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正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傳統武術在新時代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傳統武術在當前和平的社會中,其技擊功能已受到弱化,并且這個歷程是從清末就已經開始;普通大眾對傳統武術存在認知偏差,傳統武術被一些利益分子所利用,導致傳統武術形象一落千丈;傳統武術習練人數少,不少優秀拳種已經逐漸失傳。新時代的傳統武術應該在保存其自身的精髓,不斷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傳統武術;技擊;武術發展
傳統武術經歷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洗禮,發展到如今,其功能隨著社會的變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始終應該保持其本質的功能——技擊。如今,傳統武術面臨著諸多困境,如何使傳統武術在新時代繼續保持活力,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1傳統武術技擊的弱化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熱兵器逐漸替代了冷兵器,標志著武術逐漸退出戰爭的舞臺,慢慢地轉向了民間。由于我國長期受宗法制的影響,因此,武術在流落到民間后也突出宗法制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內向凝聚”,“外向排斥”,對本門的技法一律不外傳[]。加之傳統社會“傳男不傳女”的封建思想,使得傳統武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清朝末年武舉制的廢除,使得武術失去政府的支持,傳統武術的技擊能力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局勢很不穩定,武術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聯合民間的一些宗教和巫術搞迷信,其次國民黨的殘余勢力也利用武術搞反革命活動。國家迫于形式上的壓力,不得不對武術采取限制措施,只對武術進行挖掘和整理工作,不進行武術對抗形式的活動。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國家調整武術發展策略,以奧運會為最高發展目標,舉國上下把體育的工作重心放在競技體育上,武術也以競技武術發展為主。傳統武術被政府冷落,普通大眾對傳統武術也無人問津,傳統武術的發展一度跌落谷底。在全球的趨勢下,西方體育作為一種強勢文化不斷對外擴張,對我國的傳統武術文化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境。
綜上所述,傳統武術的發展自清末以來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新中國成立后,又因其復雜的社會背景,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80年代,由于競技武術的出現,嚴重擠壓了傳統武術的地位,傳統武術逐漸被邊緣化,技擊功能也逐漸丟失。
2傳統武術形象缺失
武術未能進入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得人們開始反思武術的本源,傳統武術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近些年來,隨著傳統武術的呼聲愈發高漲,一些民間的冒牌大師打著中華傳統武術博大精深的口號,導出敗壞傳統武術的形象。最典型的例子當屬雷雷約架事件,把現代的搏擊運動和所謂的“武術大師”習練的傳統武術放在擂臺上一起較量,傳統武術都是以失敗告終。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便給傳統武術扣上了不能打的稱號,也一度質疑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現代的搏擊運動和傳統武術的訓練方式和體系截然不同,兩項運動根本不是一個訓練體系,因此,把兩者放在一起較量顯然是不合適的。
其次,傳統武術在當代的傳播主要是靠電影電視以及短視頻。熒幕里面的傳統武術多少會帶有一些神奇的色彩,通過一些特殊的拍攝手法以及演員們的相互配合,其夸大了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使得大眾對傳統武術一直懷有過分高的期待。短視頻是隨著人們快節奏的生活興起的,其傳播的速度和影響力都非常之大,不少無良的視頻創作者借用這樣一個平臺,惡意詆毀傳統武術,也給傳統武術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傳統武術傳承人的缺失
傳統武術的傳承主要依靠的是傳承人,胡繼云指出傳統武術傳承人是:系統掌握某一拳種的技術和理論并引導該拳種發展的代表人物[]。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步法加快,武術傳承人主要是老一輩在堅守,年輕一代都不愿去學習傳統武術。人們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傳統武術逐漸被冷落,缺乏政府的資金支持,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承紐帶表現出脆弱性,一旦傳承人對傳統武術不負責任,就會造成傳統武術的徹底消失[]。以前武術的靠 “師徒傳承”,要經過嚴格的篩選才能習得師父的技藝,門檻很高。現在的武術傳承都轉向了學校武術,主要是通過師生傳授,幾乎沒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這樣也造成了很多人難以領悟到習練武術的艱苦過程。
4? 建議
第一,傳統武術技擊能力弱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傳統武術在新時代的技擊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忘本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保留傳統武術本質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去創新其它功能,離開了技擊功能,傳統武術就會淪落到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境況。
第二,政府應該加大網絡的管控力度,控制一些不良的傳播行為,一旦出現,立即封殺,把損壞傳統武術形象的視頻扼殺在搖籃當中。
第三,政府要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完善傳承人的保護機制,給予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