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惠怡
蔡雯,安徽蕪湖人,中國人民大學二級崗位教授及“杰出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研究方向為應用新聞學、媒體融合、新聞教育改革,主講《新聞編輯》等本科專業核心課程與研究生課程。
一、從教30多年,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個好老師
1964年,蔡雯生于教師之家,父親是全國語文特級教師,父母給了她很好的引導,培養了她自強自立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1981年,她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修讀新聞學專業。大學二年級時,蔡雯被選入了由教授一對一指導的優秀本科生培養項目,師從葉春華教授,開始研究地市報紙,并在暑期實習時被指派到上海市教委創辦一份為當地考生服務的小報《招生通訊》,擔任總編輯,帶領一些同學辦報。這段經歷使她對新聞業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和辦報之余,她利用節假日到無錫、合肥等多家地市報進行了調研,本科畢業論文寫成了一部十多萬字的著作《如何辦好小型報紙》,后正式出版,成為其治學生涯中的第一本專著。本科畢業后,她繼續跟隨葉春華教授讀研,研究當時剛剛復興的晚報,養成了密切關注新聞一線、樂為報業思考和寫作的習慣。
1988年獲得碩士學位后,蔡雯進入新華社中國新聞學院任教,主講新聞編輯課程。因學術成果多、教學效果好,30歲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并獲得“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等多項榮譽和嘉獎。
1997年,蔡雯為自己的教材《現代新聞編輯學》評審一事登門拜訪中國人民大學鄭興東教授。鄭老師發現她在“宏觀編輯學”領域中的學術洞見和潛力,鼓勵她繼續鉆研,促使她在年過而立、教學任務繁重、孩子尚且年幼的情況下,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讀博,潛心深攻編輯策劃理論。她說,葉春華教授當年領她進入了學術殿堂,鄭興東教授則在她研究到一定程度、最需要突破的時候給予了最寶貴的指引和支持。讀博期間蔡雯晉升為教授,并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作為人才引進,37歲受聘為博士生導師。2001年,其博士論文《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宏觀新聞編輯研究》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成為我國新聞傳播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2002年起,蔡雯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一直分管教學工作。2014年擔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直至2018年班子換屆時因身體原因請辭,轉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任教期間,蔡雯曾有16年的時間兼任學院領導工作,在學生培養方面推行了多個教學改革項目、創立了跨學科的人才培養實驗班,在科研方面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工程建設項目”“新聞編輯”(2010)、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研究”(2013)、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教育改革研究”(2013)、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課題“數字時代媒體融合發展與新聞傳播改革研究”(200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資源深度開發”(2001)等多項研究課題,主持開發了我國第一個“新聞傳播學案例庫”,擔任“馬工程”教材《新聞編輯》首席專家。蔡雯現已出版《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新聞編輯學》《媒介融合與融合新聞》等專著與教材14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并長期擔任“中國新聞獎”評委、多家媒體的顧問與特約閱評人。
蔡雯先后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2001、2004)、“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4)、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8),獲得全國教育成果獎二等獎(2009)、北京市教學名師(2009)、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9、2013)、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2010)、北京市優秀教師(2013)、北京市新聞出版系統領軍人物等榮譽,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0)。
