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尹雪華
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中的具體化表現,也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務。語文核心素養由語言構建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美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構成,在明確這一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采取對應措施開展教學工作有助于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以此為重點進行探索,希望可以為教師優化整體教學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初中語文核心素養
結合《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以及初中生實際學習情況,我們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語言構建與應用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系。”語言之所以產生,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穩定的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的維護與運行產生了交流的需要,語言文字恰好實現了這種關系和需求,因此顯現了非常重要的價值。語言應用以相互理解為最終目標,只有在交流過程中能夠讓彼此準確理解所表達的含義,語言的應用才會有意義。具體到語文學科,語言構建與應用可以被解讀為準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形式與話語意圖,在此基礎上,精確而妥帖地應用語言文字表達真情實感。
2.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品質思維最開始是人腦借助于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在童年時期,人體的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轉化為抽象性思維,而抽象性思維會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發育的不斷成熟而完善。在抽象性思維不斷發展完善的同時,辯證邏輯思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從本質上而言,思維品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反映了每個人的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系統性和敏捷性等多個方面。在語文課程中,學生會學習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聽說讀寫等多項技能也會得到有效訓練,對語言應用規律的準確把握更是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和最終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深入理解語文課程的內部結構,有效獲取相關信息,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要不斷地進步與提升。
3.審美鑒美與創造
在中學語文教材上存在的文章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藝術化地組織語言,在文章表現形式以及內容主旨方面都有著深刻而強烈的美感。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要想實現整體學習的有效性必然要從文章組織形式和文章表達內涵等多個方面進行理解,審美鑒美能力也會因此得到培養與提升。
4.文化傳承與理解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文明發展和社會演變過程中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努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更是我們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時期要完成的重要任務。語文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通過開展教學工作,我們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層次,加強學生對文化精髓的理解程度,為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弘揚做好充足的準備,讓這些優秀的中華文化和精神遺產繼續對社會發展與進步產生積極作用。
二、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初中語文核心素養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因此,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我們也要針對這四個方面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1.提升學生語言能力
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主要可以通過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整體的互動話題有一個精確的規劃,不能是漫無目的,通過精心制作的交流話題提升學生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
以教學《小石潭記》這篇文章為例,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已經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預習作業。因此,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時,教師可以通過隨機抽查的方式要求學生說一說自己的預習狀況,學生給出的回答包括課文的名稱、作者、文章段落和主要內容這些關鍵信息。學生給出的答案如果能包括上述信息,而且整個表達邏輯非常嚴密,不存在斷層,則表明其語言能力比較突出。相反的,如果學生在某個環節的表達不夠清楚,教師也能夠準確找出學生在語言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例如:某位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語速不夠流暢,經常出現停頓,教師可以初步認定這名學生是因為預習工作不到位或過度緊張所致,在認定這兩種因素后進一步篩選,如果是預習工作不到位,應指導學生加強預習;如果是心理過度緊張,也要采取相應策略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上述具體指導工作的落實可以幫助這名學生及時解決問題,有效提升語言能力。
2.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對整個教學工作的組織形式做出改變。考慮到每一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特點是不同的,所以,應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工作,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討論空間,可以實現不同的思維的碰撞,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在《小石潭記》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討論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四人為一小組,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有學生指出:“柳宗元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仕途不順,所以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相對消極一些。”也有學生指出:“通過分析整篇文章的寫作意境,能夠感覺出一種明顯的冷色調,這與文章消極的中心思想有一定關聯……”每一名學生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整篇文章的主題,而且最終的分析結論具有統一性。學生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和討論,不僅能進一步確定自己的認識,同時也能開闊視野、拓展思維,能夠更全面地思考問題。
3.塑造學生審美能力
學生審美能力的塑造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賞析文章語言美以及指導學生賞析文章內涵美這兩項內容。賞析文章的語言美主要是從語文專業角度賞析文章在組織形式方面使用的好詞佳句和修辭手法,以及這種精彩的表達方式所起到的表達效果。賞析文章的內涵美主要表現為指導學生欣賞文章豐富的內涵,特別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一致且蘊含正能量的思想。
我們不妨以《醉翁亭記》這篇文章的賞析教學為例,對于這篇文章的賞析,可以參考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這篇文章的每一句話末尾都用了“也”這個字。教師要求學生賞析這種用法,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思考的方式最終得出如下結論:這種用法使得整篇文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和音樂美,更加深刻地突出了“寄情山水,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題。第二,整個文章的主題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而這一核心思想能夠與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聯系到一起,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要求學生剖析這一思想,從思想的表現形式、內在驅動力以及自己將如何吸收借鑒這種思想等多個角度思考,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4.延伸教學傳承文化
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的語言文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肩負起將我國優秀的文化和文明傳承與延續下去的歷史使命。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在完成課程內容教學之余也要開展一定的延伸教學,能夠將整個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和價值觀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與生活實際進行一定延伸和發散,從而進一步增強整體教育效果。
例如:《岳陽樓記》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更是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過程中要傳承的精神和文化,它在任何時期都是不會過時的。考慮到這一點,教師在教學總結部分可以要求學生圍繞“愛國主義”這一話題發表感想,尤其是要針對愛國主義的表現形式以及以學生的身份能夠為弘揚愛國主義做些什么,這兩個話題進行探討。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和輔助,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與愛國主義密切相關的熱點事件,傳達國家最新的工作方針和理念,幫助學生深化對愛國主義的認識。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培養學生學科素養作為整個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不僅有助于課程整體教學效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夯實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提升綜合素質。本次關于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研究雖然告一段落,但在今后教育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教學主觀能動性,以科學的舉措落實教學方針,為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