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俊貴
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利于加強學生語文學習效率,同時也利于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在提升閱讀能力的過程,學生要重視加強培養語感,應進入閱讀情境,全面加強閱讀能力,更好地為日后語文學習奠定基礎。本文通過有效分析,探索了提升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措施,旨在加強實踐研究水平。
一、有聲誦讀,培養閱讀語感
語感可作為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部分,而誦讀便是提高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有聲誦讀可通過更為生動的形式來展示作品,讓學生全面調動眼、耳等感官,綜合體驗文章的韻律美感,從而更快地進入角色中。在開展語文誦讀學習活動時,學生需主動有聲誦讀,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來體會文本中的情感,并把握文本的節奏,從而更為準確地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在學習《海燕》時,學生便可通過多次自主誦讀來體會詩人的情感。作者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前的姿態進行細致的描寫,從而刻畫了自信、樂觀的無產階級先驅者的光輝形象,體現出作者對海燕的由衷贊美。此后,學生還可針對文中的關鍵字詞,利用工具書,綜合調動自身的思維和感官能力來讀準讀音,以激昂的情感來體會作品的主旨,感受作者的語言風格。如文中出現了“飛翔”“大笑”等詞語,便可顯示出海燕對惡劣環境的藐視。面對驚濤駭浪,海燕從“飛舞”到“穿過”,再到“掠起”,可看出其姿態更為敏捷和勇猛。學生通過有聲朗讀便可更為深切地體會文章的音韻和氣勢的魅力,感受到革命氛圍,以及海燕的智慧和勇猛的特征,從而形成更為準確的語感。學生需意識到有聲朗讀方式的有效性,自主通過有聲朗讀走進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不斷積累自己的語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二、營造氛圍,進入閱讀情境
當前,我國的語文教學活動實現了深化改革,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因此學生語文閱讀的質量也普遍較高。但基于多媒體等信息化設備的影響,初中生在閱讀方面投入的時間逐漸減少,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也存在較高的難度。在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活動期間,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營造適當的閱讀環境,這樣學生才能夠主動參與到閱讀中。在語文閱讀時,學生可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提高自身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如:在開展“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閱讀活動時,學生便可通過多媒體觀看名家的閱讀視頻,在欣賞名家朗誦的畫面中體會詩歌的情感,形成感性體驗。此后,學生還可廣泛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以及詩人的基本情況。通過結合時代特征,學生便能夠掌握舒婷為朦朧派詩人的代表,同時還有《致橡樹》等代表作品。這樣,學生便能夠結合詩歌的背景,感悟詩歌中提到的老水車、礦燈、稻穗和駁船等意象,自主想象上述意象所構成的圖景,體會詩人的情感。詩人將祖國比喻成傷痕累累的母親,借助比喻的修辭方法,學生很容易與作者共情。學生在相對活躍的課堂氛圍下主動閱讀詩歌作品,基于問題的引導形成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最終獲得高質量的閱讀體驗。在此模式下,學生可更為主動地調動自身的多種感官和潛能共同參與到文本體驗中,并在此期間形成更好的語感。
三、有效互動,激發閱讀興趣
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若想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首先需有更濃厚的閱讀興趣。由于初中生在閱讀方面投入的耐心不足,因此便需借助教師的組織和引導的功能,主動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不僅要積極探索適當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同時也需側重提高與教師互動的頻率,這樣便可充分認識到閱讀活動是探尋知識寶藏的過程,從而形成更高的閱讀積極性。如《孔乙己》,該篇文章為魯迅的經典小說,文章主要刻畫了被封建制度荼毒的讀書人孔乙己窮困潦倒、迂腐不堪的人物形象。小說的特征較為明顯,因此學生在閱讀時便可結合小說的三要素對小說的情節和環境等方面進行細化分析。結合小說封建制度吃人的主題,學生便可自主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如《祝福》《阿Q正傳》等。學生也可在多媒體信息的引導下進行群文閱讀,應重點考慮下述問題:魯迅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哪些特征,通過描寫可看出魯迅小說所描繪的社會環境是怎樣的,等等。