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樂妤

攝影 陳雨禾
自從城市出現的那一天,就處于不斷的更新過程中。作為國內新城建設的典范,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28年來,不斷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持續走在城市建設與更新的前沿。
當下的園區,大規模的建設階段已經過去,對存量建筑及功能空間進行有機更新是城市建設的要務之一。城市更新和韌性城市,這兩個詞,總會相伴出現。作為存量土地二次開發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好更新改造的契機,為城市注入“韌性”,成為一項重要議題。
2006年以前,從古城區去往園區,東環路地區是必經之路,這里建筑物低矮破舊、城市界面雜亂無章,讓人很難跟大都市聯系在一起。2006年,東環路地區綜合改造工程正式啟動,作為園區在城市更新領域的首度試水,園區高度重視這次改造,為了實施這一城市更新項目特別成立了蘇州工業園區城市重建公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市重建公司”)。
經過“更新”的東環路沿線,一改往日的“形象洼地”,城市面貌、功能業態、交通路網、社會環境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華麗變身后的東環路地區,成為園區對接古城、輻射古城的重要紐帶,現代化蘇州的核心商業區、園區轉型發展的新亮點。
東環路地區綜合改造工程不僅深入創建研究本地舊城改造模式,還在此基礎上充分借鑒新加坡等城市領先的舊改經驗,首創“九個統一”的片區開發模式,以政府代建與PPP合作模式,加速完善城市發展配套服務。
在此之后,園區的城市更新畫卷徐徐展開,從最初的東環路8平方公里的綜合改造區域,擴展到園區278平方公里全域。作為園區城市改造重建的主導力量,城市重建公司就像畫卷中的執筆人,它在不斷自我革新中,全面優化城市生活體驗。
唯亭老鎮改造、車坊老鎮改造、城鐵綜合商務區開發等一系列更新項目紛至沓來。面貌差、公共空間匱乏、道路及綠化破舊、建筑質量低、基礎設施不到位等弊端,一直是老鎮改造的“硬傷”,為了讓老鎮更徹底地“改頭換面”,城市重建公司除了對老鎮進行基礎的道路改造、給水改造、燃氣改造、立面改造以外,還將雨污水分流和農貿市場劃入整治內容的范疇。
唯亭老鎮、車坊老鎮、斜塘老街南地塊……那些記憶中的老鎮,在城市重建公司的“更新”動作后重放光彩,還給園區人一個自然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實現了老鎮到新城的蛻變。
以東環路綜合改造、老鎮改造為代表的城市更新業務,在盤活片區動能、煥發城市新顏方面不斷塑造園區的城市韌性,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園區開發建設28年來,居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里從阡陌水鄉到現代化新城的蝶變躍升,滄桑巨變中,對城市的空間韌性提出了要求。在園區早期的規劃建設中,極具遠見地給未來發展留足了一定的彈性空間,以保證城市在未來更新過程中具備一定超過自身需求的能力,這一點體現在用地留白上。
時任蘇州工業園區總規劃師的時匡,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園區開發建設之初,環金雞湖的黃金地帶就被空了下來,沒有分配給當時最具經濟效益的制造業,而是留給了商貿和現代服務業。這在當時,很多人怎么也想不通。而如今,這片留白的環金雞湖地帶成了整個蘇州城市CBD之一,也成為了園區產業結構轉型的一大主戰場?!?/p>

