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日益獲得業內認可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聯網移動平臺打造移動課堂,豐富學習場景、提高學習效率、改進學習方法,成為傳統課堂面臨的新挑戰。課題組運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大數據、開放性、交互性和便捷性等特點,將傳統授課和移動學習優勢相結合,把移動平臺的參與性、實時性、現場感與傳統課堂授課整合起來,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引導學生高效學習,構建起混合式移動教學矩陣。本文基于移動學習相關理論,探討利用線上平臺施行英語專業移動課堂教學的優勢,并以教學實踐為基礎提出了完整的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課堂構建方案和實踐效果分析。
【關鍵詞】移動課堂? 混合式教學設計? 高級英語
【基金項目】2019年度桂林理工大學校級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移動學習理論下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2019B31)。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7-0067-03
1.移動學習的特點
1.1便捷性
與傳統課堂固定學習方式相比,移動學習具有高度靈活便捷的優勢。各種電子便攜設備和移動平臺突破了“圍墻學習”的限制,學習者可以在任意時間和地點展開學習。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微信的掃碼功能為學生訪問移動課程提供了極為方便的訪問入口。只需掃一掃,學生就可即時訪問移動課程,省卻了等待的時間。同時,通過收藏的功能,學生可將課程公眾號永久收藏保存,保持持久穩定的線上關聯。從成本上來看,微信公眾號的基礎功能全部免費,極大地節約了學生的學習成本。在當前5G廣泛覆蓋,流量資費優惠的條件下,師生基本不會支付額外的流量費用。因此,移動課堂具有便攜免費的優勢,使師生廣泛獲益。
1.2普及性
隨著我國4G、5G通信信號的廣泛覆蓋,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的大量普及,移動學習已基本掃清了技術障礙,筆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學已實現全校范圍WIFI覆蓋,學習者實現了無差別接入移動學習平臺的技術支持。軟件也實現了大眾普及,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微信具有中國最為廣大的受眾群體。根據騰訊 2018 年一季報數據,2017 年微信登錄人數已達 9.02 億,日均發送微信次數為 380 億,微信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移動流量平臺之一。2017年MAU(Monthly Active User)統計微信月活躍用戶已達9.89億人次,基本實現了人口全覆蓋。微信作為一種移動社交軟件,已經完全融入網民的生活,為以其為基礎打造移動學習平臺打下了堅實的受眾基礎。根據《2017年微信經濟數據報告》數據,截至2017年底微信公眾號已超過1000萬個,其中活躍賬號 350萬,月活躍粉絲數為7.97億,公眾號已成為用戶在微信平臺上使用的主要功能之一。以微信公眾號為基礎建構移動課堂,具有最為廣泛的受眾基數支撐,具有其他平臺難以企及的大數據優勢。
1.3交互性
移動學習可以實現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授課者之間跨地域、多層次、點對點、點對面的即時雙向流通。教師將課程資料在平臺發布后,學生即可通過點擊公眾號界面的導航菜單及子菜單訪問最新的教學資料,根據需求自主進行學習,相比傳統課堂發送紙質資料或U盤拷貝,移動學習真正實現了即時交互性。師生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的討論模塊進行在線答疑、討論和分享,突破了傳統課堂學習的時空限制,實現了高度自主便捷的交互學習。
1.4智能性
移動學習另一個優勢就是通過平臺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對學習行為、學習效果、學習偏好等評價學習者的要素進行智能分析。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其后臺大數據統計可以幫助教師實時掌握學習者的訪問頻率、查閱群發資料閱讀頻率效果統計。通過偏好分析、圖文分析和數據分析,教師可以方便直觀地獲取既定時間內移動課程的閱讀數量等數據,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診斷學習問題,評價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對授課方式進行改進,讓師生從移動平臺大數據技術方面獲益。
2.移動課堂的建設
2.1“高英workshop”公眾平臺的建立與運行
從2017年12月截止到2022年2月,筆者依托微信公眾平臺建立的移動學習平臺“高英workshop”,已經運行了四年有余。經過四年的摸索與完善,該平臺已經在桂林理工大學英語專業高年級得到了廣泛使用,惠及五屆學生,共上千人次。平臺通過教師在后臺設立一級菜單和二級子菜單的方式,根據授課內容、教學進度和學習需要個性化制定菜單內容,平臺操作簡單,更新及時,訪問方便,與課堂教學高度兼容和互補。學生在教師授課期間,保持穩定的訪問流量。即使在碎片化時間,學生仍可做到隨時訪問,自主學習,靈活安排。移動平臺的優勢得到了極大的體現。平臺界面展示如圖1所示:
簡單清晰的操作界面真正體現了“用戶友好”的特點,讓學習變得更為直觀和高效。
2.2移動平臺教學設計
混合式移動課堂的教學設計要處理好線上和線下的有效融合問題。教師在設計平臺教學內容和模塊的過程中要揚長避短,依靠移動平臺高效、便捷、分享和交互的特點,把課堂教學中難以覆蓋到的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和完善。設計的模塊要定期更新,推送的學習資料能作為學生預習、復習和擴展的內容,把整個教學過程串聯起來。教師也可以通過平臺分擔課堂授課的壓力,減少課堂灌輸的比重,把學生自主學習環節通過移動平臺有效融合起來。以“高英workshop”為例,筆者所在的高英教學團隊通過后臺向學生實現內容群發200余次,視頻推送90余次,圖文推送500余次;一級、二級菜單中的“教學視頻”“課件分享”“詞匯辨析”“語法分析”“作文展示”等模塊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教師可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重點個性化定制學習內容,把傳統課堂教學中有限的信息容量進行有效擴展,讓學生在課堂外碎片化時間段里,也能實現充分自主學習,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2.3移動學習實踐過程(移動平臺+翻轉課堂模式)