從教30多年,蔡雯指導畢業的碩士、博士生超過百人,遍布全國各地,有在新華社等中央媒體和各地方新聞單位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也有在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兄弟院校任教的,還有在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做宣傳管理工作的。
諸多榮譽伴身、桃李花開遍地。蔡雯說“做一個好老師、好學者是我最大的心愿”。
二、洞察新聞傳播變革,不斷拓展研究視野
20世紀90年代,蔡雯發現改革開放后媒介生態環境發生變化,逐漸寬松的管理體制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促使媒體開始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并在新聞報道策劃方面下功夫。蔡雯據此開始研究“新聞傳播策劃”,并于1993年在《中國記者》《新聞戰線》期刊上分別發表論文《報紙策劃:當代新聞學新課題》《搞好新時期的報道策劃》,這是國內最早論述新聞傳播領域中“策劃”現象的文章。論文一發表就引起了新聞界的關注,中國地市報研究會決定當年的年會以“報道策劃研究”為主題,邀請她到會做學術報告。隨后,蔡雯對報紙整體策劃、新聞報道策劃與組織調度進行了更系統深入的研究,闡釋了“策劃”在新聞編輯工作中的重要性和操作規范。她在2001年撰寫的博士學位論文《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宏觀新聞編輯研究》,得到學界專家的高度評價,稱她是站在實踐部門業已付諸行動、學術部門尚未深入涉及的大編輯的角度,對“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進行了一種全方位、大視野、深層次和理論層面的深入研究。①
2002年,蔡雯提出,隨著市場化的媒介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傳統的紙質媒體在將來必然突破自身介質限制,更多地與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聯姻和融合,“應用新聞學的研究視野和學術支點已難以適應媒體發展的要求,理論創新迫在眉睫”。②
2004年至2005年,蔡雯獲得富布萊特項目資助,赴美國進行為期一年的學術交流。出發前,圍繞美國公共新聞傳播課題做文獻梳理和研究準備時,發現美國世紀之交的“公共新聞”運動在其本土乃至全球范圍都產生了較大影響,她就此撰寫了《美國公共新聞的歷史與現狀——對美國公共新聞的實地考察與思考》等文,最早向國內同行講述了這場運動。
在美國的調研還讓蔡雯發現,21世紀初美國報業已經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陷入危機,“媒介融合”是傳統媒體應對挑戰的改革之策。2005年在《中國記者》雜志上發表的《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從美國新聞傳播的變化談起》,將西方“媒介融合”的理論與案例引入中國,引起廣泛關注。
回國后,蔡雯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大課題“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改革研究”,發表《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試論融合新聞及其挑戰》等一系列論文和調研報告。2007年,她帶領的研究團隊出版了《新聞資源開發設計》《新聞發展、采集與表達》《新聞整合、展示與增值》等系列研究成果,為媒體融合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2012年蔡雯出版了專著《媒介融合與融合新聞》,在新聞業務研究領域具有開拓性意義。
蔡雯對應用新聞學領域的研究視野一直在不斷拓展。繼20世紀末美國“公共新聞”運動之后,歐美國家出現的“建設性新聞”“方案新聞”等新一輪改革運動再度引起國內新聞界的關注和討論。應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邀請,2020年蔡雯在國際學術論壇上發表了《從西方新聞改革運動看職業新聞觀念轉變——“建設性新聞”“方案新聞”“公共新聞”評析》,此后發表了一系列關于“建設性新聞”的本土化研究成果。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中國媒體環境帶來新的變革和媒體轉型與實踐需要更新的理論指導。作為媒體融合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隨著媒體融合進入深度融合階段,蔡雯開始把研究重點轉向新型主流媒體建設以及四級聯動的現代化傳播體系的建設。她認為,媒體融合始于新聞媒體對自身資源的重新配置,在現代化傳播體系的建設中,深度融合的媒體對于資源的使用不拘泥于靜態的、內循環的整合,而是要擴展為跨媒體層級、跨地理區域、跨社會領域的資源流動共享。
基于對媒體環境與研究趨勢的把握,蔡雯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學術發展路徑。現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的麥尚文說:“導師的學術方法論,也把我研究思路的‘開關’激活了。”畢業于2011年的他因為教師與博士生的雙重身份,比其他學生更多感受到業務教學及研究的難點所在,也更能捕捉導師學術方法的閃光點。“從導師的課堂上感受到一種前沿敏感性。這種從業務研究轉向媒體融合研究、在抓住中國問題基礎上的研究路徑轉型的方法論,幫助我也找到了自己研究的切口,并持續沿著媒體融合的方向進行深挖。”目前,麥尚文結合自身業務研究經驗與對新聞輿論實踐的扎根觀察,從治理的視角研究媒體深度融合。
于綿長時空語境中透視媒體實踐,在國際視野下考究鮮活的中國問題。這是蔡雯學術研究思維的注腳。
