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亞

歷史是初中教育的一門基本課程。青少年讀歷史才能撐起浩然正氣。當學生汲取歷史中的經驗教訓,了解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時,自然會擁有寬廣的胸懷和更大的格局。如果學生了解世界之大,了解文明史,成長中自然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學習歷史能讓學生認識過去、居安思危、展望未來,對當代中學生的教育意義重大。新時代強調創新理念、創新教學,更需要廣大教師弘揚創新精神,以引領我國教育改革探索實踐的新風尚。而這種新的教學理念,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升華和完善,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法必將從歷史舞臺上消失。“探究式”教學法,恰恰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要多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關注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對于初中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和系統學習歷史知識,教師在歷史課堂運用探究式教學法能夠運籌帷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探究式教學法的內涵
探究性教學法又稱“發現法”。在系統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只要給出一些事例和問題,學生就可以自主探索、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等,研究和學習相關的原則和結論。它倡導的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運用設定疑問、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可借助自主學習意識,透過自己對真理的探索學習,研究客觀事物的特征,總結客觀規律,從而形成自己的思想。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獨立能力都有所提高。
與讓學生自主接受書籍知識內容和由教師直接提供的現成結論相比,學生更應該學會自主思考,主動去探究。毫無疑問,通過這種途徑,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將更加透徹。探究過程一般分為:設置疑問、實踐探究、思考作答、分享指導。首先,轉變教學觀念是教師實行改革教學方法的必要前提。通過死記硬背來迫使學生“接受”書本上的知識是不可取的。這無形中忽視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對某個老師、某個課程的反感,造成偏科傾向,不但學習成績沒有得到提升,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沒達成。這種沒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都是沒有靈魂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泰勒對于學生學習的本質指出:“一個學生的學習依賴于他自己所做的,而非老師所做的。”由此可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若不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去探究,其結果不僅導致學習效率低下,而且會抑制學生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學生喪失主觀能動性,甚至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發展,影響其樹立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所以,探究式教學法的實踐運用也成為我們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著重要去思考的關鍵點。
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生興趣
很多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偏重教材文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有趣課堂的設置。在課堂上,當老師講到那些純粹的歷史理論知識時,許多學生會覺得這些基礎知識枯燥乏味,無法引起他們自主的學習興趣。而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構建課堂教學情境,可以充分調動中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在傳統式教學模式之中,中學生總是程序化地接受基礎知識,不能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僅僅是站在客觀事實之外冷眼旁觀學歷史,甚至對于某些歷史場景也不能建立起情感的聯系,對史實缺乏好奇心,對歷史知識缺乏求知欲,不能主動學習歷史基礎知識。那么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對歷史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走進歷史,體驗當時歷史人物的場景及其情感價值的變化,引導學生沉浸到歷史課堂,了解歷史人物的內心的世界,從而為歷史知識探究奠定基礎。教學情境的建構可以采取虛擬情境、角色扮演等形式。比如,在分析赤壁之戰時,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雙方的軍事實力、戰斗效果、將領等,理解歷史事件的歷史情景。再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選擇多名學生單獨進行游戲,通過自主探究對歷史事件進行解讀,把他們融入歷史事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意愿。當然,創設教學環境還可以角色互換,讓學生擔任老師,結合歷史知識進行講課。還可以使用媒體播放歷史事件或利用其他教學法來創造教學情境。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正確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知識,最終完成教育任務。
分組探究學習,培養團隊意識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技競爭的時代,競爭的成功往往依賴于人與人的合作。古往今來,我國就十分重視個體與整體在教育中的作用。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合作不僅是一種能力,也彰顯個人素質與風度,是新課改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縱觀歷史上那些強者,也會有自己的缺點和局限性,團隊的力量才是巨大的。歷史教學同樣要靠團隊的力量來解決。因此,在歷史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素質教育對新課改理念的體現。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有許多好處。第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每一位小組成員的優勢,讓每一位成員在探究合作中樹立自信心,并在以后的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勇氣。第二,當小組成員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及時反饋和有效溝通交流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團結合作的意識和精神,利于學生未來綜合能力的發展。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整體作用大于個人。
在歷史課上通過小組探究合作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穩定性,培育學生的集體責任意識和集體認同感,增強班級歸屬感和凝聚力。如學習《商鞅變法》這一課,教師可進行分組課堂設計。課前,將部分學生分成兩組,收集商鞅生平事跡的相關內容。同學們交換收集到的商鞅生平故事,比拼誰收集得多,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逐一展示商鞅的個人魅力,評價收集到的變法內容。合作學習能夠突出學生主體性,培養合作互助意識,形成學習交流的合作技巧。學生間的探究交流有效鍛煉了其各方面的能力,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初中歷史課堂教育正在逐步發展,加上素質教育的進步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歷史課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全面、充分認識歷史,有效分析歷史也很重要。通過多層次的合作探究,在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討論問題、交流學習經驗”的習慣,增強了探究合作意識。
以學生為主體,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課堂教學應采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強調自主探究的多種教學模式。在傳統教育中,教師主導的教育模式已經過時。如果學生完全按照老師的想法學習,既不利于獨立探索能力得到發展,也忽視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和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學習狀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歷史知識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強調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倡導教育以學生為本,加強師生互動,實現師生角色互換。教師要敢于放手,從傳統的以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為學生主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在這種去中心化的環境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互動創造,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比如,在講授甲午戰爭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參考相關資料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對于學生提出的觀點,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點評,讓更多的學生敢于自主學習和探索。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有助于學生發揮創造力,這是一種助推力,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繼續自主探索的欲望。
加強師生互動,促進探究式教學的融入
在開展初中歷史探究教學中,教師也應關注課堂師生互動,加強師生交互。傳統初中歷史教學片面追求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效能,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缺少與學生的互動,超過一半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在講臺前講授理論知識,臺下的學生只聽著知識,很難進行自主探究。要進一步提高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性,可通過發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積極展開思考,進行自主探究,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獨立自主探究精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和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在《艱難探索與成就建構》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老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組,指導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和課本上的內容自主探索,以探究式學習的成果為切入點,活躍課堂氣氛。緊接著,教師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縱觀我國發展史,經過諸多磨難,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艱難中逐步蓬勃發展起來,那么,當時國家取得了哪些豐碩成果?由學生結合課本積極探索和梳理歷史基本知識,比如了解鋼鐵基地、油田、第一顆氫彈爆炸等一系列真實的歷史成就,增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深刻體會幸福生活得來不易,進而促進學生個人修養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運用探究式教學可以展現出歷史的潛在魅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的同時發展學生的鉆研精神及團隊合作意識,這對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豐富教學資源結構,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探究教學法的作用,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積極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教師鼓勵點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