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讌婷
摘 要:國家興盛繁榮要具有高素質的國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在于教育,特別是“雙減”政策之后的兒童美術教育意義。美術教育體現了美的價值,提高人的審美情趣,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蔡元培先生雖身處實業救國的年代,卻明確地提出“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動,這由于感情的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冶陶冶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冶的作用,叫做美育”, 并將美術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項重要環節。
(一)近年來兒童心理問題數據居高不下,我們可以利用繪畫來考察兒童的個性和心理適應能力,因為繪畫可以反映兒童的真實心理,是人類最直接的心靈表達方式。兒童可以通過繪畫來表達事物以及自己的情感和經歷,并且通過繪畫這種自我表達的藝術創作方式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
用最簡單的工具描繪其真實的內心世界,可以描繪各種各樣復雜的情感,表達出與心理狀態相關的信息,從中體現出人際交往的狀態。兒童繪畫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繪畫作品是個人獨特的自我表達,可以反映許多不同的特點,或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一些精神狀態。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兒童的一些行為和心理狀態,并且可以急時反映出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當大人和小孩在一起的時候,繪畫也是一種互相交流的形式,就像是一種紙上游戲一樣,大家在紙上進行勾畫線條形象后達到交流互動,通過繪畫來達到溝通的目的。藝術教育家維克多·羅恩菲爾德認為兒童的智慧發展與創造力發展有緊密聯系,他還指出了兒童畫在自我表達中的價值。他說:“繪畫、涂色以及建構的過程,是兒童把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元素整合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的復雜過程。在選擇、結束和改造這些元素的過程中,兒童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幅圖畫,而且是兒童自己的一部分。”在稚拙的線條表現中,每一個形象都是兒童間接或簡潔的思想反映,寥寥數筆,看上去或有序或雜亂,在線條與線條的交錯排列中夾雜著簡單而又抽象的形象,在這些線條和形狀中就有可能包含了兒童的一個想法、一種人物形象、一種環境或是一個概念。
兒童天性就是活潑好動、天真爛漫,思想就像在天空中馳騁一樣,在兒童畫中同樣也呈現出豐富性、復雜性、獨特性和自發性這樣的一些特征。每一幅兒童畫作就像每一個兒童一樣,都代表了每一個兒童的不同心情,它們都有自己的個性,有著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兒童把自己的某些經歷通過畫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在畫紙上留下了他們各自的情感經歷和他們在特定社會環境和文化生活的印記。通過兒童畫作我們可以了解到兒童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征,通過動手描繪線條和搭配色彩的美術技巧完成對身體的控制,也從最初的不協調不習慣達到最后的協調統一,提高兒童身體機能的各種能力。
(二)挖掘兒童內在潛能
大腦是一個巨大的貯藏室,我們可以裝進很多很多的知識,同時大腦也是一個具有無限潛能的倉庫,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挖掘。兒童繪畫反應兒童的心理狀況,也反應兒童的智力水平,心理上存在不足會導致兒童智力水平的成長。我們通過繪畫來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挖掘出兒童內在的無限潛能,因為,繪畫是人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它代表了人類心智發展的主要成就之一。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要了解兒童豐富的想象與幻想的精神活動是很重要。兒童初涉社會,由于知識經驗的限制,對什么都不了解,思維比較開放,對于什么事情都帶有想象性,因此,兒童筆下的形象往往跟現實中的對象有很大的差距,他們常常把事物夸張化,或夸大,或縮小,把事物想象的千變萬化,形象各異。他們不會考慮物體外貌上的形體透視、比例,只是隨意盡情的夸張,卻收到意外的效果。當然兒童不是個個都一個樣的,總是有比較安靜的或調皮的或屬于這兩者之間的,那么如何去平衡這一關系呢,這就要求我們掌握兒童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于繪畫要素的探索也在不斷的增加。這些繪畫要素可以成為兒童心理成熟的指標,為此,就有了古德伊娜芙和哈里斯的“畫人測驗”的年齡常模,將繪畫與兒童的心理年齡聯系起來。證明繪畫表現的某些方面也跟兒童的心理年齡有關系。
美術教師的影響呈現給兒童的繪畫作品給兒童帶來的靈感都會引導兒童的繪畫創作。同樣,大人的話語和行動也影響著兒童畫的內容、風格、質量以及兒童繪畫的能力與興致。一個好的引導會造就一個奇跡,一個錯誤的引導會導致一顆新星的隕落,給兒童心理上帶來巨大的影響。好的指引就像黑夜里的燈塔,指引出一條新的道路,開創出新的思維,挖掘出兒童潛藏的內在潛力。兒童通過繪畫表現心理活動,以正常的心理狀態去了解豐富的外部世界,就像食物鏈一樣,一層接一層的去吸收知識。
(三)與各學科相輔相成
美術作為一門學科,是我們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一種方式。通過美術學習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育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灌輸一些其他知識,如美術課的時候結合中國古代詩詞進行,不但在繪畫上可以發揮學生的無限想象力,而且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理解能力,達到相輔相成的結果。在上美術課的時候適當的加以音樂來刺激學生的思維,利用音樂的節奏快慢,強弱對比,在畫紙上畫出這些在腦中回蕩跳躍的音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美術課不單單是解決兒童的繪畫問題,也要從中了解兒童的心理教育問題,并且提高兒童的審美能力,開闊兒童的思維創造力。
現今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核心素養觀念不斷地明確與推行,為基礎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美術教育改變了在基礎教育中的輔助作用而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體課程。從審美教育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同時,感化品格,平衡智育,提高創造力。以審藝為教學主體,從藝術及其藝術文化的學習中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