應用新聞學研究強調理論性的同時更重視實踐性、應用性,這就要求研究者與實踐前沿保持共振,對傳媒業的發展變化有敏銳的洞察和感悟。這對身在書齋的高校教師來說并非易事。正如麥尚文所言,“蔡老師恰恰是能走在前沿的學者,領跑在業務改革浪潮前端”。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產出對學界有理論貢獻、對業界有實踐指導價值的成果,是蔡雯對自己學術研究的要求。自本科階段起就對媒體實踐保持長期的關注與思考,讓她對歷史脈絡有準確把握,進而透視新聞業發展的問題癥結和提煉學術命題,產出理論深度、可讀性與實踐指導價值兼備的研究成果。可以說蔡雯的學術研究軌跡,與中國新聞業的發展進程互為見證。
三、主持教改率先垂范,教書育人潤物無聲
蔡雯在學院領導崗位上的時候一直告誡自己,要求老師們做的事,自己必須先做好。建設精品課、創建案例庫、開辦實驗班……每一項改革,她都是第一責任人,率先作為。在她教學和管理“雙肩挑”的16年中,學院獲得過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教育教學獎項,在教育部組織的多輪學科評估中一直保持全國第一。
蔡雯認為新聞教育發展需要研究新聞業的發展需求,教學要經得起在校學生和一線實踐人員的雙重檢驗。
在“新聞編輯”課堂上,蔡雯采用案例教學、研究型教學和情境式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將主流新聞媒體的改革經驗和優秀新聞作品引入教學,且課堂案例每年都更新,還經常把正在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以最鮮活的材料啟發學生理解新聞業務。
為了讓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盡快適應一線工作的需要,蔡雯采用“模擬編輯部”的教學方式,把課堂當成一個小型的編輯部,在講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同時,帶著學生們進行案例研究和編輯實踐。課程進度按照創辦一家媒體的需要和流程來設計,嚴格按照新聞編輯的專業標準和截稿時間規定設計各個環節的業務環境的課堂練習,在情境式教學中為學生帶來體驗式學習。③蔡雯的課堂上,聽課人數常常超過應到的人數,還有很多外校的學生專程趕來聽她的課。很多學生反映她的課特別有用,信息量大,內容新穎,并且實際操作性強。④2004年,蔡雯主講的專業課程“新聞編輯”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精品課”“北京市精品課”,這也是我國新聞傳播學科中第一批國家級精品課之一。蔡雯所帶領的“新聞學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她本人也獲得“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等多項榮譽和嘉獎。2009年,蔡雯被教育部聘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的首席專家,帶領專家團隊承擔新聞編輯研究與教材編寫任務,且已完成第二版的修訂出版。目前,新聞編輯課程又入選了中國人民大學“金課”建設方案,由蔡雯領銜、學院多位教師及博士生組成的教研團隊,正推進完成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建設。
2005年,蔡雯主持中國人民大學211工程子項目“新聞傳播學案例庫建設”,組織人大新聞學院各專業的教師進行案例開發、推進案例教學。由于沒有本學科的先例可以參照,參與案例庫建設的教師也不知從何做起,蔡雯便率先用她所講授的新聞編輯案例試水。通過觀察中外案例研究和案例教學的情況,蔡雯摸索出一套新聞編輯學案例開發的方法和經驗,為其他專業方向的案例研發提供參考。人大新聞學院負責廣告學案例研發的副教授王菲說,蔡雯在帶領學院團隊研發案例時,“非常關心我們后輩,鼓勵我按照廣告學的邏輯去做,尊重各個子學科的特點,沒有條框限定和束縛,對我們青年教師予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最終,蔡雯帶領團隊建成了由13個子庫構成的新聞傳播學案例庫,運用于60多門專業課程的教學,并在此基礎上編寫出版了系列案例教材。這項研究也確定了新聞傳播學案例開發的總體思路、案例研究方法與編寫標準,為成規模進行本學科的案例開發與案例庫建設奠定了基礎。
蔡雯還設計并組織了“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建設”項目,在學科方向創新、教學資源開發創新、實驗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該項目2009年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對全國新聞教育改革產生了示范作用。
在主持學院教學改革工作的同時,蔡雯也在研究教改。她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研究課題“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研究”與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課題“媒體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改革研究”,對中外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實踐進行了理論總結并出版了相關學術專著。
2011年開始,為進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跨學院、跨專業聯合辦學,蔡雯帶領學院一批教師組織開設了“新聞學-法學”“新聞學-國際政治”兩個雙學位實驗班。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這兩個實驗班培養出來的學生受到用人單位好評,這種跨學科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也得到了全國新聞傳播院校的學習借鑒。
