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病毒株的變異,新冠病毒傳播能力一次次增強,疫情防控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我們如何跑贏病毒。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或廢寢忘食、或堅持著車輪戰、或奔波于城市中,只為戰勝看不見的對手。
幾份平平無奇的流調報告,讓網友們羨慕起了園區人的生活方式:從事高科技制造產業相關崗位,有工作也有生活,要奮斗也要精致。殊不知,這樣迅速而巨細無遺的報告背后,是園區疾控中心流調大廳里,徹夜不斷的電話鈴聲。
疫情發生后,園區疾控中心的170多名成員組成了流行病學調查組,開啟了不舍晝夜,與病毒“搶時間”的歷程。
為了跑贏病毒,流調人員必須第一時間與陽性患者和密接者進行電話聯系,“順藤摸瓜”搞清楚每個相關人員的活動軌跡,然后將一條條線索串在一起,進行研判分析,一張行軍床,成了他們長駐辦公室時輪流補充體力的“充電寶”。流調組成員陳小芳說:“只要有確診病例,哪怕不吃不睡,也要爭分奪秒完成流調任務。多耽誤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1小時內形成快報,4小時內上報密接者的行動軌跡以及次密接者人員名單,24小時內撰寫一份嚴謹的流調報告進行上報,這便是蘇式慢生活的另一面,也是疫情下的蘇州速度。
疫情總是給生產和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為了打通企業和群眾涉疫求助“最后一米”,園區12345建立了群眾訴求分級分類快速處辦機制,關注重點人群和重點訴求,推動第一時間收集信息、跟進處置、反饋結果;推行預分流機制,臨時設置“1號鍵”專門接聽市民涉疫求助,并在園區“一網通辦”平臺開設12345疫情訴求直達功能。
4月20日上午,園區某臨時管控小區一名孕婦臨近生產,因上次未參加產檢,情況十分緊急。接到孕婦家屬來電后,園區12345立即聯系唯亭街道疫情防控專班醫療組。專班醫療組成員孫裕芳介紹,得益于醫療組高效及時的就醫處置,3分鐘內他們便協調到了醫療轉運車,并順利安排該孕婦前往星湖醫院待產。

協助園區某管控小區家長為住院的白血病孩童送水煮菜;幫助心臟起搏器沒電亟待緊急就醫的老人協調綠色通道,安排就醫……園區12345便民服務中心這個訴求“中轉站”,讓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都有了最快捷簡單的解決方法,也讓疫情期間的市民心中充滿了安全感。
“剛接到核酸轉運任務時,時間緊、人數多、點位散,前三天我打了2000多分鐘的電話、幾千條微信,任務還是很艱巨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對接好社區、街道,調配好人車資源,執行好運輸任務。”園區公交微巴運營部孫琦琳負責核酸轉運任務的聯絡調度工作。
疫情期間,參與園區核酸樣本轉運的公交駕駛員基本都是24小時值班、隨時待命。無論是凌晨幾點,接到緊急通知后,這支擁有30輛車、256名樣本轉運跟車員、駕駛員的微巴車隊總是迅速到崗到位。駕駛員們經常需要一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但他們始終保持著責任感、使命感,默默奮戰在防疫一線。
另一項特殊的轉運工作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朱龍江是園區公交微巴最早一批參與重點人員和境外來蘇人員的核酸檢測、集中隔離、解除隔離等轉運工作的師傅,從2020年疫情開始他一直都在防疫一線。成錫則是在執行任務中度過了去年的除夕夜。
另一支始終在路上的隊伍,是由園區生態環境局組建的專業醫廢清運幫扶隊伍,他們負責的是疫情防控的末端防線。園區環境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孫亮的主要工作是與唯亭街道各社區對接每次區域核酸檢測后醫廢垃圾收集情況,并到現場逐一確認。在與醫廢專用車輛司機的一次次磨合中,他們不斷優化清運方案,不僅確保了醫療廢物安全轉運處置,更加快了區域核酸檢測“下半場”戰斗的勝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