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麗
(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隨著醫學教育領域的不斷創新改革,高職內科醫學教育中的許多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然而人才培養知識體系與企業需求的偏差依然導致很多內科醫學生難以為企業所用。對此,高職院校積極與企業合作,以“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來培養更多專業技能過硬、實戰經驗豐富的精英人才,為衛生醫學領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為推進高職內科醫學職業教育創新改革提供助力。
高職內科醫學教育擔負著培養內科醫學人才的重擔,也是內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寶貴陣地。然而隨著科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內科醫學領域的技術不斷升級,對內科醫學人才的需求也大大提升,這也給高職內科醫學教育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此,高職院校以校企合作為媒介,以“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手段,不斷優化革新當前教育模式,強化內科醫學人才培養,為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同時,在探索此模式期間,高職院校還會積極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就業為導向,以適應需求、校企合作、知行合一推進職業教育教學,確保內科醫學人才的培養與就業發展趨勢相同,為適應國家醫療行業快速發展奠定可靠基礎。
校企合作實施多年來,取得不菲的成效,但也出現了瓶頸,導致學生就業問題難以從根本上完全解決。對此,高職院校以內科醫學教育為根本,通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來強化校企合作宗旨,破解職業教育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讓用人單位真正了解校企合作的內涵,提高對“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期待值和認可度,為學生就業鋪平道路。同時,高職院校不斷探索內科醫學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落實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奠定理論基礎,也為其創新發展提供方向指引,使其在解決當前醫學改革遇到的新難題的同時推進醫療事業創新改革的深入發展,最終實現推進醫療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為全民健康保駕護航。
新時代,“訂單式”人才培養更適合企業發展需求,特別是在校企合作下,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優點明顯,無論是高職學校還是企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因而對培養內科醫學人才,提高人才質量大有裨益。同時,為確保人才質量和培養實效性,高職內科醫學職業教育會與企業建立密切聯系,企業會派遣優秀骨干到校內傳業授道,指導內科學生從實踐操作中夯實理論基礎,提高職業技能。高職院校也會邀請企業共同研發新案例、新項目來錘煉學生,推進學生綜合素養發展。可以說,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不但有效解決了高職內科醫學職業教育中理論扎實、實踐欠缺的問題,也拉近了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為推進“雙師型”人才隊伍發展提供推動力。
受新時代醫療行業對內科專業人才需求升級的影響,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也隨之改變,不僅融入了很多現代醫學專業知識,也加入了不少先進教學手段和多元化教學方法,確保內科醫學生能高效吸收并內化海量醫學知識。不過,也有一些高職內科醫學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調整并不完善,難以完全滿足“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需求。一方面,高職院校在課程結構調整方面差異化較小,難以展現出內科醫學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另一方面,課程內容大致相同,師生難以感受到改革創新的價值,因而對“訂單式”人才培養興致不高,這也對該模式的發展形成一定的阻礙。不僅如此,就業是高職教育的根本,也是師生關心的重點,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的是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在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能力培養方面投入較大,而很多學校在設置人才培養結構方面要求一致,無法突顯“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優勢。
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雖然能對就業產生積極影響,但因培養周期較長,執行時間不短,因而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校企合作過程中遭遇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有可能導致“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半路夭折。因此,該模式的不確定性極強,極容易動搖學校師生以及企業的信心,導致其投入熱情不足。同時,醫療行業發展快速,對某一崗位的需求有可能發生巨大變化,這也導致“訂單式”人才培養經常會陷入被動局面中,影響學生就業。再加上,高職院校對這兩種教學模式的探索初衷在于學生就業,對企業的好處不大,因此,企業投入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足,無法給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支持。
教師是教育大計的根本與靈魂,在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時,高職院校必須要提供充足的師資隊伍支持才能確保培養模式的有效運行。然而,因培養對象的獨特性、課程體系的專業性以及培養技能的實踐性,高職內科醫學教育更注重“雙師型”隊伍建設,對教師職業素養和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師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懂得實踐操作經驗,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理論和醫學技術,確保在培養學生期間有足夠的素養來支撐和推動。但因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教師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就導致很多教師都是剛畢業就直接來校工作,雖然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卻有所欠缺,對行業變化的靈敏度和掌握不足,難以達到“雙師型”水準,無法滿足新人才培養對師資的高需求。