學生可在閱讀后進行自主討論,此后總結回答魯迅先生作品的主人公,如孔乙己、華老栓等均是社會底層的人物,不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且生活較為艱難,都可作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受到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荼毒更深,行為迂腐。魯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對其進行描述,通過塑造上述人物來反映創作意圖:深刻批判舊社會制度,這也使魯迅的作品閃耀出強烈的思想光芒。最后,學生還可拓展閱讀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以此豐富課外閱讀內容,拓寬視野,最終形成更高層次的閱讀興趣。學生只有在閱讀活動中充分調動自身的思維能力,才能更為準確地把握文本的主題和內涵,通過閱讀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
四、綜合學習,提升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可作為學生個體具有的綜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其與學生的分析、思維、聯想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學生所形成的閱讀能力主要可從閱讀活動和實踐中形成。在開展閱讀活動和實踐期間,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會同步發展。在學習語文期間,如果單純鍛煉閱讀能力,則會失去意義。因此,學生需側重拓展提高自身閱讀能力的渠道,綜合應用聽、說、讀、寫等方式來促進自身閱讀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如:在閱讀《我的叔叔于勒》時,學生便可先聽錄音,在聽讀的基礎上來掌握小說的大致內容。此后學生便可自主閱讀課文,解決難點字詞問題,掌握人物關系和故事梗概。此后,學生可以小組形式來分析作品的明線和暗線,討論菲利普一家對于勒態度的變化過程,并合作完成于勒的“簡歷”,從不同的角度嘗試敘述故事。完成討論后,學生還可派小組代表做總結匯報,最后,學生還可將課堂學習活動與課外閱讀活動結合實施,有效利用課余時間來拓寬閱讀范圍。閱讀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的各類作品,并組織開展小型讀書活動,這樣學生便可有機會相互交流心得體會,在更為積極和健康的讀書氛圍中體驗閱讀的樂趣,主動運用聽、說、讀、寫等各種渠道來積累詞匯,提升閱讀能力和語感。學生在綜合學習過程,提高了閱讀意識,也樹立了正確的閱讀觀念,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對于提高學生自身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五、學會“擇書”促使主動閱讀
閱讀是學生主動體驗的過程。通過與學生交流可知,多數初中生在參與閱讀活動時普遍犯困,甚至想到閱讀便會打哈欠。這表明學生并不喜歡參與閱讀活動。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總會以被動的狀態參與閱讀,因此并未在讀書過程產生主動閱讀的興趣,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不喜歡閱讀。
選擇書籍如同選擇朋友。學生也會傾向于選擇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書籍作為閱讀對象。在學生自主選擇書籍時,可主動思考下述問題:學生要探索自己讀書的目的,以及哪類書籍能夠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掌握上述動機后,便可提高閱讀過程的意義。高質量的書籍能夠輔助學生了解外部世界,也可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了解生命的意義。經典書籍便可引導學生更為清楚地了解上述內容。如果僅將閱讀作為打發時間的工具,學生可閱讀《聊齋志異》等;如果學生想提高自身的寫作技巧,便可嘗試閱讀契訶夫、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作品;如果學生喜歡情節較為有趣的作品,還可閱讀華生等作家的偵探小說;如果學生要體會更深的人文情懷,便可閱讀《傲慢與偏見》等世界經典著作。學生除了廣泛閱讀,逐步形成更嫻熟的閱讀技巧外,還需將自身的閱讀體驗與他人分享。可通過課堂上的分享活動來向其他同學推薦適合的閱讀書目,這樣讀書活動便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學生主動參與閱讀,而不是被動完成任務,從而逐漸形成濃厚的閱讀興趣,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生需將書籍作為與自己心靈相通的“朋友”,與之進行密切的思想交流,除了形成學科素養外,還可在價值觀念方面受到更多的啟發。
總之,在語文閱讀中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必要的,學生要樹立正確的閱讀意識,加強閱讀技巧的訓練,掌握更多的實用性閱讀方法,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提升自身閱讀水平。這樣不僅利于全面提高語文閱讀質量,也能夠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基礎。希望通過有效分析,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有效的閱讀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