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管和攤販,在許多人眼中似乎天生就是一對冤家,“貓捉老鼠”的戲碼時有發生,甚至還有不少城市曝出城管打人的新聞,引起群憤。其實,這樣的現象在蘇州工業園區并不會出現,人性化的執法,使得城管與攤販間多了一份相互理解。
在這座城市里,城管的工作也絕不僅僅是管理攤販。斜塘街道月亮灣綜合執法大隊根據園區綜合執法局委托,負責月亮灣25平方公里轄區內市容市政、規劃建設、園林綠化等綜合執法工作,同時還承辦了街道交辦的其他工作,人性化城市管理,讓人與空間和諧共處。
運用早餐車智能監管平臺,規范早餐車經營行為
一個微風徐來的初夏清晨,剛剛到崗不久的執法隊員小李聽到警報聲,他立馬點開系統查看,發現崇文路一早餐車超范圍經營,視頻中車輛、蒸籠、泡沫箱隨意擺放于人行道上,占用了大量公共區域,嚴重影響行人通行。
他隨即趕赴現場,通過系統歷史記錄,發現該早餐車已是二次違規,按照“一次警告,兩次處罰,三次取締”的原則,對該早餐車主進行了批評教育并向違法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記者了解到,能夠及時發現違規現象,還得歸功于早餐攤點智能監管系統,此系統是針對傳統早餐車輛破舊老化有礙觀瞻、長期超時、超區域經營等問題特別開發的,今年初剛剛上線。
小李告訴記者,只要給每一位商戶的經營工具安裝上GPS定位器,就可以自動識別違規行為,并進行證據固定,“當發現早餐攤點違規經營時,可通過視頻雙向對講系統,對攤販進行實時視頻監控與遠程喊話警告。”
有意思的是,系統還能將健康證等相關資質到期等問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采集上報,實現對區內早餐點的實時感知、快速診斷、智能預警、智慧管理,形成動態管理、巡查執法、遠程監督等長效管理機制。
“早餐車智能監管系統的啟用,是大隊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創新治理方式的又一舉措,隨著轄區早餐車智能監管系統的不斷迭代升級,大隊逐步實現區域早餐車經營點位網絡監管全覆蓋,不僅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更能高效監管城市早餐攤位,建立起了早餐車有序、安全的新形象,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月亮灣綜合執法大隊辦公室(信訪室)周煜如是說。
工地智能監管系統,破除傳統單一管理模式
3月20日上午7點,早班隊員小張接到市民投訴,稱金堰路與江韻路交叉口有大量拋灑,他和同事隨即趕赴現場,“當時大量泥土拋灑在路面,目測污染面積超過60平方米,致使路面通行受阻,同時也給過往行人和車輛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我們第一時間聯系環衛對現場進行沖洗,確保在早高峰之前疏通道路。”
“與此同時,通過調取智慧城管監控、公安監控,我們對出土時間進行了初步推算,結合涉事車輛特征,對沿線工地進行逐一排查。但是由于案發時間為夜間,燈光視野較差,再加上該土方車輛行駛速度過快,只是在監控中一閃而過,多個監控探頭均未能準確捕捉到車輛的號牌。”為進一步推動案件查辦,執法大隊組建聯合專班,共同追查責任人。經過兩個小時的持續奮戰,最終在獨墅湖大道周邊,找到了涉事工地,“因此次拋灑面積大,影響惡劣,我們對其作出了頂格處罰”。
小張直言,其實能夠在短短一天之內解決所有問題,離不開去年上線的工地智能監管系統,通過這套系統,執法人員從以往對工地的被動管理到現在的主動發現問題,破除了傳統的單一管理模式,同時也加強了施工方的自我監管,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
“比如工地門口臟亂差,系統會自動對比、自動預警,反映到平臺,大隊會立即向工地所在地的網格隊員反映問題,同時,執法人員也會及時趕到現場。”
兼職委員進社區,打通社區治理最后一公里
近日,在鉑悅犀湖小區內,大隊兼職委員小劉正在向居民宣講城管執法職責、執法程序,隨后他又記錄了居民對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執法工作中還需注意的事項以及努力改進的問題。事實上,這是月亮灣全面開展的城管執法隊員“兼職委員進社區”創新實踐。
眾所周知,社區作為城市治理中最后一公里的區域,因其本身特有的屬性,在實際治理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復雜多變的難點。周煜告訴記者,為打通城管執法、管理、服務“三位一體”“最后一公里”,在園區綜合執法局的指導下,大隊以網格化管理為依托,把城管工作重心下移至各個社區,“我們按執法中隊網格劃分,將執法隊員派駐八個網格,并在網格內的每個社區都安排一名執法隊員,以擔任兼職委員的形式,參與社區治理。”
“一個崗亭,把城市管理的服務觸角延伸到市民家門口,在這里,市民能借到傘、領到感冒藥和防暑降溫藥,甚至給手機充電,咨詢車船時刻表、天氣情況、交通信息等;一部電動自行車,兼職委員通過開展對小區周邊常態化巡查,破解了以往在汽車巡查中的盲區漏點,進一步提升了社區周邊市容秩序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依托網格化管理,大隊對社區提供的公共服務做了拓展。周煜表示,不僅如此,大隊還將“城管進社區”的含義進一步深化、拓展,對社區的治理范圍由社區向社區周邊延伸,初步建立了“小社區、大管理”的社區城市管理工作模式,形成了無縫鏈接的城市和社會管理網絡,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