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這一意象通常用來表達人在編曲或填詞時的思想感情狀況,也可用于記錄對生活、社會等方面的感悟,由于其具有藝術性,因此打動人心的能力也極為強大。當音樂旋律響起時,人們會沉浸在音樂營造的氛圍中,即與音樂產生共鳴,靈活輕快的音樂能夠緩解人們的負面情緒,從而解放心靈;悲傷沉重的音樂更能觸動人心。動畫圖譜是將音樂具象化,讓學生更為直觀了解音樂的特點與特色,是較為有效的音樂教學方法。
一、音樂動畫圖譜的含義
音樂動畫圖譜是音樂教學中常用的、便于讓學生欣賞音樂的一種形式和方法。音樂具有娛樂性,無須具備很深音樂理論和技巧修養甚至根本沒有音樂知識的普通群眾和未成年人也能夠輕松聽懂歌曲。同樣,音樂圖譜具有極強的形象性,能夠讓學生在看到圖譜的瞬間了解當前的學習內容,讓教師的教學導入和教學過程更加順暢。采用音樂動畫圖譜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敏感性,而動畫圖譜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情況下習得知識。
二、采用動畫圖譜進行教學的優越性
1.提高學生的音樂敏感度
在小學音樂教學當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以提高其音樂敏感度,為以后的音樂學習和音樂品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進行“音樂中的動物”一課的教學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尋找音樂中有關動物的部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具體可先讓學生對動物的聲音有一定的了解,再在音樂中找到相應的部分。例如,在“野蜂飛舞”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播放蜜蜂的聲音,讓學生具有基本的認知,再通過播放音頻讓學生了解該曲目對蜜蜂的描寫,是采用美化的方式,讓其變得急促但并不刺耳,培養學生對美的認知,進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利用聆聽和想象兩個方式實現對音樂的品鑒。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造美的能力。小學時期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將會使學生審美能力、思想道德觀念甚至是價值觀受到影響。因此在進行小學音樂教學時,需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有意識地體會生活、感悟生活,發現生活中美的部分,教師可根據音樂作品的背景和曲調,設計相應的動畫圖譜,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音樂所要表達的內涵,經過講解和播放音樂,深化這一概念,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追求,還能夠提高其基本素質,從而實現教育的基本目的。
三、將動畫圖譜用于音樂教學中的方式
1.利用圖譜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生在學習時多遵從自己的喜好,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心理不成熟的特點,利用良好的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喜歡上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小學生而言,歡快的教學氛圍和有趣的教學內容,能夠有效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熱情。采用動畫圖譜,能夠利用音樂的娛樂性和繪畫的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更輕松地了解音樂知識以及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其音樂學習的深度,在將來能夠利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在進行“音樂中的故事”這一單元的學習時,圖譜的設計將會對學生理解音樂表達的故事產生直接影響。“草原放牧”一課要表達的是在草原上放牧所能看到的景象,若教師選擇樹林將會影響學生的判斷,無法起到營造氛圍的目的。因此就需要教師選擇適合的動畫圖譜,從而引導學生了解草原放牧應當是一個閑適的過程,在廣闊的田地中游走,心情應該是放松的。
2.將圖譜的變化與音樂的起伏相結合
不同的歌曲具有不同的旋律,即使是旋律相似的歌曲也會具有其不同的特點,旋律的融合形成美妙的音樂,從而展現出一幅完整的畫面。旋律的特點在于,它能夠指代音樂中任何的音高和節奏,因此大部分樂曲中的旋律均能夠進行動畫圖譜設計。例如,在“歡樂的舞步”一單元中,“大河之舞”的旋律十分靈活多變,教師可通過波浪、彎曲等方式將曲譜呈現出來,讓曲譜與音樂旋律相結合,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在旋律的變化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
國家推廣的素質教育,重在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素養,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將其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所不同的基本點在于,應試教育只要求學生在考試時獲取較高的分數,因此教師只需對考試內容進行鉆研,從而在教學時忽視的教育中“育”的作用,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素質均有所提升,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用動畫圖譜進行音樂教學,學生不僅能夠體會音樂、感悟音樂,在積極的氛圍中學習,也能夠形成較為良好的審美觀念,從而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