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麗
語文教學中,大數據技術手段的運用,創新了教學模式與教學資源,為課堂教學活動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持。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如何發揮大數據的優勢,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以句子、段落構成,包含記敘文、說明文、古詩詞等等,這些文章都屬于連續性文本。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于以句子、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其中統計圖表、圖畫是其主要的呈現方式。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獲取有用的信息,形成良好的文本分析能力。
非連續性文本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第一,直觀性。非連續性文本主要以表格、圖畫的方式展示信息,具有直觀、簡潔的特點。閱讀的過程中,不需要像連續性文本一樣,逐一閱讀與分析,只需要觀看表格或者圖畫即可獲得信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可以激發學生閱讀與分析興趣,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簡潔性。與連續性文本不同,非連續性文本能夠將事物的特征、時間、空間等抽象的內容以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具有簡潔性的特點。
第三,實用性。非連續性文本的應用價值較高,通過對這一文本的閱讀與分析,可以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學生學會如何在非連續性文本中獲取信息,運用信息,無形中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1]。
第四,信息含量大。非連續性文本中包含的信息內容較多,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
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有很大的不同,其不僅表現形式獨特,同時能夠承載更多的信息,為學生學習活動開展提供幫助。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連續性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聯系在一起,采用混合教學的方式進行課本知識教學,讓學生在課堂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充實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意識,不僅豐富課本知識教學內容,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無形中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為學生拓展不同類型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料,并將此作為創新教學模式與形式的方法,增加課堂教學有效性。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的方法進行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將教材中包含的知識信息以滿堂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這一教學方法的運用,雖然可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但是無法實現學生能力、素質方面的培養,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非連續性文本的運用,可以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與創造意識,使教師學會利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熱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的運用,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了解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與解決問題的經驗。非連續性文本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如廣告、說明書等等,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2]。若學生非連續文本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不強,不僅會影響學生的生活,也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不同類型的非連續性文本,豐富學生的信息量,使學生了解更多知識信息,為學生智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應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當前語文教學中,主要以連續性文本閱讀為主。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可以將非連續性文本運用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本知識學習中獲得更多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文本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是教學活動實施的前提,也是實現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在語文文本閱讀教學中,應以教材為基礎,結合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做非連續性文本資源的整合工作,并將此作為課堂教學活動實施的前提,保證課堂活動順利實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資源的整合工作:
第一,挖掘教材中的非連續性文本。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插畫,教師可以將此作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載體,為學生語文知識學習提供素材。明確教材中非連續性資源后,教師需要對此進行分析,了解其特征與內涵,并將此運用在連續性文本教學中,以此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二,加強教學相關資料的利用,將閱讀與寫作分開,利用非連續性文本對學生進行閱讀、寫作兩個方面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
第三,利用大數據資源共享的優勢,了解當前小學生比較喜歡的文本或者感興趣的話題,通過大數據的運用為學生呈現連續性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創建課外閱讀的環境,使學生在不同類型文本閱讀中培養閱讀理解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以此提升語文課堂教育工作效果。
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可以提升文本資源的利用率,拓展學習內容,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經驗,能在提升學習效果的同時,養成積極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在小學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指導教學中,教師需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圍繞此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在實現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目的的同時,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熱情。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就閱讀內容進行整合,為學生呈現與文本有關的資料,將此作為輔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媒介,使學生在不同教學資料的運用下理解文本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利用自身的學習經驗,解決問題,提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效果。
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指導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以下兩則資料:
材料一:
兩千多年前張騫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開啟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我們的先輩鄭和通過下西洋的方式,穿越了重重危險,為中華民族與西方建造了海上絲綢之路。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材料二:

當展示非連續性文本資料后,對學生提問:同學們,在這一非連續性文本中,你們獲取了哪些信息?
學生1:圖中有一條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一條絲綢之路經濟帶。
教師:那開辟陸上絲綢之路、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人分別是誰呢?
教師讓學生再次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后,對其再次問道:中國和中亞、非洲、歐洲分別是什么關系?你們知道一帶一路的發展為我們國家與合作的國家帶來什么好處嗎?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利用提前準備好的圖片信息,為學生展示一帶一路建設以來,人們生活的變化,讓學生在非連續性文本分析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了解國家發展情況。
大數據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地位逐漸提升,成為小學生閱讀方式之一。為了提升學生閱讀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將連續性閱讀與非連續性閱讀整合在一起,利用兩者的優勢創建良好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收獲更多的快樂,提升文本閱讀學習效果。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做好教學資源的準備工作,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與文本相關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料,如視頻、圖片等等,將其體現在教學設計中,為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提供豐富資源支持。課堂教學活動中,則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講解課本知識,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課本知識的同時,分析非連續性文本內容,以此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如進行《七律· 長征》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以直觀的方式將紅軍長征的路線圖及每個地方的危險性呈現出來,為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做好鋪墊。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聽過紅軍長征的故事。學生紛紛點頭。
教師:那你們知道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走過哪些路線?經歷過哪些艱難險阻嗎?學生露出不解的眼神。
這時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好的非連續性文本呈現出來,將紅軍走過的路線圖呈現出來,讓學生認真觀看,并將紅軍走過的地方總結出來。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后,則引導其閱讀文本,結合課本中的注釋,翻譯文本,了解紅軍長征路上的艱辛與困難。文字描述的方式雖然可以使學生意識到長征過程的艱險,但是無法使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理解文本后,為其播放圖片,將都龐嶺、騎田嶺、萌渚嶺、越城嶺、烏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的艱險呈現出來,為學生播放動態視頻,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借助視頻圖片的方式,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紅軍長征的困難,為更深地理解文章做好鋪墊。
當視頻播放結束后,則引導學生討論: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與視頻的觀看,你們認為作者想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情感呢?再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在視頻中獲取的信息,結合文本進行思考,得出結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要求教師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非常密切,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教師可以融入寫作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將非連續性文本中獲取的信息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并利用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文本分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3]。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如小組討論、問題驅動等等,借此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如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動畫片——《熊出沒》,視頻中熊大和熊二為了保護森林中的樹木與光頭強斗智斗勇。當播放視頻后,對學生問道:在視頻中你們都看到了什么?你們對光頭強的行為有什么看法?你們認為熊大、熊二是怎樣的動物?提出問題后,則引導學生回憶視頻,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光頭強的行為進行評價,說出自己對熊大、熊二行為的感受。當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視頻內容寫一篇50 字以上的小作文,作文的題目與內容不限,學生可以自由發揮。當學生寫作后,發現有的學生寫了“保護森林”主題作文,有的學生則寫了“我們的榜樣——熊大熊二”這一主題文章。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同。在非連續性文本寫作的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其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以此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活動實施,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整合教學資源,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采用連續性文本與非連續性文本結合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將非連續性文本內容描述出來,并以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與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