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妤



城市人口的集聚,給城市的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的壓力。這些城市“成長的煩惱”包括生態綠化的破壞、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工業發展帶來大氣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城市的熱島效應、洪澇災害等。
于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總有著這樣的擔憂:害怕臺風暴雨帶來內澇,害怕超標排放帶來污染……一場疫情的到來,讓我們更加關注城市如何從容應對風險,并快速恢復原狀,像彈簧一樣,這就是一座城市的韌性。
多年來,蘇州工業園區著眼于宜居、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打造屬于SIP的生態韌性,基于綠色生態的解決方案,園區生態環境局聚力破解城市“成長的煩惱”,讓城市生態韌勁更足,也更宜居。
可持續水管理,細水長流才更韌
一個城市是否具有生態韌性,尤其是水韌性,取決于其自然系統是否健全。從歷史角度來說,蘇州基于其與太湖系統相融的發達的水系統,能夠屢次應對暴雨的襲擊,可以說,蘇州水韌性的背后是以強大的自然系統作支撐的。
在健全的自然系統之外,科學管理水資源也是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因素,是應對氣候變化、建設氣候韌性城市的重要環節。蘇州工業園區生態環境局通過創新機制、科學規劃、系統治理等舉措,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可持續水管理體系。
今年1月,這一體系先后通過《AWS國際可持續水管理標準》審核和國家《可持續水管理評價要求(GB/T38966-2020》的符合性評估,正式成為全球首例、國內首個落地的可持續水管理標準化園區,為全國乃至全球產業園區綠色低碳與可持續發展提供鮮活案例。
這是水資源管理領域唯一的國際體系標準,由68項基本指標和30項進階指標組成,涵蓋了水量、水質、水治理、生態人文、安全飲用水、衛生設施等眾多方面。園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能夠取得這一殊榮和蘇州工業園區一直以來的可持續水管理理念是分不開的。”
通過制定系統、及時、綜合的水資源管理框架,園區生態環境局不斷推動區內供應鏈企業及重點用水單位開展可持續水管理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升城市韌性。
位于園區的綠點(蘇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企業,其清洗生產線高峰期的用水量要達到每天800噸左右。原來其生產廢水都是由專業機構來處理,既增加生產成本又浪費水資源。在園區生態環境局等單位的指導下,從工藝設計到廢水處理,全部采用零排放工藝,實現生產用水的循環再利用。
此外,園區生態環境局還對企業生產、生活涉及的所有用水途徑建立用水清單,編制“水平衡”圖,通過確定每一股水的來源、用量、用途、排放方式等來形成對廠內水資源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一旦發現不正常的使用變量,會立即查找原因,避免水的浪費。
生態修復,構筑綠色生態屏障
充足的水量和良好的水動力條件有利于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良好的生態系統能進一步增加水體的環境容量,提升水環境質量。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以提高水體流動性、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為目標,實施生態活水工程,加快開展水生態修復工作。
控源、截污、治理,蘇州工業園區以實際行動答好水環境考卷。近年來,園區先后實施陽澄湖綜合整治、金雞湖及周邊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等重點工程,切實提升河湖效能,金雞湖水環境治理項目獲評蘇州十大民心工程。對婁江北部等重點區域全面開展控源截污專項排查整治,全域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和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各項工作。全區主要水體水質持續向好,河道水質優Ⅲ比例不斷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水環境治理成效顯著。
2021年,園區又完成陽澄西湖、小西湖兩處生態修復工程,總修復濕地面積達78.67萬平方米。同年10月,園區配合蘇州市啟動陽澄湖水生植被修復工作,在園區范圍內種植水生植被約2000畝,投資約1800萬元。據測算,種植區水體透明度提高約34%,其他水質指標也有所改善。
通過總規、控規等規劃,園區不斷優化空間布局,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空間,構筑綠色生態屏障。總規確定了陽澄湖沿岸、金雞湖——獨墅湖沿岸、吳淞江沿岸3條生態保育帶,并利用主干水系打造6條生態廊道,從源頭上減少對水環境的影響和水資源的浪費。
“接下來,園區將拿出更嚴更實舉措,深入實施水生態系統治理,著力加強河湖管護,積極營造綠色生態宜居環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雨綢繆,打好防汛“提前量”
每年夏季,在氣溫逐步升高的同時,雷電、強降雨等災害天氣多發,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汛期來臨前,園區怎么做?結合水系綜合治理,園區在防汛排澇方面,同樣也是打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將準備工作落實在汛期來臨之前。
未雨綢繆,先行先試,園區這一模式其實早有歷史可循。早在20世紀90年代,園區對地面按百年一遇(黃海2.62米)防洪標準進行抬高處理,顯著提升了園區防洪排澇能力,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但近年來,流域、區域“水情、工情、雨情”發生了較大變化,極端天氣多發頻發,加劇了園區防洪排澇的壓力。
為系統推進園區內澇治理工作,園區生態環境局組織編制了《蘇州工業園區城市內澇治理系統化實施方案》圍繞內澇治理系統化工作,生態環境局梳理了7項重點任務,即“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防洪提升工程、城市內河水系治理、雨水削峰調蓄工程、排水管渠及其附屬設施建設工程、雨水源頭減排工程、信息平臺建設工程”等。
