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芹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外語與通識教研部,遼寧 沈陽 110167)
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自從2012年斯坦福大學等美國高校推出各種在線課程以來,慕課和微課等在線課程在國內高校得以迅猛發展。各所高校逐步實施“在線教學”與“課堂面授”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其能夠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課。在新形勢的感召下,利用信息技術倡導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已經勢不可擋。《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線上線下自主學習路徑和優質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1]。大學英語教學逐步開展線上教學,利用慕課和微課等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網絡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的優勢,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又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具體系性、針對性和實效性[2](呂曉敏,2021)。文章通過大學英語四級閱讀的語篇分析實踐,探索基于微課的混合式大學英語課程模式,拋磚引玉,以期為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提供借鑒與參考。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縮寫為CET-4)是由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面向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全國性英語考試。大學英語四級的閱讀部分由選詞填空、快速閱讀和仔細閱讀三個部分組成,所占分值高達35%。仔細閱讀部分分值最高,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重要事實和細節、隱含意義,判斷作者的觀點和態度等。閱讀是各類英語水平考試的考查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知識的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能力,長期以來是廣大英語教師極為關注的課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有的放矢,打破傳統教學注重語法、詞匯和翻譯教學為主導的現象,立足全文主題的分析與論證,培養篇章意識,從而使教學由表層語言特征提升至語篇宏觀結構特征[3](賀春英,潘春英,2013),從語篇的角度解析文章,使學生從語篇中把握整體框架,解析文章的語義聯系和謀篇布局。
與傳統課堂面授的教學模式相比,線上教學或混合式教學具有相同的教學目標,遵循相同的教學規律,從學情出發,依據教學大綱,設立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建構學科知識,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授業解惑,教書育人。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和拓展學習內容,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素養。因此,教師的作用不是為了教,而是促進學生的學,學生以學為主,教學相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微課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把教學的重點制成微視頻的形式,在3~15分鐘左右,短小而有重點,配有文字、圖像和PPT等,圍繞知識點進行展開,要求學生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課前或課后自學。微課聚焦教學重點和難點,短時間內高質量地傳遞課上精華的內容,學生可以反復學習和體會所呈現的內容,直到融會貫通,觸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教學設計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教學流程分為課前自學、課堂面授和課后鞏固三個環節。由于微課的性質屬于學生自學為主,微課視頻在大多數情況下要求學生課前完成。首先,教師錄制視頻,明確相關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具體、合適和可行,必要時給予學生個性化的指導。其次,要求學生觀看視頻后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并且提交給教師。最后,學生將疑難問題或者困惑帶入課堂,進行課堂討論。
課堂面授發揮教師主導的作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根據小組討論啟發和引導,有針對性地闡述,然后深度剖析,拓展視頻中的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和歸納等邏輯思維能力。
課后要求學生進行有效的復習和鞏固所學的內容,并且進行多維度的考評。考評內容包括課后作業、測試和學習情況記錄等。學生通過自學和演練達到英語閱讀與思維能力的提升。具體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微課的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流程設計
閱讀是復雜的知識傳播過程,閱讀的語篇分析策略側重句子與段落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語篇的宏觀結構與語篇的連貫和銜接性[4](徐艷,2017)。語篇語言學家 Labov(1972),Van Dijk(1977),Hoey(1983),Mc Carthy&Carter(1994)曾經對語篇分析做過深入和系統的研究[5]。文章根據前人總結的語篇組織模式,選擇問題—解決模式(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剖析文章的整體框架,理解作者的觀點,挖掘全文的主旨。
閱讀素材選取2020年12月四級真題的第一套題的第一篇深度閱讀文章,Children in schools face a mental health crisis為例,展示微課實例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微視頻的制作圍繞文章的語篇分析策略展開。該文章是典型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作者在第一、二段通過列舉事實和數字提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要值得重視”。然后第二段結尾承上啟下,指出教師的擔憂,緊跟第三段分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第四段給出問題的解決方式,第五段論證這一解決方式的有效性,第六段給出例子。論證嚴密,層層推導,環環相扣。
Three children in every classroom have a diagnosabl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Half of these are behavioural disorders,while one third are emotional disorders such as str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which often becomes outwardly apparent through selfharm...
Schools and teachers have consistently reported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since 2009.Last year,over half of teachers reported that more of their pupils experienc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an in the past.But teachers also consistently report how ill-equipped they feel to meet pupils'mental health needs,and often cite a lack of training,expertise and support from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e increased pressure on schools is that there are now fewer‘early intervention’and low-level mental health services based in the community...
The only way to break the pressures on bo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schools is to reinvest in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inside schools.
There are strong arguments for why schools are best placed to provid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Thereare already examplesofinnovative schools which combine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provision with a strong academic curriculum...
在微視頻中,教師首先指出在閱讀理解中語篇分析的重要性,列舉語篇分析的常見模式。然后詳細講解The problem-solution pattern,給出具體的實例分析。最后,要求學生完成課前作業:總結出問題解決模式的層層遞進邏輯關系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常見的表達這種模式的標志詞。
課堂面授環節,教師以課前作業為出發點,學生呈現,教師設問,小組討論。之后教師搭建支架,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產生更多觀點,教師因勢利導進行拓展,總結問題—解決模式的特點和邏輯推理方式。課后留一到兩篇四級真題的文章,要求學生進行問題解決模式的語篇分析,網上提交,進行小組互評,教師審閱。
線上教學與線下面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信息時代課程改革的必然產物。其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教材和學生為要素,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就是教師仔細研究教材,整理教案,在課堂中完成對學生的知識傳遞。基于微課的混合式教學以目標為驅動,以知識傳授為載體,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明確學習任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先行一步完成上課的學習內容,引發思考,重難點突出。學生帶著問題上課,有備而來,更加提高課堂效率。此外,微視頻突出學生專項能力的培養,圖文并茂,學生可以提前進入狀態,不懂的地方可以多次回放,體現個性化教學。
在實際的課堂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探討,拓展學生已有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邏輯推理和思辨能力。例如,在微課視頻實例中,教師的語篇分析講解很好地提供理論基礎,學生多次回放,不僅牢固掌握語篇模式的理念,形成整體框架,而且有利于學生之后的語篇知識的建構。教師在課堂中進一步從篇章結構入手,從宏觀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線及全文脈絡,推導作者的觀點和意圖,加深對語篇連貫性和推導性的挖掘,實現理解與知識的內化。教師在課后給出相似的文章,設計相應的語篇模式練習題,學生學以致用,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閱讀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中最核心的教學內容。作為語言輸入的主要方式,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四、六級以及考研的英語成績。傳統的四級閱讀教學以詞匯為著眼點,結合語法分析進行講解,忽略了上下文語篇層面的銜接性和邏輯論證。文章以微課的形式進行混合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前激發學生對語篇的理解與認識,能夠大大節省課堂的黃金時間,拓展學生對語篇分析的理解和再認識。教師的職責不僅是灌滿學生一桶水,還要點燃學生一把火。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基于微課的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有廣泛的發展前景,此文以閱讀為出發點,希望給同仁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