攝影 葛雷
作為服務業發展預留空間,金雞湖周邊區域拒絕了無數個投資誘惑。而現在,留白效應開始凸顯。當初的“留白”,使如今的金雞湖商務區成為蘇州最有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隨著蘇州中心、圓融時代廣場、李公堤商業街、星海生活廣場、月光碼頭等一批服務業載體快速崛起,城市形態日趨完善,現代化韻味十足。
作為圓融時代廣場獨有也是最為顯著的構筑物之一,圓融天幕是整個圓融時代廣場的標志,也是園區現代商業記憶之一。去年9月,由新建元圓融發展全力打造的圓融時代廣場天幕街修復提升工作正式完成,并對外開放。
作為重新“點亮”金雞湖東商圈的重要項目,修復后的天幕注重融入參與感、體驗感、娛樂感,特別是片源制作將舞臺燈光、3D技術、幕顯示系統、聲光電系統、三維動畫等應用其中,給參與者帶來沉浸式震撼體驗。
隨著圓融天幕成功實現華麗轉身,新建元控股集團依托旗下圓融時代廣場、李公堤、月光碼頭等服務業載體的提檔升級,進一步為園區尤其是金雞湖東構建最具引領性、最具活躍度的消費場景。
一座城市的韌性,不僅在于改造的魄力,還在于地塊的靈活性。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園區從過去整個片區的開發,到現在結合產業用地的騰退盤活,“韌性”一詞始終貫穿于城市更新間。
2021年7月,園區啟動產業用地更新三年攻堅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20000畝以上產業用地更新。攻堅行動啟動近一年來,在園區經發委的統籌協調下,各功能區積極落實主體責任,相關部門做好支撐保障,園區產業用地更新已經初見成效。
以新虹產業園為例,它是金雞湖邊稀缺的工業用地,在周邊大多是高端住宅的情況下,園區極具魄力地將地塊收回后,又全力支持打造產業園。得益于地塊的區位優勢和精準定位,新虹產業園作為園區首個“工改工”項目,新建與舊改相得益彰,自啟動招商以來就備受市場關注。

新虹產業園原為臺資企業虹光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的土地和廠房資產,總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土地利用率40%,容積率僅為0.48。以虹光精密為代表的一批最早進駐蘇虹路沿線園區北部工業帶的外資企業,為園區早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10月,企業自身戰略轉型,城市重建公司對其完成收購,并針對園區當前產業發展戰略布局,確定了“舊廠房改造與閑置地塊新建”的改造方案。
歷時1年,新虹產業園改造完成,改造后的項目體量達9.2萬平方米,為原建筑面積的300%,土地利用率提升200%,其中新建部分容積率為2.0,項目綜合容積率提升至1.5?!案脑?新建”讓土地使用率翻番,這對“寸土寸金”的園區來說尤其重要。依托綜合整治舊工業區、處置閑置土地等措施,園區已盤活土地20多平方公里,為實體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配套提供了寶貴空間。
今年是園區“產業用地更新攻堅年”,以園區經發委為代表的各部門從嚴把關,縱深推進,促進土地高效集約利用、產業用地提質增效,用更多的項目、更快的速度,繪就園區產業用地更新美好藍圖,助力園區“雙一流、新中心”建設。

城市重建·新虹產業園
隨著城市更新的新浪潮來臨,以及2018年“公園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城市更新路徑正在被重塑。園區也進入到了城市微更新階段,更加追求細節、精致、品質生活。
作為園區城市管理對接上海、進行城市“微更新”的一項重要舉措,城市“口袋公園”不斷被提及。“口袋公園”主要是利用未建設的城市綠地、閑置用地和城市微空間,打造的規模不大、貼近百姓生活,并具有一定彈性功能的公共空間。在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時,口袋公園還可用于臨時搭建救災帳篷、分發救災物資等。
位于現代大道和星港街交叉口的森鹿公園,是由園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建設的軌交出入口便民城市“口袋公園”。公園總面積約8835平方米,總投資661萬元,結合軌交三號線煙雨橋站出入口建設,打造了四季有景、老少咸宜的城市休閑綠地,這種小而美的更新改造,塑造的是回歸人本的活力空間,深受周邊社區居民喜愛。
在森鹿公園的建設過程中,綜合行政執法局以便民利民為目標,主動對接、解決居民存在的困難,聽取周邊居民合理需求,打造了以“森林”為概念、“靈鹿”為IP,集B+R車棚、健身娛樂設施等功能為一體的“口袋公園”。
不同于一般公園,森鹿公園不僅上層種植喬木精品,在地被植物的選用和空間布局上更是出彩。公園使用的綠化品種新穎雅致但維護簡單,顏色絢麗又協調統一,營造精致檔次感,匹配蘇州的城市形象。
回望園區開發建設的28載歲月,經過一系列的更新改造探索,從“拆改留”到“留改拆”,從踩油門到踩剎車,從大刀闊斧到微改造,時至今日,對存量建筑進行有機更新已成為社會共識。通過城市更新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讓人們在抵御災難,應對變化時能夠更加從容,實現生產、生活的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