園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今年汛期到來前,園區就及時啟動防汛防臺風應急響應,保障防汛安全。比如修改完善防汛防旱、防臺風應急預案;扎實開展汛前、汛后檢查,加快推進防汛排澇決策指揮系統建設;推進水旱災害風險普查,系統制定防汛排澇綜合提升方案。
6月5日凌晨3時許,蘇州工業園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接到蘇州市氣象局發布的暴雨黃色預警信號,當即對接園區各街道和防指成員單位,要求做好預警監測。園區生態環境局規劃建設的園區防汛排澇決策指揮信息系統,也正式實戰“上崗”。
通過全面匯聚防汛相關氣象、監測、監控多維度數據資源,建立集全要素展示、防汛感知、防汛管理、指揮調度、監測預警于一體的防汛排澇決策指揮信息系統,全面提升園區防汛排澇管理能力,使城市安全韌性大幅提高。
除了對部分重點區域進行實時監測,為了增加城市韌性,園區還打造了一套集預警預案、決策部署、實時會商、指揮調度、現場跟蹤為一體的可視化指揮調度模式,加快了各成員單位的響應效率,實現防汛形勢“看得見”、風險隱患“能監測”、人員物資“高效指揮”。
圍繞城市生態韌性的建設,水的應對與治理只是其中一方面。在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征程中,園區的思路已跳出簡單的防災、救災思維,正在從應急化走向常態化。
源頭管控,讓藍天白云長駐園區
蔚藍的天空總是引人無限遐想,天空的澄澈取決于空氣質量的改善,自然也離不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通過加強源頭控制降低碳排放,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是園區生態環境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高城市生態韌性的手段。
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形成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的重要前體物,對空氣質量提質增效有較大影響。而有機溶劑等含 VOCs 原輔材料的使用是其重要排放來源,因此加強源頭控制力度對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1年8月,園區生態環境局研究并通過了《關于建設高揮發性有機物項目準入及審核工作流程》,規范了涉高揮發性有機物項目準入流程,嚴把環評準入關。同年11月,重磅發布《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項目環境準入負面清單(2021版)》的通知,清單一共12條,嚴格控制生產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涂料、油墨、膠黏劑等項目建設,禁止新建、擴建單純采用以電泳、噴漆、噴粉等為主要工藝的表面處理加工項目等。可以說,園區真正從政策層面落實了源頭治理,進一步健全以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為主體的源頭預防體系。
與此同時,園區還著力推動源頭治理落到實處,積極引導企業主動作為,同向發力,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康美包(蘇州)有限公司早在2019年就一直與油墨供應商對接,積極進行低VOCs 油墨的研發,正在逐步將現有項目的油性油墨技改為水洗油墨。企業目前已明確將約五十噸溶劑型清洗劑更換為水性清洗劑,將約四百噸油性油墨替換成水性油墨,園區生態環境局和行業專家還在繼續幫扶將油墨進行全部替代,預計年減少VOCs排放至少為0.91噸。
通過政策引導和源頭控制,園區生態環境局從環評準入環節源頭上減少VOCs排放,支持產業優化升級。近一年以來,共勸退不符合要求的項目10余個,引導開展高揮發性物料源頭替代項目8個,減少使用高揮發性物料1500余噸。激勵與倒逼相結合,激發了企業內生動力,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促進園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
保護生物多樣性,宜居不只我們說了算
城市融入大自然,是實現美麗宜居、幸福棲居的發力點。在這片藍天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因而,生物多樣性保護同樣關乎城市生態韌性和綠色可持續發展。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多年來,園區生物多樣性持續向好,宜居宜業底色更為亮眼。
自2012年以來,園區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及宣傳教育,目前已經開展了兩輪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為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評估體系提供依據。
上一輪生物多樣性調查顯示,園區共記錄到鳥類130余種,其中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6種,包括白琵鷺、黑鳶、普通鵟、灰臉鵟鷹、白腹鷂、雀鷹、松雀鷹、日本松雀鷹、赤腹鷹、鳳頭鷹、鳳頭蜂鷹、黑翅鳶、紅隼、游隼、燕隼和灰背隼。有441種栽培植物、312種野生植物散落各處;282種水生生物暢游湖底。
“十四五”期間,新一輪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也已啟動,與往年相比,園區此次生物多樣性將在摸底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園區特色,增加特征性生物調查,并將生物多樣性調查與區域生態質量評價、河湖環境質量評價相結合,充分挖掘信息,將生物、生態與環境融合到一個大的生態環境體系中去。
在園區管委會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學校、社區、工廠加入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隊伍當中,開展符合園區特色的科普宣傳和守護珍稀物種、動植物的觀察研究等活動。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讓我們生活的家園更綠更美”,園區正在朝著建設生態宜居的典范城市方向不斷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