大家對藝術、對生活的熱愛。
幾個月沒有線下演出,樂手們的狀態保持得如何呢?周穎告訴記者,蘇交樂手們的自律性普遍很高,“最初的時候他們是自己在家練習,后來可以進到樂團、進到音樂廳來了,很多樂手就自己過來練習,而且是基本上每天都會來。”
疫情防控期間,蘇交累計有近700人次參與了抗疫志愿服務。在此過程中,蘇交還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整理發布了部分演出視頻精選,并創作了一批結合古典樂、詩歌等藝術元素的視頻,保持與廣大樂迷的“線上”聯系。“當前,我們樂團正在積極策劃新的演出項目。”周穎介紹,6月,蘇交策劃了一系列風格迥異的室內樂演出,包括6月19日“佛羅倫薩的回憶”音樂會;7月,“泱泱國風”音樂會將再度來襲,由蘇交發起的華夏音樂節將給觀眾帶來一系列經典的中國風格作品。
展廳里,與藝術家跨越空間“對話”
中國的版畫藝術有著輝煌的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社會的進步以及藝術樣式的多樣化,中國版畫創作發展更加多元開放,在當代語境中邊界被不斷拓展。
6月7日到7月7日,蘇州工業園區公共文化中心·金雞湖美術館展出了由吳洪亮策展的“集成——中國當代藝術名家版畫展”。展覽會聚了徐冰、隋建國、張曉剛、蘇新平、王華祥、孟祿丁、洪浩、陳琦、馮夢波、邱志杰等10位藝術家的50件版畫作品,為大眾提供近距離欣賞和感受版畫的平臺。
為什么會取名“集成”呢?
“集成”一詞有合眾聚力得以功成之意,同時顯示某種持續性的活力以及力量匯集后的廣度和難度。展覽以“集成”為名,首先代表了藝術家們作品的集成,10位藝術家的作品均以版畫形式呈現,但因各自的創作背景不同,又自然關聯到了油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不同的藝術媒介,創作也因此延伸出更多層面的意涵。
同時,從版種來看,本次展覽的作品涵蓋了銅版、石版、絲網、數碼打印、水印木刻等目前幾乎所有的主流版畫形式。在表現手法上,從線刻、腐蝕、套色、美柔丁等傳統技法,到照相制版、微電壓印刷、機械手段、數字技術等現代技法都有被應用。不同技法的使用既與藝術家作品表達的需求相適應,更涉及他們的創作理念和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當代藝術與數字化的時代,一種集體性的重回物質化的行動本身,就非常有意味。
本次展覽在空間、展陳、公教等方面做了精心規劃,旨在更好地傳達項目的理念和內涵。視覺效果上,展覽以桃紅和灰色為主色調。蘇州桃花塢年畫色彩內斂、層次豐富,與北方鮮艷熱烈的色彩風格具有明顯差異。降調的桃紅色,是對桃花塢的某種隱喻,而冷灰色則是最具現代性、科技感的色調,讓人聯想到無垠時空中的無限可能。
有意思的是,集成電路是展覽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在空間設計上,整個展場就像一個巨大的芯片。作品摒棄以往懸掛呈現方式而改用屏風呈現,呼應了蘇州源遠流長的文脈傳統,屏風的曲折回環又像是錯綜復雜的電路,凸顯了版畫藝術聯結傳統與現代的雙重特質。
本次展覽既希望為大眾提供一個近距離接觸版畫、感受版畫的平臺,也希望通過不同領域藝術家的版畫創作實踐,討論版畫背后的“逆思維”“層思維”“復數性”等思維方式,進而引發人們關于版畫本質的思考,探討版畫基因對于當代藝術的特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