雖然長時間在學院領導崗位工作,但蔡雯一直沒有放松對課堂教學和指導學生的自我要求。她認為導師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的理解和鼓勵,學生才會享受學習成長的過程,師生關系才會融洽。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甘露,是蔡雯在人大新聞學院帶的第一批碩士生,她回憶自己的求學經歷時說:“在我遇到困難和身體不適的時候,蔡老師總是不求回報地幫助我,在我任性的時候也總能包容我。在我心里蔡老師是我的親人,讓我有可以依靠的安心。”甘露還記得2003年前后在導師幫助下去廣州調研,“我與廣州六家主流報紙的一線記者編輯接觸40多天,結交了很多朋友,這也為我后面的研究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蔡雯一直鼓勵門下學生盡早明確大方向,做好人生規劃。她說:“我從不要求自己的學生一定要做什么工作,或者做哪個課題研究,只鼓勵他們選擇適合自己、能發揮自己長處的事情去做,無論職業選擇還是學術研究。”蔡雯門下也有不少帶著多年思考的問題來讀博的業界翹楚,她和他們亦師亦友,陪伴其化解“一邊工作、一邊上學”的身心壓力。每年她都和丈夫丁士一起邀請自己的學生吃飯聊天,由于丁士也同在新聞界工作,并擔任中央新聞媒體的領導,學生們都稱他為“丁老師”,不少學生實習和求職還得到了他的無私幫助。在《人民日報》工作多年的史一棋說:“想到導師,就是眉目和善、語氣溫和的樣子,她說話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言辭激烈,有的只是母親般的溫暖關懷,流入心間,平緩而愜意,令我難忘。”新華社的王曉曈說:“這就是最好的導師,她的學識教導著我,她的家庭溫暖著我,她對待生活的態度感染著我。”
在《人民日報》工作的鄺西曦時常回憶起在校期間和導師相處的往事,“蔡老師不僅在學術上給予大家無微不至的關懷,還注重與我們分享她的人生經歷,鼓舞我們勇于挑戰、成長進步。我一直都把蔡老師作為人生的榜樣”。蔡雯言傳身教的影響,也內化在門下弟子擔任教師后的教研實踐中。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任教的翁之顥講到自己讀書期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蔡老師辦公室,“我們天空海闊地聊、各抒己見,蔡老師不會因為你的閱歷比較淺就不認可你,她會鼓勵你去表達,也會發現你觀察到的問題里面很多值得研究的點。‘師生對談’是一個導師對學生傾注心血進行學術指導的濃縮和集合。現在,我也延續用這種方法指導自己的研究生——讓學生隔一段時間來辦公室,提問、質疑、討論,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蔡雯說:“我喜歡學校的環境,和學生在一起總使我感到年輕、快樂。能用自己的知識和才干去幫助和影響年輕人,會有一種成就感。”⑤她尤其慶幸教師這個職業能讓自己從年青一代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和學生的交流讓自己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新事物的敏感。
在應《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年鑒》邀約,采訪蔡雯老師及其同事、學生的過程中,筆者一直在想,對于這樣一位在多方面都有突出業績的學者,如何才能概括其特點?蔡雯自己給出的答案是,“我是做應用新聞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讓教學、科研和新聞實踐發展緊密結合,并且使教學與研究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這種模式很讓我受益”;“我一貫主張優秀的大學教師應該是優秀學者和優秀導師的結合。必須站在實踐發展的最前沿才能使你講的東西始終跟著實踐的發展往前走,才能讓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從科研到教學,再從教學到科研,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積累信息、觀點和資料,在科研中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才能在一年又一年的講課中為學生帶來新知”。
蔡雯認為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精心做好規劃,盡量避免無用功。她認為“什么熱去搞什么”是一種短期行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易形成自己的積累,“在選定的研究方向上深耕,成為這個領域有深度、有影響力、令人信服的專家”是智慧的選擇。
曾有媒體報道蔡雯,標題是“尋求多種角色間的平衡”,講述了她在職場和生活中多種角色之間進行平衡而取得成功的故事。而熟悉她、了解她的人共同認可的是,她是“盛名之下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的學者”。
注釋:
①鄭建鵬:《蔡雯:新聞傳播策劃研究的先行者》,《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7日。
②張念貽:《在時代發展和媒體變革中追求主流責任——訪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蔡雯》,《今傳媒》2008年第4期。
③蔡雯:《媒介融合推進下的新聞教育變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148頁。
④⑤謝瑩:《蔡雯:尋求多種角色間的平衡》,《新聞傳播》2003年第8期。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特約編輯:劉 原;責任編輯:韓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