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使得我國英語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對英語作業的形式與內容等產生了思想偏差,認為小學生完成作業僅僅是為了促進其成績的提升,因而傳統作業內容與形式上的設計皆有一定的不合理之處。現階段,隨著“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已經有部分教師能夠認識到,過多、過難的作業不但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可能對其身心健康造成無法逆轉的惡劣影響。由此,應結合“雙減”政策的核心思想,進一步優化小學英語作業的設計,以此為小學生提供更自由、愉悅的成長空間。本文從“雙減”政策出發,針對小學英語作業的現狀與原則進行研究,而后總結出能夠切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英語? 作業設計? 減負增效? 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23.3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2)07-0073-03
所謂的“雙減”,即是中央辦公廳、國家教育部與國務院針對我國小學生的真實學習問題,共同規劃、頒布的新型教學政策。該政策旨在為小學生提供更輕松、自由的成長環境,倡導在有效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促進其和諧、全面的成長。現階段,仍有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雙減”政策的實際價值,一味地依照傳統“應試教育”概念下的教學觀念,妄圖通過提升作業難度以及作業量的方式來促進小學生學習水平的進步。最終不僅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還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其學習成績的持續下降,得不償失。由此,教師應依照“雙減”政策轉換其教學思想,進而順應小學階段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為其設計出適應于其身心健康成長的英語作業。
1.“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原則
英語教師在為小學生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首先應明確的是,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教育資源中成長的學生,其學習基礎自然不盡相同。同時,小學生行為習慣、思想認知等方面的差異化,也會導致學生群體中出現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因而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秉持“因材施教”的分層原則,針對能力、需求、喜好等方面的差異化設計,開展更具針對性的英語作業。作業不應該只是提升學生成績的工具,同時也要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等綜合素養以及情感價值觀等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設計作業的初衷,便是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故而作業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作業的時間、任務量、難度等都應符合學生的個人需求以及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出有梯度的作業,促進學生受益最大化。
2.“雙減”背景下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2.1“降量提質”明確作業目標
小學生每天能夠進行英語作業的時間是有限的,因而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應明確作業的目標指向,做到“量少而精”。同時,“雙減”背景下的英語作業設計,應具有一定的分層性,作業的難度與量都應該做到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應完成的作業也要有所區別。以北師大版英語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Hello”為例,盡管本章內容是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學習英語的初始階段,但不同學生在不同成長背景下會積累不同程度的英語基礎,因而教師在布置作業之前,應對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摸底檢查,可以利用師生英語對話練習、情景模擬等方式達成目標。而后結合教材方向,為不同學生設計出不同形式、內容的英語作業。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以其英語技能的進步為核心,進而可以為其設計如以“打招呼”為主題繪制英語漫畫等較為簡單兼具趣味性與實效性的作業內容。而針對已經具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其作業的難度與形式內容等也應有所變化,教師應更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綜合素養的引導,從而設計出更高質量的作業內容。如,以“打招呼”為主題,創建一個英文游戲,由教師在不通知學生的情況下將其分為若干組,并為每組特定一套打招呼的對白,要求學生在互相打招呼的過程中找尋其小組成員。該類型的游戲十分考驗學生的英語基礎,不僅要求學生能表達、能聽懂英語,還需要其具備一定的英語識別能力與反應能力,對學生各方面素養的提升皆有一定積極影響。
2.2層次化、階梯化的作業設計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英語作業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從學生角度出發,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和特長進行英語分層作業的設計。例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A組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弱,基礎也較差,B組學生處于中游水平,C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對于課堂知識接受較好。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每一組學生的實際素養層次進行作業設計:A組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課堂傳授的單詞和語法,能完成書本中基本的口語交際訓練,保證單詞拼寫的準確性;B組學生要在A組的基礎上提高語言能力,同時學會舉一反三,能完成簡單的口語對話;C組學生要在A、B兩組的基礎上加以拓展和拔高,以培養這類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與英語寫作能力。
以北師大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教材為例,在三年級上冊Unit 1 Hello 與Unit 2 Friends的學習之后,學生具備用英語打招呼與介紹朋友的基本能力,這兩個單元內容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故事充滿童趣,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時,可以整合兩個單元的內容,創設不同的場合,如開學初在教室里認識新同學,在操場上交新朋友等情境,學生嘗試用“What’s your name?”“My name’s…”進行對話練習。為滿足學生層次化的學習需求,在該練習設計過程中可考慮從第一人稱、第二人稱以及第三人稱出發,將整個單元的作業難度進行梯度設計,讓學生嘗試用第一人稱介紹自己,用第二人稱詢問對方,或用第三人稱描述人物關系,以此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作業設計中,教師需要立足語言,結合本單元的教學特征,合理設計作業,設置相應的練習情境,給予學生感同身受的體驗,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語言學習體驗。
