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靜
一、“雙減”背景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語文教師不夠重視有效語文作業的設置
從當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來看,部分教師對語文作業設置的重視程度偏低。一方面體現在教師布置的語文作業任務量比較大;另一方面表現在重復性抄寫作業比較多,導致語文作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在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下,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只要布置足夠多的作業,就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因此教師只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一味地讓學生多做練習冊,多買課后練習題冊進行練習。這樣做不僅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的情緒,而且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語文課堂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
現階段,在核心素養逐步深化背景下,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活動中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落實,且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傳統,因此,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缺乏創新,削弱了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多數教師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并未理解知識的深層含義,包括教材中文學作品的情感等。學生被動學習語文知識,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比較低。
3.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比如:智慧課堂,很多教師都會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初中語文課堂中,部分教師為了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會在教學過程中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展示圖片和播放視頻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師需要把握好教學的節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控制。但是實踐教學中,雖然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有助于教學,但是忽略了教學的效率,未能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優化。
二、“雙減”背景下農村初中語文“減負增效”的教學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素質教育”“雙減”等教育理念被大眾所知。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探索如何實現減負,通過減負為實現素質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但需要注意的是,減負并非減少學生的學習內容,而是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農村初中教育受到教育思想落后、教育資源貧乏等因素的限制,在踐行減負增效教育理念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減負增效不只是踐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和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予以高度重視。對此,以下將重點提出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減負增效的幾點策略。
1.設計實踐性作業,豐富作業內容
語文課程具有極強實踐性,為了切實體現出語文的這一屬性,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地,教師要注重實踐作業的布置。通過作業設計,讓語文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聯系在一起。通過個性化與社會化的內容,以開放性與探究性的形式,增強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體驗。另外,實踐性作業布置,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
以口語交際《講述》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一個實踐調查活動——我的家鄉,學生可以自由合作,也可以自主探究,利用訪談、考察等方式了解某一景點的風土人情與歷史典故。在實踐活動完成以后,學生需要完成一篇調查記錄,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寫作水平,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作業設置的實效性。
再比如,教師可以設置手工類的作業。一般情況下,語文作業形式都是抄寫練習或者是完成練習冊。對于學生來講,這種作業單調、乏味,手工類的作業能夠讓語文作業變得更有趣味性。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完成一份手抄報,手抄報的內容要有新意,主題不限。有學生設計了賀卡,有學生設計了以建黨百年為主題內容的手抄報,通過這種手工類作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
當學生接觸自己熟悉的事物,會產生親切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設計生活化的課后習題,能夠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語文現象中感受到語文的趣味性。同時,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的現象中探索更多語文知識。例如:考慮到學生比較好動,教師可以設計演講類和表演類活動,從而為學生搭建一個釋放自我天性的平臺。在設計這種語文作業時,教師需要提前做好計劃,包含活動主題設定、場地的選擇、活動開展時間以及評價的指標等。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豐富主題演講內容,因此,布置實驗類與制作類作業不僅符合語文課標要求,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而有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設計分層性作業,滿足差異需求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生活環境、語文知識儲備等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設計語文作業時必須要提升作業的針對性,還需要保證作業布置的層次性,體現出作業類型的多元化原則?;诖?,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具體可以從作業量與形式入手,進行優化:

首先,作業量分層。針對學困生,教師要注重基礎性作業的布置,幫助學生鞏固語文字詞以及背誦內容,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適當布置一些拓展類的課后作業。針對學優生,他們的語文理解能力比較強,而且可以快速掌握語文知識點,教師可以多布置一些拓展類題目,有助于增強學優生的綜合能力。針對中等生,教師可以布置一半基礎性作業和一半拓展性作業,通過這種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比如,在背誦《桃花源記》時,中等生需要按照課后的要求背誦2~4個自然段,學困生每天背1段,一周之內全部背誦完。學優生需要全文背誦。實踐教學中,作業的內容和數量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既要保證學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又要保證學生的自由性。
其次,作業形式分層,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勢與不足,結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教師需要注重分層性作業設計,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題目,實現發展其智力的目標。以《人無信則不立》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種類型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分小組完成,并在課堂上讓學生選派代表展示作業成果。第一,搜集關于誠信的事跡、俗語以及典故等,并將搜集的內容整理后制作出一個PPT,用于課堂展示;這既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激發了他們對語文作業的興趣。第二,搜集具有典型性的關于誠信的歌曲,分小組進行合唱并在課堂上展示;第三,搜集“信義老爹”的事跡,并寫下一篇200字演講稿,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第四,自編自演一部以“誠信”為主題的小品或者是話劇,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展示。利用形式多元化的作業,切實推進“雙減”政策落地,并以此來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挑選想要完成的作業題目,充分體現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推進了“雙減”政策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落實。
3.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
只有學生全身心參與的課堂,才是高效率的課堂,對此,教師要注意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只有學生想學,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
以《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故事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在利用故事教學法開展課外名著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創設出對應的教學情境,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對故事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特別是一些閱讀難度比較大的課外名著,教師可以在引入故事之前,利用提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思考,并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創設故事發生時間、背景等形式,為學生提前滲透一下故事的背景知識,進而為故事教學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藤野先生》為例,教師可以先講解清朝末期各個黨派開展的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然后進一步闡述清政府派留學生出國深造,接下來帶領學生思考魯迅先生對東京留學生的描寫的意圖,最后引導學生感知魯迅先生對這群不務正業留學生的憤怒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時間與故事之間的關聯,適當選擇一些學生可以理解的故事,有助于增強學生感受文本中的批判意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在“雙減”政策下,教師統一布置作業的弊端更加明顯,其弊端主要是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區分層次布置作業等。因此,出臺“雙減”政策后國家也對教師布置初中語文作業提出了一些新的標準,教師需要遵循多元化原則,提升學生語文讀物質量;需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增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作業設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