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工業園區,沒有豐厚的資源稟賦,也沒有厚實的產業“家底”,甚至面積也不大。二十多年前,從一片茭白地開始,園區“白手起家”,逐漸成為一座發展現代化的產業新城,吸引著全球的高端人才、創新資源在這里匯聚,并誕生了一大批諸如信達生物、納微科技、旭創科技、思瑞浦、思必馳的科創型企業。
“科創力量”的誕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園區對創新發展“核心密碼”的堅持。今年新年第一會,提出蘇州要全力打造“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對于園區來說,就像一個尖子生拿到了老師布置的附加題一樣,必須繼續努力,探索塑造創新集群的新使命,成為引領新時代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堅定不移打好創新牌
創新決勝未來。進入新世紀,園區深知,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不保持定力抓創新,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頂多是世界工廠;不改變發展方式,變要素經濟為創新經濟,就一定會遇到發展天花板。
早期的園區,創新資源十分匱乏。為了加快轉型升級,向“微笑曲線”兩端要效益,園區久久為功,不斷完善生態體系,厚植沃土,全力推進區域創新發展。
科教資源“一窮二白”怎么辦?為突破這一短板,園區以創新的合作模式和強有力的政策配套,創設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建設全國首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打造名校走廊,夯實本土創新的人才資源基礎。與此同時,園區主動對接國內外科研院所,相繼引進了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所、微軟蘇州研究院等“國家隊”科研院所和國際知名研發機構,構建與科技創新發展相匹配的創新體系。
發展創新型科技企業,創新載體的構建十分重要。自2001年,蘇州國際科技園成立后,園區又布局建成了生物醫藥產業園、納米城、騰飛創新園等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建成生物藥分離純化、微納機電制造、軟件評測等30余個公共技術平臺,旨在打造創新資源“強磁場”,為區內初創企業提供專業服務。
多方齊心“鑄”鏈
聚焦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園區已形成“十個一”新興產業培育機制,持續壯大新興產業創新集群,累計集聚創新企業超9000家。
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目前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超2000家,包括自主品牌企業1800多家、外資企業200多家。其中,累計上市企業23家,40余家企業進入上市梯隊,上市入庫培育企業超100家。
“園區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對生物醫藥產業的幫扶與支持,在潤邁德caIMR和caFFR進行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審批申請中,園區相關主管部門獲知需求后,主動聯系公司并進行了悉心指導,在整個審批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我們順利通過了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流程。”潤邁德醫療集團執行董事及首席財務官張亮告訴記者,園區對企業全方位的服務,讓公司在此創業和發展都感到非常安心。
產業要發展,服務必須不斷提質增效。去年,園區正式啟用生物醫藥產業綜合服務中心,提供政務類、服務類、培訓類、機構類專項業務,一站式解決企業在特殊物品風評、人類遺傳資源、產品審評審批、實驗動物許可、金融資本對接、知識產權運用保護等方面的專業服務需求;舉辦“生物薈”系列活動,定期為企業開展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投融資、產學研對接交流活動;召開生物醫藥專班例會,制定“一企一策”精準支持方案。
在園區大力支持下,信達生物的發展速度被譽為最精彩的案例之一。自2011年成立,11年來信達生物已經建立起了一條包括32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覆蓋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多個疾病領域,其中7個品種入選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并有 7個產品獲得批準上市。
6月14日,信達生物又傳來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其自主研發的產品達攸同?正式在印度尼西亞獲得上市批準,用于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卵巢癌及宮頸癌這五種高發腫瘤。同時,此次信達生物不僅輸出產品,還將通過技術轉移,幫助當地建立本地化生產能力,因此,達攸同?有望成為首個在東南亞商業化和本地化生產的中國抗體藥。這是信達生物全球化進程中邁出的堅實一步,也是中國新藥出海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某種程度上,可以將生物醫藥創新集群看作一個現實樣板——一開始就是以創新集群為起點和目標的資源匯集,引進成長型創新藥企,招引優秀海歸群體回國創業孵化開始裂變,過程中凝聚了政府、研發機構和企業的合力。
從成績來看,著力集聚創新資源要素,搶占產業創新制高點,經過10余年的系統規劃和培育,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連續多年保持高速成長態勢,創新型龍頭企業數量、創新型人才規模、獲批生物創新藥臨床批件數量、生物大分子藥物總產能、企業融資總額等五項指標均占全國20%以上,在最新的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排名中,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五個單項競爭力中,產業競爭力、人才競爭力、技術競爭力均位列第一。
向上生長的力量
近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投資的首家封測裝備企業——長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簽署合作協議,宣布將長川科技半導體自動光學檢測(AOI)設備獨立業務總部——長川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園區,這也是長川科技在國內成立的首個獨立半導體AOI業務總部。
啟動后,長川科技(蘇州)將圍繞半導體AOI檢測與量測核心業務,吸收引進全球領先的AOI檢測技術以及超納儀器的3D量測技術,從資金、技術、人才團隊以及客戶四個方面,高起點打造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晶圓AOI檢測、量測裝備,力爭實現半導體前道檢測裝備的國產替代,躋身全球半導體晶圓檢測裝備供應商的第一梯隊。
長川科技結緣園區,看中的就是園區集成電路產業的“生態圈”。園區很早就意識到,集成電路產業是支撐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關乎區域創新發展的持續穩定。
歷經多年發展,園區集成電路產業已形成以“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為核心,以設備、原材料及服務產業為支撐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并且在MEMS(微機電系統)、化合物半導體、光通信等特色細分領域擁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是國內產業鏈較完整、企業集聚度較高、人才儲備和技術開發水平較領先的區域之一。2021年,園區集成電路產業營收突破700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核心三業(設計、制造、封測)總營收規模達420億元,同比增長25%。
隨著經貿摩擦把集成電路產業推向風口浪尖,園區集成電路產業也到了承先啟后的關鍵階段。
助力企業應當外部環境變化,提升集成電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園區再一次主動作為。5月份,園區管理委員會發布《全面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創新集群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和《關于促進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根據《行動計劃》,園區將實施產業發展引航、創新主體培育等集群創新十大工程,目標到2025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產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同步推出的《若干措施》則針對園區集成電路產業薄弱環節進行加強,出臺流片驗證、人才集聚、平臺賦能、EDA軟件、IP購買、企業融資、上市激勵、對外并購、對上爭取、產業強基、產能提優、產能合作、場景應用、品牌發展、要素匯聚15條舉措。
一攬子舉措,將有力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到2025年,園區將培育重點集成電路企業數量突破100家,實現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數量、營收規模“雙倍增”以及晶圓代工線產能本地化比重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