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麗娜?王海峰
【內容摘要】本研究以33所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觀察樣本,發現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知識與能力、觀念與素養、崗位與市場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認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應厘清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外部關系,以“目標的特色化”為人才培養的突破口,領會“能力目標”的內涵,處理好“創新”與“應用”的關系,使人才培養目標與新媒體發展環境及人才需求相適應。
【關鍵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院校
一、引言
本文要回答的主要問題有二:一是我國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普遍存在哪些問題;二是這些問題反映了人才培養中哪些視角、觀念上的局限,以及超越這些局限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本文以2019年獲準招生的全國33所①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主要研究樣本,在綜合分析這些樣本的基礎上,對這些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比較觀察與深度分析,試圖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
2019年,中國傳播進入“5G元年”。②我國新媒體領域的競爭已經白熱化,自媒體紅利觸頂,新媒體發展從前幾年迅猛的爆發態勢,變為平穩增長的存量階段和精細化的經營階段。短視頻、網紅電商等新媒體形態大范圍發展。中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如火如荼,并取得重要成果。③2019年是我國開設網絡與新媒體本科專業的第七年。在這個年度節點上,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顯然要考慮新媒體的發展態勢。2018年春,教育部發布了《新聞傳播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簡稱“國標”)。2019年獲批的33個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培養方案是2018年中期擬定的。建立在國家標準之上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迅速發展的新媒體產業和新媒體人才需求情勢是否適應,理應成為本文加以研究的一個論題。
我國從2013年開始結合新媒體發展態勢和人才需求情況,陸續批準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增設網絡與新媒體本科專業。在此之前,教育部分別在2011年、2012年先后批準了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9所普通高等學校增設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新媒體與信息網絡專業雖可視為現在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前身,但依據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被視為新聞傳播學類(0503)的下屬專業,成為與數字出版、時尚傳播、國際新聞與傳播、會展(交叉專業)平行的新專業或特設專業。根據教育部官網數據統計,自2013年至2021年,我國共增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269個,④平均每年增設33.6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假定一所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年招生人數為60,那么2013年至今,我國網絡與新媒體本科專業招生總數已超6.7萬人。⑤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觀察,結合2019年至今我國新媒體的發展態勢,并參照國標對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要求,⑥對33所地方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多層面的觀察與反思。
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普遍存在的問題
國標對新聞傳播學類所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提出了具體要求:“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基本定位制定合適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應保持相對穩定,但同時應根據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需要,定期進行評估,并適時進行修訂和完善。”⑦這個“具體要求”是對“總體要求”的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的補充說明。各地方院校應在“總體要求”框架下結合具體要求進行人才培養目標設定,而實際卻存在諸多問題。
(一)知識與能力層面的人才培養要求問題
國標對新聞傳播學類所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知識和能力要求”概括為“全媒體新聞傳播知識和能力”。在2019年開始招生的33所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中,這些“全媒體新聞傳播知識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重復、細化、分解、側重或闡釋。其中,9所地方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將“全媒體新聞傳播知識”或相似表述直接寫入人才培養目標,對“知識目標”的要求比較模糊與籠統。
在能力目標方面,16所地方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表述比較概括或籠統,基本表述為類似以下的話語:扎實掌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技能、具有全媒體新聞傳播的能力等。其他17所院校的能力目標相對具體,涉及網絡新聞采寫編評、新媒體策劃運營、新媒體組織管理、新媒體創意思維、網絡輿情分析、數據挖掘等。這些能力目標的確立一般主要依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課程。很多院校的具體能力目標列舉頗多,一味求全,沒有側重。縱觀33所地方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總體來看,其中能力目標的設定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要么重復國標中的“總體要求”,一句話概括;要么依據核心課程,將具體新媒體實踐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能力目標而詳細列舉。兩者其實都未能領會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力目標”的真正含義。