又如在對簡單形容詞已經掌握的基礎上,教師設計語句的寫作作業。教師鼓勵學生將所學的英語表達出來,通過小視頻形式將常見動物展示一遍,使學生對這些動物的顏色、特征形成初步印象,教師再分別展示各個動物的圖片,并在黑板上寫出句式:The ____ dog is ____ and ____.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圖片中狗的顏色和特征,完成語句:The yellow dog is fat and tall.教師再給出提示The ____ rabbit is ____ and ____./The ____ cat is ____ and ____.等等,使學生從簡單的生詞記憶作業設計引申到語句的寫作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降低了難度,同時又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英語知識。
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完成對單元教學目標與內容進行精確研判后,對作業內容進行科學謀劃,采取層次化、階梯化的作業設計策略,找準目標、找準方向,轉變過往一刀切的作業設計現象,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優秀作業。
2.3“減負增效”創新作業形式
現階段,仍有部分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的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創新性,只能夠設計出大量、無質量的重復抄寫剛學的單詞和句型的作業,布置機械的重復的聽讀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音語調,學生在機械性地完成諸如誦讀與抄寫等形式的作業時并不會對英語知識以及其自身能力素養等產生過多思考,甚至可能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對英語課堂產生本能的排斥與抵觸心理。由此,教師便可以依照學生的真實個性與喜好,適當地創新作業形式,提升作業的質量。以更具挑戰性與趣味性的作業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提升其學習英語知識內容、完成英語作業的自覺性與積極性,達成“減負增效”的美好愿景。以北師大版小學英語三年級“My Family”為例,針對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教師首先應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而后結合學生的喜好,創設出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多元化的作業。如,教師可以將英語作業轉換為更能激發學生參與性的“挑戰活動”,并為其布置如“以英語歌的形式向同學介紹你的家人”“用英語情景劇的方式向同學描述你的家人”“根據同學的畫作描繪其家人”等挑戰,并許諾完成任務越多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獎勵。此舉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促進其英語能力的升級;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學生社交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各項綜合素養。而針對性情較為內斂的學生,教師也可以為其布置如“聆聽同學的介紹,根據其表達內容繪制圖畫”等較為簡單的挑戰任務,同時也需要許諾其完成后的獎勵。以此來幫助其感知敞開心扉與人交流以及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良好體驗感,助力其提升對英語學習興趣的同時優化其社交能力。教師需要明確的是,設置分層式、差異化作業目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降低集體學生學習壓力的基礎上,全面性地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由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還應具備一定的全局性,可以利用小學生樂于模仿他人的特征以及小學階段較為顯著的從眾心理為中心設計作業以及作業目標,借助個體的力量激發集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適當地賦予小學生一定設計作業的權利,而后引導其基于自身學習習慣以及對同學的理解出發,為其他同學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每日小老師”的活動,引導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為他人布置作業的機會,同時教師可以適當地為學生設置一定的作業范圍與任務目標,以此保障作業的實效性。而后教師可以在觀察學生所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總結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性格喜好。針對更有益處的習慣與作業設計,教師應適當地給予褒獎與鼓勵,以此來調動其他同學的模仿與學習心理,進而循序漸進地引導集體學生都能夠在相互設計、布置作業的過程中感知、總結更有優勢的學習方式,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達成“減負增效”的美好愿景。
例如北師大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六年級下冊Unit 7 Vacation? Lesson 3 Have Fun教師運用微課授課模式,借助思維導圖模式,圍繞五個核心問題在較短的時間內將本課故事主要情節進行講解,并設計相應家庭作業鞏固強化所學內容,效率較高,學習效果好。
教師創設導游情境,以一張打馬賽克的動車票導入,引出介紹vacation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歸納介紹vacation的思維導圖課堂作業。
教師創設導游情境,把Listen and number, story time和talk together串成三段旅程:trip to London, trip to Guangzhou, trip to Bali,讓學生以分享三段路程trip to London, trip to Guangzhou, trip to Bali為線索,把課本上獨立的三個板塊show time, talk together, listen and number串起來。然后設計家庭作業:利用思維導圖呈現Henry和Lisa兩人的周末,或者用思維導圖描述自己的weekend。
教師所設計的作業也可借助網絡,確保作業具備相應的互動性、新穎性。教師需要充分抓住當前小學生的愛好特征,設計恰當的網絡作業,讓學生在網絡上暢所欲言,打破傳統練習受到來自于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教師還可以利用QQ、微信或曉黑板APP軟件,充分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共同督促或者配合學生完成作業,確保學習的連續性與有效性。
3.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科學、嚴謹的教學觀念,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能夠有所提升的決定性因素。因而,教師應徹底摒棄傳統教學概念對其職業觀念的影響,從而更多地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英語作業設計的改革方向。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真正地做到尊重、喜愛學生,為其提供兼具趣味性、靈動性與實效性的作業,促進其各項能力素養獲得更全面的成長,進一步推動我國小學英語教學事業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邵玲.小學英語作業改革與創新探索[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2):136-137.
[2]趙丹丹.淺析小學英語作業優化設計的策略[J]. 黑河教育,2022(1):58-59.
[3]李陽.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優化[J].成才,2022(2):38-40.
[4]張海艷,王曉明.設計有效英語作業,生成個性“成長報告”[J].教育家,2022(2):70.
[5]朱文婷.科學設計小學英語作業? 助力學生愉快學習[J].現代教學,2022(Z1):137-138.
作者簡介:
包巧芳,女,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小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