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鎮雪,王欣,譚凱文,趙春善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在我國死亡原因中居首位[1],高血壓成為全球公認的首要危險因素[2]。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要》報道,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達2.45億[3],每年因高血壓死亡的病例現增長至200萬人[4],已成為不容小覷的公共衛生問題。如今,飲用含糖飲料現象在我國普遍存在。含糖飲料是指在制作過程中,人工添加單糖或雙糖,且含糖量≥5%的飲料[5]。攝入過多可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疾病的發病風險[6-8],嚴重威脅人們的生活質量及壽命。目前,已有多項研究報道了含糖飲料與高血壓的關系[9-11],但在攝入量與發病風險方面仍存在爭議[12-13]。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含糖飲料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風險的關系,并進一步定量評估風險,為今后制訂高血壓預防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1.1 資料來源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維普網、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高血 壓、含糖飲料、軟飲料、果汁、糖水、酸奶飲料、功能飲料、碳酸飲料、非碳酸飲料為主題詞在中文數據庫進行檢索;以Sugar-Sweetened Beverage、Hypertension為主題詞,Sweetened Drinks、Sugar-Sweetened Soft Drinks、SSB、high blood pressure等為自由詞,在外文數據庫進行檢索,納入有關含糖飲料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的研究。檢索時限自建庫至2021年11月。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橫斷面研究、前瞻性研究;(2)研究對象為未患高血壓人群;(3)暴露因素為攝入含糖飲料;(4)結局指標為高血壓;(5)數據完整,且存在比值比(OR)及95%CI。排除標準:(1)重復文獻;(2)僅含摘要、無數據的文獻;(3)會議、綜述類文獻;(4)含人工甜味劑或能量很低飲料的文獻。
1.3 資料提取與文獻質量評價 由兩位研究者分別單獨對文獻數據獨立提取,互換核對,若有分歧交予第三位研究者判定。提取資料包括第一作者、發表時間、國家、年齡、研究類型、隨訪年限、性別、最高劑量組相比于最低劑量組發生高血壓風險的OR值及其95%CI、攝入量范圍、校正因素。橫斷面研究采用美國衛生保健研究與質量機構(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14]推薦的橫斷面研究評價標準,共11個條目,每個條目內容為“是”“否”或“不清楚”,“是”計1分,“否”或“不清楚”均計0分,其中0~3分為低質量,4~7分為中等質量,8~11分為高質量。前瞻性研究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15]評價,共8個條目,其中“可比性”條目計2分,其他7個條目分別計1分,總分為9分,≥6分說明文獻質量較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tata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效應值采用OR值及其95%CI[16]表示,采用meatn命令合并數據。通過I2值進行異質性分析:I2<50%為異質性較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相反,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結合Begg's、Egger's[17]定量檢驗是否存在發表偏倚。通過敏感性分析,判斷結果是否穩定。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進行劑量反應分析,testparm命令判斷線性關系[18],基于glst命令擬合驗證。各個研究中的劑量不同時,按照1份含糖飲料為12盎司,1盎司約為28.35 g或29.57 ml進行換算,將每篇研究中攝入含糖飲料的最低劑量組設置為參照組,其他不同閉區間的攝入劑量組則采用上下限劑量的均值;對于開區間的最高劑量組則采用最高劑量與上組組距的1/2相加進行計算。
2.1 文獻篩選 初篩獲得相關文獻2 050篇,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共納入16篇文獻[19-34]。文獻檢索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screening
2.2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 16篇文獻共納入316 205例研究對象;橫斷面研究3篇[19-21],前瞻性研究13篇[22-34];美國 5 篇[28-30,32,34],西班牙 3 篇[24-25,31],韓國3篇[22-23,33],中國3篇[19-21],伊朗1篇[26],澳大利亞1篇[27];各研究均進行了混雜因素調整;16篇文獻質量均較高,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features of included studies
2.3 含糖飲料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的關系 16篇文獻[19-34]異質性較低(I2=46.10%,P=0.01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含糖飲料攝入增加高血壓的發病風險〔OR=1.12,95%CI(1.10,1.15),P<0.05〕,見圖 2。

圖2 含糖飲料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的森林圖Figure 2 Forest plot of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2.4 亞組分析 地區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亞洲人群[19-23,26]含糖飲料攝入增加34%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34,95%CI(1.20,1.51),P<0.05〕,北美洲人群[28-30,32-34]含糖飲料攝入增加11%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11,95%CI(1.09,1.14),P<0.05〕,大洋洲人群[27]含糖飲料攝入增加82%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82,95%CI(1.04,3.21),P<0.05〕,歐洲人群[24-25,31]含糖飲料攝入增加18%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18,95%CI(1.02,1.36),P<0.05〕,見圖3。

圖3 不同地區人群含糖飲料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關系的森林圖Figure 3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populations by region
年齡亞組分析結果顯示:未成年人(年齡<18歲)[19-21,26-27]含糖飲料攝入增加43%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43,95%CI(1.21,1.69),P<0.05〕,成年人(年齡≥18歲)[22-25,28-34]含糖飲料攝入增加12%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12,95%CI(1.09,1.15),P<0.05〕,見圖 4。

圖4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含糖飲料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關系的森林圖Figure 4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minors and adults
體質指數(BMI)亞組分析結果顯示:BMI正常(18.5 kg/m2≤ BMI<24.0 kg/m2)者[19,21-23,26-28,30-31]含糖飲料攝入增加12%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12,95%CI(1.09,1.15),P<0.05〕,超重(24.0 kg/m2≤ BMI<28.0 kg/m2)者[25,29,34]含糖飲料攝入增加17%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17,95%CI(1.00,1.38),P<0.05〕,肥胖(BMI≥ 28.0 kg/m2)者[32-33]含糖飲料攝入增加19%的高血壓發病風險〔OR=1.19,95%CI(1.06,1.34),P<0.05〕,見圖 5。