合作單位和培養方案是確保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首先要立足于學校發展實況,明確辦學定位,以長遠的眼光與廣闊前景、管理素質高、對人才需求旺盛、目光長遠的用人單位建立穩定合作關系,使其成為“訂單式”內科醫學人才培養的堅實后盾。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和資源,廣泛收集數據資料,為學生提供定向培養的優化方案,使其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協同發展,為其積累就業經驗、提高專業素養打好基礎。
在培養內科醫學人才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必須要借助課程體系設置來實現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高職內科醫學教師以行業需求參考,以學科專業特色為載體,以立足院校發展、面向用人單位、依據行業需求、服務醫療領域為定位,不斷與用人單位溝通,優化課程體系,提高對優質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對學生就業的推進。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秉承多方參與的原則,積極調動學生在“訂單式”人才培養的自主性,提高其參與熱情,在滿足高職內科醫學教育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滿足用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通過校、企、生共同參與來搭建合理化、科學化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激發學生內動力,使其在該模式中發揮主體作用。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還要遵循“三位一體”的原則,以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目標為目的,突出和滿足內科醫療崗位需求,解決“訂單式”學生在學習期間對知識、技能、素養等方面的需求,凸顯“訂單式”教育優勢,為其未來就業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高職內科醫學教育教師也要堅持模塊化教學理念,以核心課程來幫助學生有效區分專業課與專業方向課,體現課程發展的新特色,推進課程結構穩定、創新性發展,為“訂單式”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持。
師資隊伍建設對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影響巨大,高職院校必須要加強對教師隊伍建設,以“雙師型”師資力量支持內科醫學教育人才培養與發展。首先,高職院校要明確內科醫學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要從專業知識、實踐技能、職業素養等多個方面去培養和構建教師隊伍,鼓勵教師積極考取各種行業資格證書,確保其在專業資質等方面符合要求。其次,高職院校還可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臨床一線實踐中,以真實項目體驗來夯實理論,提高經驗積累,明確教學方向,使其能站在醫學技術應用的前端為學生提供更加先進的醫學教育水準,達到以實促教、教學相促的效果。第三,高職院校還要積極設立完善的“雙師型”教師考核標準,調動教師積極性,促進教學管理與改革發展,提高“訂單式”人才培養質量。考核過程中,學校還要秉承多方考察、全面評價的原則,從師德、教學、科研、專業發展等多個方面重點考察與評價,確保能及時掌握“雙師型”隊伍建設中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并以此為參考提出解決策略,避免影響“訂單式”人才的培養。
在“訂單式”人才培養過程中,政府要扮演好協調者的角色,以剛柔并濟的制約制度和激勵機制來確保學校、企業、學生三者之間能實現互惠共贏。政府還要積極鼓勵用人企業參與到高職內科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教材編寫、專業設置、實訓實習中,以其實踐經驗來輔助學校創新融合,確保“訂單式”人才培養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為校企合作的良好運行奠定可靠基礎。同時,教育部門還要以“訂單式”人才培養發展數據為參考,根據高職院校在不同階段、不同定位以及培養方向等因素來及時調整教育方針政策,完善其工作診斷、改進方案,以科學合理的手段來推進“訂單式”人才培養進度。同時,政府還要加強對違約單位和學校的監督和處罰力度,以確保“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企業都能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努力構建有利于高職內科醫學教育發展的良好環境。
高職內科醫學教育還要充分借助企業資源,發揮其助教育人優勢,增強師生在“訂單式”人才培養中的積極性,助推該模式更快更好地發展。首先,學校可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廣泛征集企業對培養模式的看法,利用企業的實踐經驗來完善培養體系中的不足,促進教學建設。其次,學校可以邀請企業專家、優秀校友來校開展專題講座和報告會,通過這些活動來從思想、專業、職業生涯等多個方面提高學生對參與“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促進其全面發展。最后,企業可以通過設立獎學金、贊助金等方式來鼓勵學生上進,還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搭建的實踐教育平臺和環境來打破高職教育缺乏實戰教育的瓶頸,以資源共享來發揮學科優勢、產業優勢、人力資源優勢,為學生快速融入崗位、勝任職責奠定基礎。
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辦學模式的融合應用不僅顯著解決了校方人才培養、學生就業方面的難題,也為企業輸送了更多應用型實戰優秀人才,為深化內科醫學職業教育改革、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實效性提供有效助力。在新時代,高職內科醫學教育要秉承以生為本的原則,以企業需求、學生就業需要為參考,不斷開發校本化課程和培養體系,為提高“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奠定基礎,為醫療服務行業輸送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