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茜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學科帶頭人,南京市鼓樓區(qū)優(yōu)秀青年教師。曾獲得全國初中信息技術優(yōu)質課展評活動一等獎,江蘇省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信息技術學科)一等獎,南京市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多篇論文獲得南京市及鼓樓區(qū)一等獎,參與編寫江蘇省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教材。長年負責學生科技社團的輔導工作,輔導多名學生獲得省、市級科技賽事一、二等獎。
教學背景
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倡導真實性學習,以真實問題或項目驅動,引導學生經歷原理運用過程、計算思維過程和數字化工具應用過程,建構知識,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而結合教育部2021年印發(fā)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提出的核心要點,學生要針對青春期這一時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變化特點,不斷調整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適應自身以及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變化。
故本課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書包負重,讓學生在探究書包負重是否合理的過程中,理解選擇結構的原理,掌握選擇結構編程的方法和技能,抽象問題特征,建立解決問題的算法模型,積累通過算法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經驗與策略。同時,從生活中的“書包負重”這個切入點入手,就是希望學生可以關注自己生長發(fā)育中的基本知識,學會自我保護,減少健康風險行為。
學情分析
學生對Python編程有濃厚的興趣,樂于嘗試實踐,但操作水平差距較大;具有初步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過于關注操作的完成,忽略問題分析和方法的歸納;已具備基礎代碼調試能力,初步掌握順序結構并編寫簡單程序,但從本節(jié)開始,要解決的問題開始需要判斷且富有變化,因此程序的結構較之前更為復雜,給學生的思維帶來新的挑戰(zhàn)。
教學目標
1.知道選擇結構的基本功能、格式,能描述選擇結構執(zhí)行的過程。(計算思維)
2.提升抽象問題特征的能力,嘗試通過設計選擇結構算法形成解決方案。(計算思維)
3.能運用選擇結構算法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高效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
4.針對書包重量多少合適的問題,比較不同途徑的信息,懂得辨別數據的可靠性,培養(yǎng)較強的數據安全意識。(信息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結構的執(zhí)行過程,掌握選擇結構的語法規(guī)則。
教學難點 條件表達式的描述,靈活運用選擇結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PPT課件,提前做好的書包負重監(jiān)測程序,用于學生實踐的程序半成品,手提電子秤。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引出課題
教師引入生活情景,說明常看見部分學生被沉重的書包壓得彎腰駝背的現象。教師提出問題:書包重量在什么范圍內比較合理?
學生思考討論,并嘗試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
教師展示自己和學生通過不同路徑獲取的信息,分析并確認數據相對嚴謹的出處,提煉相對可信的論點——“初中生的書包最好控制在10斤以下,書包加上內含用品的重量不能超過個人體重的15%,如果長時間超過學生的正常負重,學生容易含胸走路甚至脊柱側彎、駝背,對其生長發(fā)育是非常不利的”。
教師現場用手提電子秤給學生日常背的書包稱重,借助書包負重監(jiān)測程序給予學生書包重量的不同建議,如圖1,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編寫程序實現對書包重量的判斷。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解決問題的實際出發(f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結構,引出新課內容。
二、剖析問題,建構算法
1.研究線索
師:通過前面的調查,我們知道書包加上其內含用品的重量不能超過個人體重的15%。如果要編寫一個書包負重監(jiān)測程序,我們該怎么設計算法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算法:輸入什么信息?輸出什么信息?對輸入的信息需要經過怎樣的處理才能得到想要的輸出結果?如圖2。
2.講授新知
教師展示單分支、雙分支選擇結構流程圖,梳理選擇結構的算法思想,學生舉例生活中選擇結構的應用。
針對書包重量的線索,學生完善該問題的流程圖,建立算法模型,如圖3。
教師講解選擇結構的語法規(guī)則,提問“if...else...”語句的含義,并請學生用它造句。然后教師繼續(xù)講解IF語句的格式、語句功能,以及條件的表達方式,學生練習鞏固關系表達式的使用。
設計意圖:理解選擇結構并掌握選擇結構的基本格式,并在層層遞進的提問與練習中逐步建立解決問題的算法模型。
三、項目驅動,問題解決
1.實戰(zhàn)一:編寫“書包負重監(jiān)測員”初級程序
教師出示用于學生實踐的程序半成品,如圖4,學生根據書包重量是否達到個人體重15%的情況,完成不同條件下輸出提醒的程序編寫。
教師反饋問題并評價,問題集中點分別為:數據格式的轉換;條件語句的規(guī)范;標點符號缺失或中英文錯誤。
2.實戰(zhàn)二:完善“書包負重監(jiān)測員”程序
研究線索:初中生的書包最好控制在10斤(5公斤)以下,書包加上其內含用品的重量不能超過體重的15%。教師引領學生梳理算法,引出多分支選擇結構,如圖5。
教師講解多分支選擇結構基本形式。
學生完善程序,實現多分支的選擇結構判斷程序的編寫。
3.書包減重妙招分享
教師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書包減重的妙招。教師概括書包減重經驗,啟發(fā)學生關注生長發(fā)育中的基本知識,學會保護自己。
設計意圖:在實踐中體會概念與方法,提高知識遷移的能力。有梯度的任務,能加深學生對選擇結構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與拓展延伸
學生分享學習收獲,歸納項目實戰(zhàn)中的心得。
教師展示學生做作業(yè)或答卷時姿勢不標準的問題,提出思考:你覺得有什么好辦法督促同學與作業(yè)間保持合理的距離?
學生思考討論,提出可以結合開源硬件,依據眼睛與作業(yè)本間的距離設定提醒裝置等。
教師強調《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提出的核心要點,學生要針對青春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變化特點,不斷調整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關注生長發(fā)育中的基本知識,學會自我保護,減少健康風險行為。
設計意圖: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能力。
實踐反思
本課安排在順序結構這一知識點之后,是對已學編程基礎知識的延伸,更是對學生思維的提升。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學生的學習難點,是面對實際問題時較為缺乏建立算法模型的能力,如果課堂僅僅強調選擇結構的語法規(guī)則,學生的計算思維發(fā)展就顯得不足。因此本課注重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地思考,從輸入、輸出什么信息,到怎樣處理信息,再分析針對該問題的流程圖表達,最后再完成程序編寫。學生親身經歷了設計選擇結構算法、形成解決方案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其建構算法模型,提升計算思維。
然而,本課容量略大,在引導學生思維時,教師的講解有點過多,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任務單的作用,如完善流程圖、填寫練習等,在學生思考后教師再來點評,這樣更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