(二)觀念與素養層面的人才培養理念問題
在國標的“總體要求”中,提及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正確政治立場和方向”等人才培養觀念。人才培養的觀念和素養要求,決定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在33所地方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8所院校將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觀念和素養”的宏觀要求,6所院校將“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寫入觀念要求,8所院校將“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或“藝術修養”等寫入培養目標;11所院校未明確寫出“觀念和素養”方面的要求。
從33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所在院系來看,24個專業設置在“人文”“中文”或“文學與傳媒”類院系,1個專業設置在“基礎教學”類院系,1個專業設置在“管理”類院系,1個專業設置在“文理學院”,6個專業設置在“藝術”類院系。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往往因其所在院系側重學科不同而不同。這一點通過觀察33所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及師資隊伍可見一斑。例如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設置在管理系,開設管理學、公共關系學、財務管理與資本運營、媒介經營與管理、新媒體管理與運營案例研究、現代企業運作綜合實習等管理學相關課程。雖然“管理能力”被寫入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但是在觀念和素養方面并未體現。又如,在數字藝術系設置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則將“藝術修養”“美”的發展等寫入人才培養目標。諸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人才培養的觀念和素養層面的思考仍然不夠深入和具體,且普遍未能與專業特色結合。
(三)崗位與市場層面的人才培養定位問題
人才培養目標對人才類型提出了要求。這個要求在人才培養類型的具體層面體現在崗位和市場需求上,在人才培養類型的抽象層面體現在人才類型和性質定位上。“崗位需求”和“人才類型和性質”互為表里。33所地方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崗位和市場需求定位大同小異,基本以兩種定位思路呈現:一是以具體的“單位類型+崗位類型”為描述方式,例如,在“政府信息部門”“企事業單位”“媒介傳播公司”等單位的“網絡新聞采編”“輿情分析與管理”“網絡運營與推廣”“媒體設計與制作”等崗位從事新媒體及相關工作;二是以具體的網絡與新媒體能力為描述方式,例如從事“新媒體內容的創意策劃、制作加工、傳播營銷、運營管理”“媒介用戶研究、媒介推廣與策略優化”等工作。崗位與市場層面的人才培養定位符合國標“總體要求”中“以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需求為基本原則”的要求。
但是,在進行人才培養類型和性質總結時,眾多院校卻出現了分歧。33所地方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將培養“應用型”“技術型”或“專門型”人才作為直接且唯一目標的有14個,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有5個,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有4個,其他則是培養“創新型”與“應用型”兼具者、“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等各不相同的類型。崗位需求和人才類型在某一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中或許可以自洽,但縱觀33所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之后,我們發現這種“自洽”暴露了崗位需求與人才類型之間的內在矛盾,同時也顯示了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存在支撐性和關聯性不夠等問題。
三、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思路
以上分析了以33所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代表的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普遍存在的問題,接下來談一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思路。
(一)妥善處理好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外部關系
培養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需要解決兩方面的關系:內部關系和外部關系。所謂內部關系,即以什么樣的觀念,培養具有什么樣的素養、知識與能力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而觀念、素養、知識、能力的要求,往往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類型和性質形成了內在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要求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的支撐內容必須與人才培養的類型、性質相符。例如,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不僅具有應用能力,還要具備開發能力等。換言之,要在觀念、素養、知識、能力等方面對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給予充分且必要的支撐。所謂外部關系,即什么樣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適應什么樣的崗位和市場需求,支撐人才培養的觀念、素養、知識、能力等內容與相關學科、專業的關系。這個外部關系是相對人才培養和成長的內部支撐而言的,涉及傳媒、文化、教育、科技等諸多領域。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需要妥善處理好這些內外部關系。支撐與協調、融合與匹配應成為新時代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立的主要原則。
(二)人才培養目標需要一個凝練而集中的“突破口”