翻轉課堂作為一種近年來廣受好評、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在高校的語言學習課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教師在依托微信公眾號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時,可以在“課前預習”這一環節精心設計,通過布置線上任務,提前將所學章節的視頻素材推送給學生并安排預習任務。這樣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節約了課堂授課時間,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讓課程學習更緊湊、安排更合理,學習過程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以“高級英語2”課程第7單元“Things:The Throw Away Society”授課為例,教師課前即把文本預習要求、背景知識視頻通過“群發”和“子菜單模塊”的方式提前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上課前完成的任務包括:(1)按預習要求完成課文重點詞匯的查閱,并做好英文標注;(2)提前準備與課文相關的思考題,并與小組成員線下進行討論,課上直接進行匯報總結;(3)按要求觀看Barbie Doll的兩則英文廣告視頻,并對視頻內容中的商業推廣心理暗示做出解讀,課上進行提問。預習任務完成后,要求學生在微信公眾號上統一打卡,教師統計預習完成情況,計入平時成績考核,作為形成性考核的依據。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線上預習任務高度靈活、彈性,對較難的文字部分學生可以反復查閱理解;視頻可以多次觀看;討論可以與小組成員充分交流,相比較傳統課堂無差別一過性的學習過程而言,翻轉環節極大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我激勵性。在高英課上,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手把手“扶著學生走路”,而是激發學生自己“走起來,跑起來”,擺脫對于教師的依賴性。
接下來進入課堂教學過程。本環節屬于翻轉課堂的核心模塊,包括小組匯報、教師點評、思維擴展、啟發提示等部分。在小組匯報環節,學生基于之前的預習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presentation匯報。通過匯報,小組之間實現了交流、對比,審視自身的優缺點,有利于學生通過相互啟發、互助學習的方式解決自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控制課堂,針對各小組表現進行總結點評,啟發學生對話題進行深度思考,擴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用思辨邏輯整合觀點,表達見解。整個過程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層層鋪墊,對有限的課堂時間進行了高效利用,優化了教學設計,整合了教學資源,實現了教師教學目標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融合。
隨后進入課后鞏固環節。教師仍然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課后作業,包括小組作業和個人作業。完成后,學生需要將小組作業作品按時提交。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后,選擇優秀小組作業和個人作業樣本展示在微信公眾平臺一級模塊“優秀作品”上,并實時推送群發,供學生參閱學習和討論。通過這個環節,學生的形成性考核過程也得以公開透明進行,確保了課程考核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更具科學性和公信力。
3.總結
微信公眾號“高英workshop”作為移動課堂的搭載平臺,已經穩步運行了四年。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移動教學覆蓋了桂林理工大學英語專業五個年級共25個班接近一千多名學生,師生從中廣泛獲益,效果深受學生好評。經過四年的教學實踐,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得到的訪問數據和筆者制作的問卷調查,課題組對于學生的學習滿意度進行了調研。制作問卷300份,實收問卷 283 份,有效問卷283 份。結果如表1所示。
從問卷顯示的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對移動教學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平臺操作的便捷性、內容的豐富性、與電子產品的高度契合性使得大部分學生樂于使用。學生普遍認為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主動性、增強了學習自主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強化了師生溝通和友誼。
通過課題組的實踐證明,微信公眾平臺構建的移動學習環境,從技術上看能將傳統教學活動與覆蓋面廣、數據分析強大的移動平臺相結合,在忠實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線上資源。從實際教學反饋看,師生認可度、接受度高。在當前“互聯網+”和5G通信技術深刻影響人們學習方式的大環境下,高校英語專業應當順勢而為,積極主動探索實施移動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道路,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把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踐行到專業課授課過程之中。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課堂必定會被更廣泛地應用于英語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當中,成為英語專業教學模式的“新常態”。
參考文獻:
[1]徐梅丹,蘭國帥,張一春,等.構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5(4).
[2]朱旻,王雅平.微信公眾號在公共英語翻轉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
[3]徐婧.移動課堂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長江叢刊,2020(10).
[4]鄭窕娜.基于數字移動課堂的大學英語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31(8).
[5]張麗菲.基于移動教學的新手與專家型教師課堂師生交互比較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20(2).
[6]范文翔,馬燕,李凱,邱炳發.移動學習環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實踐探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3).
作者簡介:
彭奉天(1982年10月-),男,土家族, 湖北建始人,講師,碩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