圖5 不同BMI人群含糖飲料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關系的森林圖Figure 5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in populations by BMI
2.5 劑量反應關系的 Meta分析 共納入 11篇[22-25,27,29-34]前瞻性研究,采用testparm命令檢驗研究是否存在曲線關系,結果顯示:χ2=5.37,P=0.068(P>0.05),為線性關系。進一步通過glst命令擬合驗證,結果顯示:χ2=13.27,P<0.001,表明含糖飲料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風險存在正相關線性關系,即每天每增加1份含糖飲料(即12盎司,約為340 g或355 ml)的攝入,高血壓發病風險增加16%〔OR=1.16,95%CI(1.13,1.18),P<0.05〕,見圖 6。

圖6 含糖飲料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風險的劑量反應關系圖Figure 6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2.6 發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對16篇文獻繪制漏斗圖,結果顯示漏斗圖基本對稱,Begg's檢驗(Z=0.23,P>0.05)和Egger's檢驗(t=1.46,P>0.05)顯示無發表偏倚,見圖7。敏感性分析結果表明,逐個剔除研究對結果的穩定性影響較小,Meta分析結果較為穩定。刪除DUFFEY等[28]研究,異質性由46.1%降低為37.7%,此研究可能是異質性原因之一。

圖7 含糖飲料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文獻的漏斗圖Figure 7 Funnel plot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publication bias in included studies o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intake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本研究Meta分析結果顯示,含糖飲料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相關,此結果與KIM等[35]研究發現相符。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含糖飲料攝入存在的地區性差異,與FARHANGI等[36]的結論一致。研究發現,大洋洲人群及亞洲人群的發病率最高,歐洲、北美洲人群的發病風險相對較低。其可能原因是大洋洲人群及亞洲部分地區偏愛甜食,過量糖攝入引起超重、肥胖,進而引起高血壓[37]。而糖類在歐洲不占飲食結構的主導地位,攝入少從而降低了高血壓的發病風險[38]。此外,北美洲含糖飲料的稅收較高[39],間接地增強了控糖意識。不同地域人群的肌肉含量及基因不同,可能對高血壓的發病也有影響。此外,本研究發現未成年人的高血壓發病風險高于成年人。其可能原因為,含糖飲料可增加膳食血糖負荷,引起炎性反應、胰島素抵抗及β細胞功能受損[40],而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功能還未發育完善,代謝能力較成年人弱,對血壓波動的影響較大,易引起高血壓的發生[41]。本研究發現,BMI與高血壓發病風險相關,BMI正常人群的高血壓發病風險最低,而超重、肥胖人群的發病風險明顯增高。與楊麗睿[42]的結論相一致,肥胖是高血壓獨立且首要的危險因素,其原因可能是脂肪組織過度增生,導致水鈉潴留等多種疾病,使交感神經產生興奮,刺激鈉的重吸收從而升高血壓[43]。
本研究劑量反應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正相關線性劑量反應關系。與不攝入人群相比,攝入人群每增加攝入1份含糖飲料(即12盎司,約為340 g或355 ml),發病風險增加16%。此結果與XI等[44]研究結論一致,然而,該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其可能原因為增加了超重、肥胖[45-46]的發病風險,誘發血壓升高。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為果糖[47],攝入過多會增加膳食血糖負荷而并發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有研究發現,果糖可使三磷酸腺苷(ATP)耗竭而尿酸升高,引起高尿酸血癥[48],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導致急性內皮功能障礙和慢性水鈉潴留而升高血壓[49-50]。相比含糖飲料,無糖飲料攝入量與血壓呈負相關,果糖和葡萄糖攝入量與血壓呈直接相關。含糖飲料攝入減少后,血壓降低[51]。此外,鈉是高血壓的一個危險因素,攝入果糖后,鈉的再吸收增加,也會導致高血壓[52]?!吨袊用裆攀持改希?016)》指出,健康人每日攝糖量不超過25 g為宜[5]。因此,糖類攝入≤25 g可能是高血壓的保護性因素,建議減少或停止飲用含糖飲料、嚴格控制糖的攝入、健康飲食、增強防病意識。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觀察性研究中資料收集存在不同,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其次,飲用頻率記錄單位不一致,雖在本次分析中進行統一換算,仍具有一定主觀性,可能會影響結果分析。本研究僅納入一項來自大洋洲的研究,亞組分析可能存在偏差,有待更多不同地區,含糖飲料攝入的種類、具體成分,季節性攝入量的變化,人群的生活習慣等方面進一步研究,以保證研究分析的準確性。
綜上,本研究納入橫斷面及前瞻性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含糖飲料攝入量與高血壓發病風險相關。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人群進行細致劃分,并進行定量分析,增加含糖飲料的攝入可增加高血壓的發生,需進一步提高控糖、防病意識。本研究結果對今后制訂高血壓預防方案、含糖飲料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有待納入大樣本數據文獻,為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提供可靠依據。
作者貢獻:趙鎮雪提出文章選題、制訂檢索流程以及檢索文獻、論文撰寫及核修;趙鎮雪、王欣、譚凱文進行文獻檢索與收集、文獻內容及數據提取和整理、統計學處理;趙春善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