當下,我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走的是專才教育之路。專才是與通才相對的人才培養觀念。自中國近現代以來,尤其是以蔡元培、梅貽琦等為代表的教育家大力提倡通才教育,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雖有劉道玉等許多學者繼續呼吁通才教育,但是隨著“應用型大學”理念的確立,網絡與新媒體等一大批地方院校開設的專業都走向了專才培養道路。這在33所地方院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得到充分體現。但是,“應用”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適宜所有應用型專業。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而言,應具體厘清“應用什么”或“什么應用”,并且這里的“什么”不應該僅僅是一系列的采編、運營等能力或策劃、管理等工作,而應該是人才培養的一個凝練而集中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的作用是整合與融通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等。例如,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可以某一類別“新媒體產品”作為一個突破口,人才培養中的觀念、素養、知識、能力都成為某類“新媒體產品”的支撐性“要件”。這類“新媒體產品”的核心要件則又指向人才培養中的核心知識與核心能力。以此類“突破口”為基礎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則既能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又能解決人才培養的內外部矛盾。
(三)應領會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力目標”的真正含義
33所地方院校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目標中提及的網絡新聞采寫編評、新媒體策劃運營、新媒體組織管理、新媒體創意思維、網絡輿情分析、數據挖掘等諸多能力,實際上是能力的具體化和對象化,即技能或專門能力,如寫作能力、編輯能力、運營能力等。技能是指向事物操作的“能力”,而我們所說的“能力目標”則是更為普遍的一種心理特征。《現代漢語詞典》中“能力”一詞的釋義為“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心理特征是能力的對位解釋。而專門的能力,如運營能力、編輯能力,則并非是直接關乎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的能力。能力應該是一種綜合素質和心理特征,例如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想象能力等,這些能力可以作為能力內涵的外延。而采編、策劃、加工等能力則是技能,不屬于體現個性心理特征的能力范疇。例如,西安郵電大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具備系統……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現了能力目標的含義。
(四)人才培養目標要處理好“創新”和“應用”的關系
首先,“創新”與“應用”并不矛盾。“應用”是實踐,“應用”也是既成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講,“應用”的土壤是“創新”。而“創新”又總要在“應用”中體現,在這個意義上講,“應用”又是“創新”的土壤。二者是矛盾統一的關系。其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人才培養總是受到新媒體環境的直接和深刻影響,所以,“新”成為這個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主要牽引力。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云平臺等新技術、新觀念、新介質、新平臺或新內容等,都成為網絡與新媒體人才培養要面對的新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講,應用型人才是在不斷創新的環境里培養的新型應用人才。所以,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等理應成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詞。
四、結語
知識和能力、觀念和素養、崗位和市場等層面的人才培養定位,實際上牽涉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質量保障等諸多方面問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不僅涉及生源自身存在的問題,而且涉及院校總體人才培養定位、院校所在地域、師資隊伍結構、院系自身特色、市場人才需求等眾多問題。所以,如何突破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中的諸多觀念局限,是地方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者必須考量的問題。本文雖然從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外部關系、“突破口”“能力目標”“創新”和“應用”的關系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但仍然有很多問題未能給予關注。例如人才培養目標中怎樣處理知識、技能的關系問題等。
注釋:
①2019年,教育部批準全國35所高等院校增設網絡與新媒體本科專業,其中兩所大學非地方院校(合肥工業大學、內蒙古大學)不在本文所論“地方院校”概念之內,其余33所學校均為地方院校,具體參見教育部2019年3月25日發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
②單波:《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202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2頁。
③關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可參見謝新洲等人撰寫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理論與實踐》(電子工業出版社2019年版)一書。
④按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獲批招生年度,其增設數量具體為:2013年28個、2014年20個、2015年29個、2016年47個、2018年36個、2019年35個、2020年28個、2021年46個。
⑤招生數量保守估算方法:(28×8+20×7+29×6+47×5+36×4+35×3+28×2+46)×60=67440(名)。
⑥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如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發展需求為基本原則,以我國高等教育定位和特點為參考框架,同時以行業標準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和方向,具有全媒體新聞傳播知識和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國際新聞傳播人才。”
⑦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普通高等學校普通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96頁。
(作者荊麗娜系綏化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副教授;王海峰系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綏化學院數字出版專業教師)
【特約編輯:李艷華;責任編輯:謝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